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50)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林统云对这位五十五岁的病弱文人心生同情,安慰道:“若有难处,阁下尽管提便是,晚辈自当鼎力相助。”

“生丝!事到如今,只有生丝能救我明廷!”朱舜水那垂老的眸子里透着决心。

数年后,朱舜水这个名字将响彻日本。此人先是为复兴明室,以带病之躯奔走于日本和安南;而后又随郑军北伐,最终定居长崎。晚年的他做了德川光圀[1]的门下幕僚,开创“水户学”,并在凑川神社的楠公碑上撰文。种种经历为他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名望。

第七次东渡日本后,他便再没有返回中国,而此时和林统云相遇,是他第五次东渡日本。林统云将荷兰人的生丝供货渠道分享给了朱舜水。

与此同时,郑成功正如火如荼地准备北伐,无暇顾及台湾。朱舜水随林统云一道返回厦门,而后独自返回安南。他打算听从林统云的建议,去台湾闯一闯。

翌年(1655),郑成功正式将厦门的中左所改名为“思明”。

“统云,能否劳你去泉州‘无尘庵’探望程先生。”

林统云刚回到厦门,便受郑成功之托赶往泉州。程鸥波自去年秋天起身体每况愈下,而今已距大去之期不远。“无尘庵”地处沦陷区,国姓爷亲自潜入太过危险,故而只能托林统云代行探望。即便没有委托,林统云也必会走这一趟,程先生教导过他绘画,同样是他的恩师。

林统云谨慎地将头发重新剃成“半蓄辫”,来到泉州城北的无尘庵。程鸥波的病情比预想的还要重,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面对探访的弟子林统云,他一言不发,只是紧紧攥住对方的手,老泪纵横。半晌,他才耗尽浑身气力道:“托付予你,托付予你了……”

不必特意说清,林统云已能领会恩师之意,承诺道:“先生放心,林统云对天发誓,不会让令爱受半分委屈。”

得了爱徒的承诺,程鸥波那骨瘦嶙峋的手似乎又有了一分力道。守候在侧的淑媛听闻父亲的遗言,不由地哽咽了。

林统云抵达无尘庵的第十日,程鸥波离世。林统云将恩师的后事料理妥当,携淑媛一道返回厦门。服丧期满后,两人成婚。

同年年末,郑成功从清军手中夺回了鲁王的老地盘舟山群岛。这亦是北伐前必备的一环。郑军越是得势,来自台湾的“呼唤”便越发高涨。这些“呼唤”不仅来自台湾汉人的求援,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对贸易越发壮大的郑成功抛出了橄榄枝。

然而此刻的郑成功眼里只有北伐,台湾作为军资来源之一,并没有得到他的重视。

荷兰东印度公司眼下正处于两难之中,他们既盼望有更多的移居者渡台,来开垦荒地,又忌惮大陆的残兵趁机来此避难。巴达维亚方面不惜对台湾加以重兵把守。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要的,只是任劳任怨的庶民。

就在郑成功苦攻漳州不下的那半年(1652),台湾爆发“郭怀一起义”,荷兰的文献称之为“怀一之乱”。

郭怀一曾是颜思齐麾下的干部,颜首领死后,他不愿屈居郑芝龙之下,便留在了台湾,团结当地民众,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他不愿给郑芝龙效力,更无法忍受“红毛”的统治。

作为台湾当地的汉人豪强,郭坏一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往频繁,互有招待。某日,他在自家招待的宴席上忽然发难,当场刺杀了数名荷兰人,计划趁势夺取荷兰人的据点热兰遮城。然而他的弟弟贪生怕死,苦劝兄长停手不成,竟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告了密。

得知此突发状况,郭怀一不得不提前计划,率众攻入赤嵌城。由于己方仓促进攻,敌方早有戒备,这次起义以惨败告终,相关人等全部被杀。

郭怀一本就和郑家有嫌隙,此次起义又正巧撞上郑军围攻漳州,双方没能做到里应外合,不可谓不遗憾。荷兰的台湾总督费尔堡至此有了警觉,他提醒巴达维亚总部:国姓爷若在大陆受挫,必会觊觎台湾!

在郑家还没有对台湾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就能预测到这点,可见这费尔堡着实有远见。然而费尔堡很快便被调回了总部任职,卡萨接任总督。后本部又有调令,派揆一接任第十二任台湾总督。此人的登场,左右了郑成功乃至郑家集团的命运。

自厦门战败,至出征北伐,这七年里,郑家厉兵秣马、韬光养晦,就算有针对大陆的军事行动,也不过是点到即止的利益之争。

郑成功心怀北伐大志,他这七年里无时不刻不在鞭策自己,片刻不敢懈怠。

首先,郑军的军纪十分严酷。所谓军纪之下无亲疏,这一点从郑成功在厦门战败后处决郑芝莞这件事上便可看出。

其次是巩固统帅权威,若有人胆敢冒犯权威,哪怕此人功勋卓著,同样无法轻饶。郑家水师的“缔造者”施琅险些被杀,后开始逃亡,但家里人惨遭株,这个下场比一万条明文军纪更具震慑力。

再次是宣扬北伐之大义。北伐求大义而不求利益,故而郑成功狠心处决了带着清军将领前来投诚的勤务兵。这份对大义的坚定也深深烙印在了士卒们的心中。

郑军在这七年里的军事行动有胜有败,若败因是战略失误,主将则被问责处斩。1656年正月,郑军苏茂、黄梧于揭阳对战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大败而归。郑成功便狠心以用兵不慎的罪名处决了苏茂。

其实,苏茂还有一项罪名众人皆知,但无人敢点破,那便是他藏匿施琅,并助其逃亡。郑成功早就得知此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算账。

然而此举却将黄梧吓得投降了清军。黄梧本是郑芝龙旧部,先前已投降过一次清军,后回归郑成功麾下,而今又再次投清。

先前提过,清廷为劝降郑成功,打造了一枚“海澄公”的大印。郑成功拒降后,这印便没了用武之地,清廷索性将其赠给了投降的黄梧。

黄梧对郑军的了解不亚于施琅。为了报答清军的厚待,他献上了针对郑家水师的“平海策”。

郑成功自知资历尚浅,不足以统率二十万将士,故不得不强化主帅权威,施行严刑峻法。但此举却将施琅、黄梧这两名关键人物逼去了清军阵营,给后来郑家的没落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第22章 出征

“大木少爷……”一声温柔的呼唤将郑成功拉出梦乡,眼前是一如往常的厦门帅帐。

在厦门岛上,身边的将士们尊称他为“国姓爷”或“延平王”,一族的叔父们则爱称他为“贤侄”,唯独没人唤他的字“大木”。方才在梦中呼唤他的少女显然不是岛上之人。

是少珠……

那张少女的娇颜在郑成功眼前忽闪而过。这名曾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南京旧院艺伎,如今不知是生是死。郑成功临别南京前,将她托付给了同窗陈方策,俩人自那时起便断了联系。他多次叮嘱“大耳”林一祥沿途打探少珠的消息,但自从南京福王政权覆灭,少珠便如人间蒸发了一般没了踪迹。

郑成功早已放弃,只当这红颜知己早已香消玉殒。今日又为何忽然想起她。或许是北伐在即,不日便要攻打南京,让他不由得联想到南京的人与事了吧?若如此,梦中人为何是少珠,而非朝夕相处的同窗陈方策……郑成功不禁苦笑,笑自己见色忘友。

但不得不承认,想起少珠,那段流连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年少往事也一一浮上脑海。曾几何时,明王朝虽已迟暮,但北边京师天子仍在,南边又有家族雄霸一方,青年郑成功无忧无虑,可尽情在古都享受青春岁月。

仿佛还在昨日,却一去不复返……

而今郑成功已三十过半。伤感来得突然,难以抑制。这强忍了十数年的伤感一朝得以释放,就是这样势不可挡。

郑成功从床榻上一跃而起,打开门窗,让正午的阳光一股脑涌入营帐。午休是南方生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郑军军纪规定,正午后有一个时辰的午休时间,士卒们通常会在午膳后稍做休憩。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