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34)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我可利用此门路,在日本境内畅行无阻?”

“不仅如此,凭此门路,就连郑家梦寐以求的兵马,都唾手可得。”

“这门路真有这般神通广大?”

“有,却非现在。有朝一日,鹿儿岛、京都、江户,琉球之门路将遍布日本。”

“了不得,看来阁下的门路足以撼动琉球、日本两地。”

“我等备受压迫之人,要想存活于世间,只能藏身于阴影之下,苦苦经营。终有一日,我琉球之根干亦可延伸至福建。”

“阁下野望,在下佩服。”

话说得很明白了,所谓门路,指的是某种秘密组织。就此乱世,什么样的阶层有心力、意愿组织这样的团体,不言自明。

“容在下猜测,阁下所言的‘浪人’,是世间不得志者?”

平川意味深长地笑道:“‘浪人’二字,着实难上台面。也罢,这数日有船前往江户,林公子是否同行?”

“那是再好不过了。”

“待鄙人给江户的门路写一封引荐信。”平川言罢,揭开砚盒。

“正巧,在下也要回去给国姓爷寄信禀报。告辞。”林统云起身。

此时,郑成功国姓爷之称已传播开来,威震四海。天子赐国姓“朱”,但郑成功是家中长男,不敢弃祖宗之姓,故而还叫郑成功。郑芝龙降清后,南海霸主郑家的主帅之位空缺,此后仍未有定数。眼下,郑鸿逵占据金门岛,郑联、郑彩两兄弟则屯兵厦门,郑成功虽是郑家长男,却年少言轻,莫说做一家之主了,反而退至最偏远的南澳。郑家如今群龙无首,世人不再统称其郑家。国姓爷这个称谓饱含了天子的夸赞和荣宠,对郑成功大有裨益。故而,郑成功及其麾下都尽量将这称呼挂在嘴边。

林统云起身刚要走,眼角余光不由地瞥向平川的信纸,只见第一行是“由比正雪[1]阁下亲启”。这个名字对他而言眼下自然是陌生的,但五年之后,这个名字就将响彻日本的大街小巷。林统云回到下榻处便给国姓爷写了封信,汇报在琉球的见闻:

琉球闻知隆武帝在福州登基后,立刻遣使庆贺。他们通过出席此类婚葬典仪,和大陆政权建交,从而保持贸易关系。这是琉球迄今为止的生存法则。赴闽的琉球使节皆用汉名,诸如毛泰久、金正春、金应元、王明佐、郑思善、陈初源等。然而这些使节刚到大陆,迎接他们的便是福州沦陷的消息。据传,清军统帅博洛将他们押送到了北京,琉球使节皆被迫削发易服……

第15章 来去如风

正午的阳光洒在岩石之上,仿佛为其裹上了一层金黄的松脂。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日光岩?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郑成功仰望着丘陵顶端的怪石。在周围无数块浑圆的岩石之间,这块有棱有角的怪石显得异常突兀。

这里是鼓浪屿。这座岩岛仿若厦门的附庸,静悄悄地浮在其西南不远处。当地人将它比作“厦门之泪”。不得不说,这比喻真的很妙。这座风光明媚的岩石小岛,在十九世纪沦为列强的公共租界。这里的的确确就是中国人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心中流淌的那滴愤恨之泪。

郑成功在南澳得数千将士,年关后便一心想重返福建。南澳对岸的广东已由清军控制,且超出了郑家的势力范围。要成大事,他只能以福建为根基。可此时,福建已失守大半,郑家的几股势力不得不退守至沿海的岛屿。郑成功虽继承了郑芝龙的家主之位,却尚无威望,无力承家主之重,以至于其叔父郑鸿逵驻守金门,其表兄弟郑彩、郑联屯兵厦门。闽海之内,有一守之力的岛屿只有这两处,郑成功却没法得其一;纵然他麾下有数千兵马,要抢占这两处还是力有不足,而且他不想担同室操戈的罪名。

鼓浪屿是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但郑成功眼下没得选择,只能驻守于此。他的帅帐就在日光岩之上,此处不仅能睥睨全岛,还能一览四方海域。不仅如此,日光岩还是郑成功的昔日故地。犹记得年少时,他几度乘船至鼓浪屿游玩,登上日光岩。每每在此眺望海岸线,他总会悲从心来。远方的波涛总会激起他对母亲的思念,他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泪洒此地。此刻,他的母亲已经离世,而上天又降予他千斤重担,不允许他再像从前那样多愁善感。

陪伴在侧的甘辉似乎察觉到了郑成功内心深处的动摇,提醒道:“如今郑家三足鼎立,我方纵然得了南澳之兵,却仍是三足之末。”

“不必多言,我明白。”郑成功的视线始终没离开那块被染成金黄的怪石。

“您是否想到了《三国志》?”甘辉道。

“正是,我脑海中全是诸葛孔明。”

“是否是赤壁之战?”

“将军高才,不妨再猜。”

“金吴?”甘辉思索半晌后说道。

“妙!”郑成功发出低沉的笑声。阳光有些刺眼,而他仍注视着日光岩。主仆二人一问一答,就像在打哑谜,但又相互理解。当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势力最薄弱的蜀利用诸葛孔明之策,联合吴国在赤壁击溃了最强的魏国。

甘辉口中的“金吴”说的就是金门岛。厦门的郑彩、郑联兄弟号称拥兵十万,相当于“魏”,而郑成功若要“统一三国”,就必须联合金门岛的郑鸿逵。郑家同门,不能同室操戈,只能夺其兵、占其地。在郑成功看来,郑彩、郑联两位表兄率领的军队,追本溯源都是父亲旗下的郑军,他有权继承、接管。但这两位堂兄弟势必不会乖乖交出兵权,因此郑成功考虑联合金门岛,来消灭厦门的势力。

“欲速则不达,现在还不是‘火烧赤壁’的时候。”

“先出兵安平,讨伐泉州。”郑成功言罢,终于将视线从日光岩上挪开了。

“所见略同。”甘辉点了点头。主仆间心有灵犀,无须多言,便达成了共识——联合金门岛。但不能打着“联金抗厦”的名号,金门郑鸿逵必定会有所顾虑,毕竟金、厦之间只有政权之争,并无深仇大恨。郑鸿逵是郑家长者,最见不得骨肉相残。但若以“合力夺回家乡安平”为由,同盟便势在必行了。届时,郑成功可趁出兵对岸之际,夺回同盟军之主导权,伺机奇袭厦门,以成大业!

出使金门的重任则落在甘辉的肩上。他打算先用“安平是祖宗安息之地”来晓之以理,再用“将军年事已高,若不愿则不强求”来激怒他。郑鸿逵并未拒绝。一句“祖宗安息之地”便让他热泪盈眶。

“正合老夫之意!老夫早就和郑彩兄弟二人提议反攻,但那两小儿却始终说时机未到,百般推辞。仅凭金门的兵力又难有作为……成功既有联盟之意,老朽自当鼎力相助!”郑鸿逵老泪纵横,满面的斑白胡须都被浸透了。甘辉见此,便知大功告成。

甘辉试探后,郑成功又亲自前往金门商议同盟的具体事宜;甘辉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让对方知晓自己意图吞并厦门的野心。南澳仅有数千兵马,加上金门的两万兵马,合计不过三万,而厦门郑氏兄弟拥兵十万。敌我兵力相差悬殊,切忌操之过急。此番和金门联盟,厦门方面必然戒备,必须要待厦门放下戒备,时机成熟后才能下手。要让厦门的两兄弟相信,郑成功只是想在大陆建立据点。为此,郑成功必须誓死奋战。

金门岛的联盟商议有了结果,双方兵马将在今年八月,于桃花山汇合。桃花山位于泉州城东南方数十里,面向洛阳江河口处,因山体泛红,故得“桃花”雅名。

“既如此,成功便回鼓浪屿整兵,待八月仲秋,和叔父于文庄公墓前再会。”郑成功说完便回了鼓浪屿。文庄公即泉州出身的国子监祭酒蔡清,他死后被安葬在桃花山脚下。

郑成功整兵待发前夕,林统云从日本归来。援兵无望,幕府方面已有定论。至于其余愿意驰援的志愿兵,最多也就百来人。究其原因,其一,日本锁国,即便佣兵能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也再不能返乡;其二,日本国内的浪人逐渐团结起来,虽一时失势,想必假以时日,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如此一来,更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了。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