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30)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只剩我一人……”郑芝龙如坠冰窟,脑子里回响起儿子郑成功的那句劝诫:虎不离山,鱼不脱渊。虎在山中可战无不胜,离山却难逃猎户陷阱。鱼在渊中肆意遨游,出渊便躲不过渔夫之网。

“万事休矣。”郑芝龙悔不当初。不过,他长年在海上生活,遭遇了无数次九死一生,养成了苦中作乐的性子,越是绝境,便越乐观。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刚重拾镇定,轿子忽然停了下来,一行人要原地休憩一下。清军将校恭敬地问郑芝龙:“前路还长,将军是否要出轿歇息片刻?”

“正有此意。”郑芝龙下轿后先是回身看了看自己乘的轿子——只见这轿子装潢华贵,侧面刻有精美的牡丹纹饰,显然是高官要人的规格。他如释重负:最起码,自己不是囚犯。

这时,博洛笑着走了过来:“噢?芝龙兄酒醒了?”

郑芝龙问道:“殿下,莫要戏弄芝龙,怎么一觉醒来,就在上京途中了。”

“芝龙兄言重了。摄政王忽然下令召见,芝龙兄又一觉不醒,本帅只能出此下策。若有得罪,还请海涵!”

“敢问是否已传信安平?”郑芝龙问道。

“事出紧急,不曾传信。不必传信,贵府迟早会知晓。”博洛答道。

“殿下,”郑芝龙忽然态度一转,语气严肃道,“清廷行事这般不讲道理,只怕免不了在犬子那里吃些苦头。”

尽管清军压境,郑成功仍有条不紊地在安平城中筹办了两场葬礼。首先是隆武帝的葬礼。清军处死隆武帝后,不可能大发善心,将遗体送还给安平,郑成功只能以御赐的衣裳祭奠。其次自然是母亲多喜的葬礼。

第一场葬礼在安平城内的文庙操办。那日,郑成功换了一身文人的儒服。他跪拜在祭坛前,高声念悼词:“成功当年是儒生,如今为孤臣。儒生读史书、习礼制,志以文章侍君。孤臣执干戈、率兵将,以武功复国。今日在此向孔圣人和先帝禀报,成功将脱去儒服,换上戎装!”左右将早已准备好的柴堆点燃。郑成功注视着越烧越旺的火焰,泪水从赤红的双目中夺眶而出。半晌,他毅然褪下儒服,将其投入火中。一旁的桌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御林军的锁子甲与头盔,他当着众人的面,换上了沉重的盔甲。

这一连串的举动有逢场作戏之嫌,但郑成功不得不为。原因有二,其一,震军威。虽是做戏,但不失为一种手段。其二,和孔孟之道诀别。儒家最重孝道,父母之命即便是错的,子女也不能反抗。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却决意抗清,这便违逆了孝道。既如此,弃儒从军便是!郑成功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儒服、换军装,就是在表明自己的决心。

他环视了一圈在场者,郑家将领只来了不到一半。万众一心,谈何容易。郑芝龙离去,郑家群龙无首,更难以指望众将领团结一致了。虽说郑成功身为长子,继承其父之位毫无争议,但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究竟能否扛起重任还有待商榷,而且他还有一半日本血统,这点在家族中仍颇受争议。

“怎么不见郑联?”郑成功问道。人群中不见郑彩、郑联两兄弟的身影。兄长郑彩前几日率军去了厦门,没回来出席葬礼并无古怪。但其弟郑联昨日还在安平城中。

归宅后,郑成功迫不及待地问甘辉:“郑联在何处,怎的没现身?”

“郑联将军今早去了厦门。”甘辉答道。

“厦门?我都没来得及拜访他……”

“或许正是因少主没登门拜访,他才赌气离去的。”

郑氏一门中,郑联最看不惯郑成功掌权。郑联酒品不好,每每喝醉时都会大放厥词:日本囝仔如何有资格坐我郑家家主之位?但凡是郑成功的决策,郑联不论对错全盘反对。郑成功不承认浙江政权,不愿援助被追杀到海上的鲁王。而郑家却有奉鲁王为帝的呼声,领头的就是郑联。

“看来,厦门岛要迎来监国鲁王了……”郑成功仰天长叹。

“恕卑职直言,郑家水师有九成听命于鸿逵将军。”

“这么说,我只是光杆将军?”

“今早聚集在文庙的将士,还是忠于将军的。”

“大概有几人?”

“末将未细数,大概有百余人。”

“区区百人吗……”

“将军不要妄自菲薄,虽然人数不多,但这百人皆是难得的将才,何愁不能招兵买马?”

“但安平城内已无可用之兵……”

在郑家,即便生出再多龃龉嫌隙,同族之谊始终不会动摇。眼下形势虽不至于同室操戈,但一些明争暗斗还是躲不了的。

“安平无兵可征,便去别处征兵。”甘辉笑道。

“何处还能征兵?”郑成功连忙问道。

“不必征,接管现成的军队即可。”

“现成的?何处有这般便宜的事?”

“不远,南澳。”甘辉胸有成竹地答道。

南澳位于闽粤交界的海湾,略靠近粤,俗称“南港”。海湾里侧是汕头,外侧有南澳岛。这南澳岛不偏不倚坐落在北回归线。此处西边是广东,东边是厦门,故成为两地间的周转之所。郑芝龙早年在南澳建基地,屯驻了数千兵马。眼下此处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站点。因此处距安平过远,郑芝龙不得不驻重兵防范。

“你点醒我了,南澳还有精兵强将!”郑成功顿感豁然开朗。

“不仅如此,数日前,南澳遣使来报,说守将岳进病故,请求安平再派良将去驻防。”

“这么说,南澳的部队正愁群龙无首?”

“是的,如此良机不能放过。”

“传令,即刻准备出航南澳!”郑成功果断下令道。

不出甘辉所料,以施琅、施显兄弟为首的九十余人愿意随行。他们皆是葬礼当日现身文庙的人。这些人正是日后新郑氏政权的开朝根基。

郑成功进驻南澳的消息一经传开,大明的良臣、干将争相投奔,其中不乏曾樱、卢若腾等当代俊杰。十二月初一,郑成功开坛祭奠明室先祖,并发布《誓师檄文》。檄文中,他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所谓“罪臣”,指的是他没能保护隆武帝。据《粤游见闻》所载,郑成功麾下的战船都竖有“杀父报国”的旗帜。此说法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原社会可谓荒谬,故后世通常认为这是讹传,应是“救父报国”才对。毕竟,其父郑芝龙那时正身陷京师。

第13章 愚争

三国时期的《出师表》表明了诸葛孔明伐魏的决心,郑成功这篇慷慨激昂的《誓师檄文》则是他给清廷下的战书。诸葛亮的“表”是告予君主,郑成功的“檄文”则是号召天下,共伸大义!郑成功本也想撰写奏表,只是君主已故。

然而既无君主,谈何复辟?各地的朱明后裔中,该辅佐谁登基,郑成功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监国鲁王算是合适的人选,但郑成功对其没有好感。

其实,在郑成功于南澳岛发布檄文前,中原又有两名新皇登基。其一是桂王朱由榔。此人是神宗万历帝之孙,比起太祖九世孙隆武帝更接近皇室正统。隆武帝遇害的噩耗传至广东,当地高官经过商讨,决定再择监国。梧州桂王素有贤王美誉,又属皇室正统。于是,广东高官立刻派遣使者,将桂王请到了广东肇庆。两广总督丁魁楚和兵部尚书吕大器担任新政权的大学士,协同广西巡抚瞿式耜一同辅佐桂王。十月十四,桂王就任监国。十一月十八,登基为帝,改明年为永历元年,即永历帝。

另一位新君,是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此人在隆武帝登基后,继承了其兄的唐王位。清军入闽时,他在林察的护送下潜逃至广州。与此同时,在江西遭清军重创的大学士苏观生所率领的残部也在广州避难,此人和扶持桂王的丁魁楚素来势同水火。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