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7亿和第二春[重生](126)

作者:赵安雨 阅读记录

吴老板招呼了两个白大褂,大概是主厨或者案上的师傅,刚进办公室,赵师傅忽然喊:“小七。”

高个厨师愣了一下,屁颠颠跑过来,“赵大伯!您还好?”

赵师傅倒背双手,“老喽,凑合着活。你爸爸还行?”

高个厨师搓着手,“还行还行,关节炎,阴天下雨动不了。这这,有年头没见您了,伯母怎么样?”

赵师傅摇摇头,“还那样。”

咦?杜莹莹记得,芬姨说,赵师傅是杭州某国营食品厂的主厨,后来厂子倒闭,就日益潦倒。

想不到,这里遇到旧相识。

吴老板也没想到,咳一声,“七啊,熟人啊?好事好事,请坐请坐。”

高个厨师请两人落座,又端茶,自己站在桌边打量两盒糕点,念叨着:“我老婆在电视剧里看,我还说,谁家做的,大伯押的阵啊?”

他挨个抓起点心掂一掂,念念有词地计算,和吴老板低声商量。后者想了想,“杜总,您这是18种点心,18种馅料,有的模子没有现成的,得现做,您看这样好不好?两位留下吃个便饭,下午点心出炉,您审一审,合适的话我们报个价。”

这是应该的。

很快,杜莹莹换上干净大褂平底鞋,戴口罩,跟着吴老板踏入加工车间:视野中干干净净,有的工人站在案板后面搓面团,有的清洗一盆一盆的绿豆,有的筛成袋糯米,有的调制枣泥。

赵师傅停在糕点间,弯腰查看烤箱,摸一摸炉灶上的笼屉,又挑拣着木制模具:以前杜莹莹不太懂,现在接触斗鱼糕,发现模具在糕点行业非常重要。

喏,当年读《红楼梦》,贾宝玉挨了打,想吃莲蓬汤。杜莹莹记得,书里写“找出四副银模子,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的图案,有菊花,有梅花,有莲蓬,有菱角,共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

看得人都饿了。

这种模具赵师傅也有,印着桃花、杏花、桂花和荷花,做出来的糕点只有掌心大。芬姨还说,赵家祖传半屋子的精巧厨具,动乱年代被一把火烧了。

听着都可惜。

还有钱师傅,在没有专用模具的情况下,手工改造出来,做出来的斗鱼糕背上印着“定胜”两个字,像模像样的。

操作间是包装、贴价签、打包的地方,两个女员工熟练地操作,把各种颜色的糕点像垒积木一样堆进食品箱,就等着发货了。

一路走来,据她目测,工人不到20个。

午餐就在厂里吃的,四大盆菜,一人一托盘,有鸡有肉,两个素菜,还有一大桶汤。

杜莹莹吃得津津有味,不知是不是老板在,又有客人,作为工作餐,午餐味道非常好。

远处赵师傅和高个厨师“小七”聊着旧事。听起来,他和小七父亲交情很好,按照辈分,还是两个老字号的传人,有点像武侠小说。

吴老板也聊闲话,“杜总啊,你这个糕做不久吧?”

一阵风似的,热度过去就没了。

她答,“如果我挣快钱,前几天就卖了,换间桌游店,省得麻烦。”

吴老板笑:斗鱼糕档口也得几万成本。“网上不好做:新鲜的卖不动,只能卖放得住的,路上就得几天。本省还好,远地方就怕坏,顾客一开盒,搜了,就得让你陪。所以啊,我不弄网购,也不往远处去,省得麻烦。”

是个知足常乐的人。

下午两点,两盒糕点摆在眼前:

荷花酥是炸的,外粉内黄,不如赵师傅做的鲜活,卖相也不错了;荷叶、莲蓬中规中矩,两条斗鱼糕没有模具,是手工揉的面团,直接蒸出来的。

另一盒海上生明月,金灿灿的蛋黄酥是月亮,鲸鱼海鸟海龟都是捏的,上了颜色,乌篷船做了黑米糕和黑芝麻酥两种,橘红糕桔白糕没有现成橘皮,用山楂糕代替,也算差强人意。

杜莹莹挨个尝尝,新做的点心口感不会差,味道有甜有淡,馅料也不相同,赵师傅就矜持多了,只打量,掰开看看。

吴老板笑呵呵的,“杜总啊,您也看见了,这点心材料不贵,重点在手工活,做起来一个个的太费劲,占人手。如果您找我做,两盒32块,熟人价,不能再低了。”

糕点食材成本很低,得加上人工税费杂费,未来的营销费用才是大头。

她想了想,“按照您估计,每天能做多少盒?”

吴老板是计算过的,“800盒,我的人不能光做这个,还得给店里供货呢。”

他人手宽裕,每个工人只做一种,或者分别负责不同的流程,可比赵师傅5个人效率高得多得多。

800盒。

“行啊!”杜莹莹笑了,伸手和他相握,“价格的话,我们定的多,肯定有优惠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