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做了反派的先生/孤剑有声(3)

作者:云卷袖 阅读记录

曹大夫替陶九思搭搭脉,又问了最近的饮食起居,抚着那一把白胡子想了片刻,笑道:“二公子并未任何不妥,依老朽看来身子骨好着呢。今日贪睡或是一时不适,苏大人和苏夫人不必太过担心。”

站在一旁的苏夫人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连忙答谢:“辛苦曹先生跑这一趟,中午在府中留顿饭,我吩咐厨房做点清淡的吃食。”

苏夫人姓赵闺名唤做玉虹,未出阁的时候,因为貌美在京洛颇有些小名气。岁月似乎也垂怜这位美人,虽然四十开外,面容倒不见沧桑。

苏老爷也应和道:“曹先生别见外,我们这一家老小能健健康康,可都是曹先生的功劳。”

盛情难却,曹大夫也不客气,一口答应下来,又玩笑道:“能和未来的状元郎吃饭,老朽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啊。”

殿试还未举行,陶九思状元郎的身份,仿佛板上钉钉似的,倒让一向面皮薄的陶九思生出几分羞赧,忙作揖正色道:“明日才是殿试,晚辈能否被点状元还言之过早。”

苏清梦见陶九思一板一眼的和曹大夫解释起来,心想二哥什么都好,就是古板了些,正要打个圆场,曹大夫却不甚在意,还笑着赞道:“君子九思,二公子绝对对得起这个好名字。”

陶九思这个名字是老和尚起的,他其实并非苏家老爷苏文正的亲子,而是十二岁被收养在苏府的养子,和苏府上下没有半点血亲。好在苏家人善良,陶九思又是个争气懂事的好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看他比亲人还要亲上几分。

十二岁以前,陶九思跟着老和尚和师叔生活在安宁县城外的一座破庙里,老和尚说陶九思是在寺庙门口捡来的,白白胖胖的陶九思不哭不闹,见着老和尚和师叔就笑,老和尚慈悲为怀,就此抱回寺里养着。

据师叔介绍,当时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身襁褓,和手里攥着的一枚刻着陶字的玉佩,所以就有了小陶的小名儿。

五岁后,老和尚带着陶九思暮鼓晨钟,念了几年佛法,最后得出个这小子没有佛缘的结论。用老和尚的话来说,那便是:“小陶是个入世的命,没有出世的福气。一读《金刚经》便昏昏欲睡,如梦中上西天与如来论佛法;一翻《论语》又精神抖擞,誓要与孔孟轮番道短长。”

从此,小陶有了大名叫做九思,启蒙读物也从佛教经典变成了儒家入门书籍。

后来机缘巧合,苏文正带着夫人孩子去安宁游玩,不但和老和尚相谈甚欢,一见陶九思更是心生喜爱,想要收养在自己膝下。

老和尚当时笑道:“我如今还在,便让我陪着这孩子多些时日,他日若登了极乐,还请二位照顾小陶。”没想到又过了几年,老和尚便圆寂了,师叔按照老和尚的嘱咐,将陶九思托付给苏氏夫妇,随后给寺庙上了把老大的锁头,也不知云游去了何方。

自己到底从何而来?老和尚又是谁?师叔去了哪?身上这诸多谜团,竟是上辈子不曾想过多。

“九思,九思”,几声呼唤将陶九思拉回现实,只见大哥蹙着眉,忧心道:“怎么跑神了,愣愣呆呆了好一阵,这毛病你以前可没有,曹先生不然再给他看看?别是得了什么癔症。”

陶九思回过神,看见大家围着自己,心中一暖,脱口而出:“父亲母亲、大哥小妹,这辈子我一定会让你们平平安安。”

第2章 殿试

卫国虽然开国不过三代,但这京洛城却是正儿八经的千年古都,所历朝代数不胜数,所见兴亡不胜枚举。无论是街头晒太阳的老人家,还是巷尾踢毽子的小儿,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乞丐,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好长一段京洛城的过往。人们所述正史稗史相互杂陈,风雨际会作了笑谈,听众往往心神起伏,欲罢不能。古都千年的积淀由此可见一斑。

上千年的历史,京洛城当然才子大儒辈出,名震天下的文豪也是屡屡现身,故而这里历来是普天之下万千学子心中的圣地。

卫国国都定于京洛,自诩要传承千年雅韵,便一向乐于鼓励此道,民间有语:“从文升鸡犬,学武不如狗”,所以不少卫国百姓都是牟足劲培养一个读书人,好光宗耀祖。

而这三年一度的春闱自然是举国上下的大事,京洛市民各个拖家带口,在去承天门的必经之路上翘首以盼,等待着贡生们由此而过逐一点评,还不忘借此机会教育孩子。

陶九思还记得上辈子春闱那天观者如堵的场面,特意早早出了门,想溜达到承天门下先行等着,一开宫门便早早进去报道。

陶九思穿街走巷,往事历历在目,那些或开心或难过的画面一一闪过,步子跟着一慢再慢。好容易在承天门前站定,望着这熟悉的宫闱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

上一篇:生于封神 下一篇:不忘君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