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71)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放弃复兴我大明王朝。”朱舜水叹息道。这位老文人将自己的半生都献予了复兴大业,为此不惜拖着带病之躯奔波于日本、安南。他本就和郑成功不对付,之所以携子从军,不过是寄希望于郑家兵力罢了。若郑成功放弃复辟大明之志,朱舜水再无理由屈居于此。

“未必,国姓爷近来四处征兵,想来是有意再度北伐。”

此次远征,郑军伤亡惨重。据北方情报,清廷企图趁势消灭郑家势力,并派大将达素率大军奔赴福建,厦门必须尽快征兵应对。

“国姓爷征兵,未必是用于复兴大明……”朱舜水将后半句咽进腹中:或许,是用于创建郑家王朝。

林统云十分了解眼前的老文人,对他讳而不言的后半句,能猜出一二。对此,他也只能含糊其词道:“果真如此吗?”

“建立忠臣庙,自辞爵位,这都表明国姓爷已舍弃我大明。现在,他另有大志。”朱舜水慧眼如炬。他心里至今仍燃烧着一团炽热的复明之火,并能感应到因同样的目的而燃起的火焰。

自全军撤离崇明以来,国姓爷心里的这团火便日渐冷却;即便旁人无法察觉,朱舜水却看得一清二楚。若两团火焰交汇,必激起热浪,但朱舜水如今已无法在国姓爷身上感觉到一丝一毫的共鸣。

林统云见对方已想通,浅笑道:“那在下便替朱先生准备赴日的便船?”

“有劳统云阁下,老朽拜谢!”

“岂敢,举手之劳。”

两人拜别,林统云造访郑成功,如实汇报了和朱舜水的谈话。

“朱老先生当真如此说?真是有些出人意料。”郑成功笑道。

“朱老先生之言曲解了你的意思?”

“无丝毫曲解……”郑成功苦笑道,“本藩是真没想到,老儒生朱舜水竟能这般知我懂我。”

这是国姓爷首次在人前表明舍弃大明的态度,但也仅限于这种私人场合。在公开场合,郑成功至死都没当众表明过这一态度。

“朱先生想去日本,你是否准许?”林统云谨慎地问道。

“他若去意已决,不必强留……”郑成功顿了顿,继续道,“统云,能否劳你也去趟日本。此次北伐几乎耗尽了我军的弹药和粮草。”

郑成功的意思很明白,他需要通过对日贸易解决财政困境,而这件事只能让林统云去做。

“但你已无意北伐……”林统云试探道。

“未必。”

“还未放弃?”

“我另有打算。”

“看来,这个打算相当费钱。”

两人看似自说自话,答非所问,若被听去了,想必也会是一头雾水。一言以蔽之,郑成功已放弃复兴大明,但他另有盘算,而这盘算也急需军资,可见事关战争。不是北伐,那就只剩一种可能——南征。

林统云心情复杂,国姓爷终于将矛头指向台湾了。

北伐失败那年冬天,朱舜水来到长崎,这是他的第七次访日,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他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朱舜水归化日本后,受德川光圀之邀赴水户,在当地传播儒学,在日本的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归化相当于现今的移民。很难想象,像朱舜水这般的忠君爱国的儒生,会有弃离祖国之举。但仔细想来,他爱的是大明国,忠的是朱姓之君;而今明王朝已覆灭,不归化他国,就只能做亡国奴了。

彼时,日本的锁国政策愈演愈烈,按常理来说吗,是容不得他这样的唐人长期留日的。朱舜水在传记里这样写道:“日本国之禁三十余年,不留唐人。留弟(朱舜水自称)乃异数也。”

他还给自己归化日本的理由做了解释:熟知声势(清之势力)不可敌,坏地(沦陷的领土)不可复,败将不可振……

“败将”显然指的是郑成功,这名“败将”已无心再“复明”。若再留在故土,便不得不削发易服,向鞑子皇帝下跪。与其如此,倒不如弃国移民,永住日本。在朱舜水看来,这起码不是“失节”。他写道:“乃决蹈海全节之志”。

此时,郑成功也在策划自己的“蹈海”大计,只不过目标是台湾。彼时,台湾完全处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掌控之下。荷兰人通过台湾,将大陆产的生丝卖往日本,从中牟取巨利。他们最忌讳的就是郑成功直接和日本进行贸易。

台湾岛上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需要大量劳动力,故而当局对福建的移居者来者不拒。但移居的人一多,便难免有聚众叛乱的隐患。数年前,岛上便爆发了“郭怀一之乱”,荷兰当局很快便将其镇压了。

若只是农民叛乱,倒不足为惧。真正让荷兰当局胆寒的是对岸的郑家势力。为避免这种状况,荷兰当局从不敢断绝与郑家的友好通商。

东印度公司的通译何斌就带着与郑家交好的使命,数次往返于台湾、厦门之间。然而他此次来访厦门,并非代表东印度公司。他和东印度公司已再无瓜葛。

厦门方面早已知晓此事。国姓爷北伐期间,郑泰负责镇守厦门,相当于郑家的大总管。何斌在郑军北伐前曾代表荷兰来过厦门一次,私下和郑泰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迄今,台湾向厦门等郑家领地出口货品,都要缴纳关税。数额虽不算大,但这是郑家自诩一国的体面所在。然而郑家政权毕竟不是正规的国家,关税制度远谈不上森严。郑泰也不得不承认,漏税逃税的现象屡禁不绝。

台湾的货船只要在郑家的势力范围外卸货,再通过渔船将货物运往金门、厦门,则分文的税款都不必缴纳。

但商业帝国荷兰在对外贸易上就显得格外老道,无论是集货还是散货,整套流程都无懈可击,几乎不给人走私的余地。台湾严禁走私,却可以随意将货品走私到郑家的势力范围,两地之间毫无贸易公平可言。为解决这一现状,郑泰想出一道妙计:直接在台湾征收关税便可!

此计策可杜绝台湾漏税的问题。郑泰敲定了手续费,将对台贸易的征税事务全权交予何斌打理。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依照郑泰的预估,对台贸易每年至少有十八万两关税进账。若限定在金、厦两地征税,税额能拿到五万两就不错了。这么一看,花点手续费也很合算。

然而好景不长,荷兰人很快便察觉到了端倪。要瞒过无利不起早的荷兰商人谈何容易。荷兰方面给出如下说辞:两国贸易,绝没有出口方向进口方征税的道理。何斌在台湾征收的乃是“出口税”,换言之,何斌趁收税之机中饱私囊。

结果是,何斌被东印度公司解雇,并处罚金。

此事发生在国姓爷北伐船队逆流而上的期间。

经此一事,何斌无法在台湾岛立足,只能投奔厦门。他将事情原委告知郑泰后,补充了一句:“郑军何不从红毛手中夺回台湾?”

“战争之事,与我多说无益,你去向国姓爷进言。”就这样,郑泰将何斌引荐给了郑成功。

台湾沃野千里,乃霸王之地!

何斌在国姓爷面前将台湾夸得天花乱坠,后世通常认为,郑成功是因此出兵台湾的。其实不然。郑军刚因北伐遭受了惨痛代价,郑成功怎可能因为区区一名东印度公司通译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再度兴兵?

归根究底,还是陈方策的那些拨云见日之言,使得郑成功渐渐将焦点转向了南边。召见何斌,只不过是想从对方口中打探一些台湾的现状罢了。其实,郑成功此时已事无巨细地掌握了台湾的相关情报,何斌的口头之言并没有太多价值。

然而何斌此行带来了一份精心准备的见面礼——荷兰基地周边海域的水深图。何斌是聪明人,他自然知晓郑成功早在台湾广布情报网,寻常情报根本入不得其法眼。若能奉上真正的关键情报,何愁不受重用?他在投奔厦门之前,专程派部下郭平假扮渔民,骗过荷兰人,将岛周边大型船难以航行的浅水域的水深全部测量了一通,制成了这张水深图。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