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斗仙:鼠篇(14)

作者:白毒不侵 阅读记录

易笙没说话,拾起筷子给蜀孑夹了块豆腐,停了停,方道:“我本性叛逆,辜负了父母双亲。家人视我如珍宝,我却抛家舍业,为一己之私一走了之。”

时间倒回到十二年前。

禹都最有名望的世家有两个,一个方家,一个易府。方家老爷官拜朝廷二品大将,易府曾出过三代太师,虽然到这一辈渐渐式微远离朝堂,但族中光耀仍在,也不乏晚生后辈奋发进取,意欲再创家族鼎兴。

易笙生在易府嫡系一脉,是当家老爷正房嫡妻的三子,也是家里最小的晚辈,从小喜文弄墨,多得栽培,被寄予厚望,将来是要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与他几个哥哥一样,承载着家族的荣耀,肩负着门楣的辉煌。

小时后的易笙十分聪明,是邻里乡亲交口夸赞的神童。他三岁启蒙,五岁读史,八岁上下已经能与父亲对策,十二岁时陪母亲送大哥参加会试,试后易家老大将题目誊抄与他,他竟能答得有模有样,让先生都自愧不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在十五岁那年经由一桩小小插曲,彻底改写了整个人生。

易家老太爷七十大寿,府上热热闹闹大办筵席,可光有酒菜还不行,老太爷爱听戏,让人请了个戏班子进府,席开三十桌,唱了足足五天五夜。

因为是太爷做寿,阖府同庆,家里的小辈们得了恩准,这几日可以不用泡在学堂看书习字,到老太爷身边尽孝,一起看戏听曲猜灯谜,逗老爷子高兴,博个承欢膝下其乐融融。

然而谁都没想到,就是在那次寿宴上,一向埋头诗书、与笔墨为伴的易家三小公子却突然着了魔似的,一眼就看上了戏台上那个灵动如仙惟妙惟肖,咿咿呀呀唱着《愁宫叹》的傀儡木偶。

一个富家少爷,看上了一个死木偶。

奇不奇?

这不是疯了吗?

谁听说过这样的道理?

若说这三小公子情窦初开,瞧上了哪个唱戏的女旦,那勉强还算情有可原,大不了收进房里做个侍婢,待来日年纪再长些,博了功名荣耀门楣,届时娶妻纳妾,将唱戏的小女名正言顺招进府,也算美谈一桩。

可他竟然看上了个不会说话的木头疙瘩?

气煞人也,愁煞人也!

老太爷为此大病一场,易父羞愧,自责上没有侍奉好老父亲,下没有教导好小儿子,也恨得闭门谢客,半个月没出过房门。后来还是易母出面,将易笙叫到跟前,母子俩一番开诚深谈,才弄清原来所谓儿子“看上了”傀儡木偶根本是无稽之谈,他不是看上了木偶,他只是喜欢上了傀儡木偶戏。

一个世家公子迷恋上曲艺戏文,这个版本传出去也好听不到哪去。但易家人关门自省,与其让这傀儡戏一直吊着小少爷魂不守舍,书也不念学也不上了,不如哄一哄他,专为他请来一位曲艺师父,只要他肯继续专心念书上进,那么每日里就可以准其一个时辰,跟着师父学唱念做打,提着木偶扮女伶。

可惜这样的折中之策不过只撑了短短一年。

一年后,十六岁的易笙到了离乡赴试的年纪,家人为其打点行囊车马,还派了两个书童一路照顾。十日后,易家老小等来归程的马车,却没等来那个此后让他们牵挂了半生的儿子。

两名书童匍匐跪地泪如雨下,诉说着发生的事:小少爷到了考场也进了考场,三天的会试一天不落,书童们在旁伺候安心,都盼着小少爷能够高中。可最后一天考试结束,少爷出了贡院,回到客栈,却收拾好包袱和一个他自己做的傀儡木偶,将一封书信交予书童,自此,便彻彻底底头也不回的走了。

书童拼命拦人,少爷不为所动,只道好好将信带回交给双亲,以后也不必派人寻他,山水无依,就此相别。

易父接过书童递上的信,黄纸展开,没有期待中的洋洋洒洒,不过寥寥数十字:

“功名利禄是吾辈所求,却非孩儿所求。功名耀门楣,利禄傍家业,身挑一门兴,终成不孝人。只求爹娘珍重,勿寻,勿念。”

一个教养了十六载的天之骄子,明明少时聪慧、大而成器,寄托着家族的希望,更有入仕为官造福一方的天资,却被一只无血无肉的木偶骗了去,沦落江湖,活成浮萍。

众相邻无不扼腕叹息,都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果然应了这句话。看来再聪慧的人也要当心看护,别让他走上歧途,否则半辈子嚼的书喝的墨都到了狗肚子里,还不如拿去烧火添柴来得有用。

一个大家族出了这样的事,说是丑闻都不为过。从此易府里里外外从老到小从家主到奴仆,对此不孝儿孙再没人提半个字,好像这个人就从没在这个家里出现过一样,他没来过,也不存在离开。

上一篇:难舍风月 下一篇:关记者家的网红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