大明嫡长子(708)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这样耿启就骑马前往下一个地方了。

其实这样做起来很慢,蓟州那么大,这要跑下来得到什么时候?

不过随着范围的扩大,总兵府那边肯定还会再派其他专员,谁让现在上边儿要求高,锦衣卫天天看着。

现在还传出个要第二轮巡视。

这个人人都有压力,麻斌也有。

如果第二轮巡视,巡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他还可以交差,可万一找出一大堆毛病,那皇帝到时候要怀疑他的作用了。

“耿指挥,今儿比前几次轻松了吧?”

这么一上午已经看了三处地方了。

“仰赖麻副使襄助,确实没那么难了。”

麻斌拍了拍自己的刀,“有时候,还是得靠它。”

“还有一事。”

“怎的了?”

“虽然我明白朝廷的意思,不过买田的钱都不退,这也未免不讲道理。”

麻斌轻抬眼皮,“但这样管用。”

……

朱厚照在春节后收到了关于蓟州屯田清理推进情况的奏疏。

心中感叹,看来还真得杀几个人才管用。

“侍从室有人吧?叫一个来。”

“是。”

侍从室现在变成三个人了,靳贵当然算一个,他像屁股沾了胶水儿,好几年没离开侍从室,而后就是谢丕。

不过他们两个人实在是不够,忙得是脚不沾地,所以朱厚照也一直在考虑增加一个。

一直到今年过了除夕,宫里递出圣旨,调翰林院编修景旸(音同‘阳’)入侍从室。

景旸是正德元年朝廷加科的榜眼。

中第之后在翰林院也熬了近四年了,朱厚照偶尔会关注一下翰林院这个储才之所,看看到底有没有真的大才。

不过没看出眉目来,毕竟才华都在肚子里,实在也不容易看出,他又不会仅凭一些文章就胡乱任用,但景旸这个人,还是入了他的眼的。

因为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

朱厚照曾经吩咐过翰林院,要他们整理唐宋之时的军事建设史料,尤其是唐朝。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类资料,他都会要求翰林院整理,以供他阅读。

每次速度都挺快的。

他嘴上夸过几回,后来偶然得知每次这类任务下去,景旸都是不惜身体、连续通宵的阅读整理。

就冲这份认真,朱厚照就得记住他。

之后就让锦衣卫仔细探听这个人,发现景旸孝顺母亲,也算是严于律己,这样就在春节之后决定调其入侍从室。

这么一调就是一飞冲天,从此就为天子近侍。

“伯时(景旸字),蓟州上的这份奏疏你誊抄一份,后面应当还会有,每一份你都保留。这是第一份具体禀报分了多少田亩的奏疏,其中田地多少顷,士兵多少人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你要仔细记录,到最后的时候朕会让蓟州上一份总的,数据对一对,对不上,要马上提醒朕。”

景旸是成化十二年生人,如今也三十五岁了,其身形瘦削,脸长而黑,下巴还有一颗黑痣,其实不太好看的。

“微臣遵旨。”

“军屯田地每亩收籽粒数一斗两升,朕估计蓟州应有五万多顷田地,这样的话一年的屯田籽粒就是……”

朱厚照在算,亩百为顷,500多万亩,取550的话……

“陛下,应该在60到70万石左右。”

“嚯,你瞧瞧,与往年相比,应该要增长10倍了吧?”

景旸回禀,“去年蓟州镇上缴籽粒数六万八千余石。不过重分田亩有些地方可能会来不及,到了正德六年就理应有60万石往上了。”

“所以说这军屯怎么能不清理?你初入侍从室,便从整理这些数据入手。太多,朕有时会记不住”

“微臣领旨。”

其实六十万石还是少了,基本上总数也很难达到洪武后期和永乐早期两千万石的规模。毕竟后来永乐、宣德、正统几帝都减税了。

为什么减税也很简单,就是军屯侵占军户活不下去,不得不减。只不过前几任皇帝还有减的空间,到朱厚照这里,一年就收个一百多万石,那还减什么?

再减干脆全部免了得了,还能落个好名声。

对于现在的朱厚照来说,他对籽粒数的目标是能达到八百万至一千万石的规模,除此之外,军屯清理以后,军屯本身供养军队的功能也应该恢复,换句话说,军饷里面本色的部分,不应该再叫朝廷承担多少了。

最多就是再发一些折色银。

而且他还有裁军的念头。

所以军粮这部分要是在正德五年以后还成为朝廷的负担,那朱厚照就得找一些人的麻烦。

不仅如此,上缴的这些屯田籽粒,可以让大明岁入一举突破三千万石的桎梏,考虑到军粮支出也节省出来,官俸、宗禄、军费三去其一。

那么保守估计岁入一半,也就是一千五百万石以上的税粮是可以调配使用的。

当然了,宗禄是另一桩事。

这样一来,不管是国内赈灾还是国外出征,至少都能拿得出粮食来。

治国多年,才算大见成效。

心中始终有一个盼头,朱厚照这皇帝当起来才起劲,攥着手中的奏疏,他又在想,“蓟州之乱这次死了不少人,流放也不少,十万兵马能剩七万就不错了,嗯……”

朱厚照手指有规律的点着桌子,“先不要通过内阁。侍从室私下给蓟州总兵杨尚义去一封信,请他考虑一下,蓟州镇兵员减少以后是不是能结合实际干脆再将人员精简一番,边军总是一冲就散,那养着有何用?伯时。”

“微臣明白,拟好以后臣再请陛下过目。”

“喔,先让靳贵看一眼。”

“是。”

因为初次召见,朱厚照想着多说几句,“伯时,你在翰林院时朕便听过你的名声,说你做起事来认真仔细、勤奋刻苦。这本是好的,朕也赞赏你这一点。不过侍从室不比翰林院,翰林院的事做完也就做完了,但在这里,你第一件事没做完,第十件事可能已经来了。所以,万不能再按照你以往的风格,否则不出两个月,朕就得为你召太医了。内心确要有激情,但外表还是要从容不迫,记住朕的这句话。”

景旸初次面君,听到这样关心他,心中无限感动,“臣粗陋之体,不敢让陛下为之忧心。陛下教诲之语,臣都记下了!谢陛下关怀。”

“行,去做吧。”

有这个人在,靳贵和谢丕当然轻松许多,毕竟翻过年后大朝会就要来了。侍从室要把以往那些人给皇帝承诺的话翻出来,还要记录他们今年说的,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

第五百九十二章 新年盼头

西边的晚霞泛着红,晚霞之下连片的红色宫阙在白雪的掩映下生出了某种圣洁的高贵感。出宫的路途上有脚印,脚印的尽头是个穿着圆领蓝袍,头戴乌纱帽的壮年官员。

这是景旸第三天走这条路,也是他正式到侍从室的第三天。

前两天熟悉了一下,今日一下便领了许多事。

不过作为天子近侍,最麻烦的事情其实不在宫里,而在宫外。

若是不认识的一些外人倒还好说,好些相熟之人也变着法儿的要进他的门。

一开始他还招待招待,一直招待到囊中羞涩,他实在没有办法了,别人要给他钱他也不要,就只能躲着了。

明朝的皇帝在极端的时候连大臣前天晚上在家吃的什么菜都能掌握,景旸这般处境,朱厚照怎会不知?

不过他没有更加干预。

上任时的众星捧月和卸任时的门前鞍马稀那是官员必须要习惯的。

而且他也懒得干预,过年期间还算清闲,朱厚照自己还想得空换换脑子,乾清宫外的场地上都铺上了厚厚的雪,

闲着无聊,他也去抓起来、搓成个雪球玩儿,雪景之中的散步同样是一件雅事,可惜的是近来局势不稳,他出不了宫了。

毕竟是危险时候,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实在没必要,即便不出事,真遇到个刺客也一定是满城风雨,这样他很不喜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