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27)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杭州湾和钱塘江素来以难以捉摸著称。钱塘江退潮时,水位会很浅,马都可以跑过去。五月二十七则正是这种时候。清军全军出击,一举渡江。方国安一马当先,直奔绍兴,企图捉住鲁王当作献给清军的厚礼。然而方国安安插在鲁王身边的眼线突患痢疾,腹痛得直打滚,没有余力监视。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鲁王幸运地逃往台州。

六月初一,清军进入绍兴城。方国安两手空空地投降。大学士张国维、兵部尚书余煌自杀殉国,以求证明大义犹存。鲁王逃至石浦,乘船至舟山群岛。然而,那里的守将黄斌卿却不愿收留这群不过数十人的逃亡者。黄斌卿曾任九江总兵,南京失守后南逃,渡海至舟山并在此立足。他虽身在浙江,却听命于福建隆武政权,还被封为肃虏伯。因此,他不可能援助鲁王。

走投无路的鲁王偕石浦守将张名振等臣子数十人在海上漂泊。他们想寻一处地方上岸,但闽浙沿岸皆是郑家地盘。郑家身为隆武政权的顶梁柱,自然不可能让鲁王踏上自家的地盘。鲁王名为“以海”,这下命如其名了。虽说闽、浙两个流亡政权互相看不上眼,但对福建隆武政权而言,浙江鲁王政权的覆灭却是不折不扣的噩耗。绍兴失守的消息刚至,郑芝龙便给仙霞岭守军下了撤军令,理由便是先前提及的“有匪患蠢蠢欲动”。

郑芝龙指的是漂泊于海上的鲁王。但鲁王一行不过十数人,而郑家水军有二十万。再者,清军自知不擅水战,根本无心追击,反而将矛头对准了福建隆武政权。生死存亡之际,郑芝龙竟下令撤回仙霞岭的守军。

郑成功在撤军途中面圣,隆武帝埋怨道:“成功,你提出的‘救国四项’,朕可是铭记于心,你怎自行舍弃了第一项?”早在数月前,郑成功曾向隆武帝谏言了四项救国方略,其中第一项就是:善用天堑。从仙霞关撤兵,不就是舍天堑不用吗?

“启禀陛下,此乃家父之军令,末将莫敢不从……想必家父自有思量。待末将回到安平,必会劝他再次出兵勤王。”郑成功只能这般回答。

“如此便好……须知朕可在为了你说的第二项殚精竭虑。”隆武帝叹道。

第二项是网罗贤才,第三项是海陆并举。

“令尊似乎非常重视第三项,朕倒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喜爱郑成功,隆武帝给郑芝龙的撤兵找了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家父害陛下忧愁,臣万死……”郑成功很是歉疚。

隆武帝不想再追究,转而道:“此事不再提……这第四项,还请爱卿尽心尽力。”

第四项则是海外贸易。

“承陛下厚望,成功怎敢不粉身碎骨。”郑成功磕头道。

“成功,福建便托付给爱卿了!只有爱卿能不负朕望!无论发生什么,不要辜负朕的托付……”面对隆武帝的托付,郑成功只觉骑虎难下。

此时,隆武帝恐已察觉郑芝龙的通敌之意。然而即便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他又能如何?眼下湖南有数十万心系大明的军队,虽说其中有不少是李自成的旧部,但也算是一支雄师。隆武帝生在北方,本就不适应闽地;再加之朝政尽由郑芝龙掌控,令他对福建更为厌恶。此刻,隆武帝一心想去湖南,但福建的官兵却不愿再背井离乡。

“即便就剩下朕一人一骑,朕也要亲征湖南!”隆武帝虽然暗暗下了无数次决心,但或许他也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绍兴失守两个月后,清军占领了仙霞关。这场战役实则完全没打起来。仙霞关的守军早已撤走。只是驻扎在仙霞岭以北的郑鸿逵在撤退时被清军追杀,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罢了。清军经仙霞关,长驱直入,直取浦城。

战败的噩耗很快便传到了延平。延平府知府王士和苦劝隆武帝:“延平城防微弱,恐难御敌。恳请陛下速速移驾到郑芝龙坐镇的安平!”

“要朕去安平,绝无可能。”隆武帝想都不想便否决道。

王士和知道隆武帝不喜郑芝龙,便退而求其次道:“那便退回福州如何?”眼下浙江已尽落清军之手,福州岂能安全?进占浙东的清军随时可能跨境入闽,只怕福州此刻已然失守。

王士和提议撤回福州,无外乎是想哄隆武帝先撤出延平罢了。途中若发现福州去不了,再劝说其移驾别处。但依如今形势,恐怕整个福建只剩安平能去了。

“朕亦不会去福州!”隆武帝决绝道。

“但延平已然是……”

“延平无望,朕自然要走……但唯独福州和安平两处,朕宁死不去!”

“陛下可有心宜去处?”

“汀州!”隆武帝猛然起身,看起来心意已决。王士和自知劝不动了。虽说翻过汀州对面的群山峻岭便可与数十万友军汇合,但这谈何容易……

“朕不用将士护驾随行,让他们留守在安平便是。”恐怕隆武帝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这道旨意有多残酷。说直白些就是:你们坚守延平,挡住敌军,好让朕能全身而退。

隆武帝其实另有打算。他想用运送粮草、武器的马车搬运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东西——文献典籍。

隆武帝酷爱读书。他被监禁时曾恳请朝廷给他安排一间书斋。被释放后,他对陪伴多年的书籍的惜别之情更甚于重获自由的喜悦。在福州登基后,他潜心收集名书,但凡有耳闻的珍本,他就想尽办法弄到手。恐怕只有在下旨收书时,他才真切地体会到了何谓皇权。如此耗费心力收集的国宝,隆武帝自然一件都不肯舍弃。但要搬运如此多的书,就必须用马车。若有将士随行,马车只能用于运送辎重。这如何使得?

隆武帝精挑细选,需要运的书还是装满了数十辆车。如此负重,哪里有速度可言?但无论左右如何苦劝,隆武帝还是坚持己见。书籍本就沉重难运,再加上福建山路险峻,车轮嘎吱作响,马匹和随行亲信都累得气喘吁吁。

王士和深知此战毫无胜算,敌军若至,延平不出半日必破城;负隅顽抗只会害将士们白白送命,还牵连城里的无辜百姓。绝望之下,王士和遣散了士卒,出布告让城内百姓自行避难,然后自行了断了。

清军进入延平,却没想到延平城内没有一兵一卒。清军总兵李成栋没有在延平多逗留,而是立刻追击逃亡的隆武帝。“隆武帝偕累赘而走,必然逃不远!传令下去,全军将辎重留在延平,轻装追击!”相较于清军的兵贵神速,自带累赘的隆武帝简直愚蠢至极。

“若途中遭遇残兵,万不可恋战,一切以追击隆武帝为重!”李成栋这般吩咐后,忽然心生一条妙计。他麾下这支军队有八成是投降的明军,仍是一身明军打扮,全凭旗帜辨别敌我。当务之急是追击隆武帝。若路遇残兵,就算己方不恋战,也不能保证敌方不会来送死,还得费时费力把他们赶跑,耽误了追击。延平城内已无一兵一卒,满地皆是散落的明军旗帜……若高举这些旗帜行军,或许就能避免和残兵一战?李成栋当即下令:“各部在城内收集明军旗帜,换下清军旗帜!”

隆武帝赴汀州仅带着少数亲信,途中隔三岔五有人不辞而别,留下的人只觉得前途渺茫。据前方情报,去往湖南的必经之地江西吉安已被清军攻陷。隆武帝一行没有护军,若在路上遇到清军,只能束手就擒。他们不禁懊悔当初为何要追随隆武帝。这昏君眼里只有书,臣子对他而言皆如草芥。此等昏君凭什么要自己以身殉主?就连工部尚书郑瑄、通政使马思理这样的高官也都各自逃命去了。

隆武帝一行于八月二十七抵达汀州。此时,清军的追兵已然逼近。他们抵达顺昌时闻知清军迫近,隆武帝这才忍痛舍下书籍,轻装而逃,但为时已晚。追踪而来的清军大喊:“朱聿键何在?”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