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姻缘(498)

静王在旁边听着,一声也不言语。

皇帝又转头看向赵雍,说道:“静王你方才说的很有道理,既然这样,你觉着,朕该如何处置此事呢?”

赵雍拱手垂头:“请父皇见谅,儿臣向来赏识张侍郎,且同他又有些私交。自然是有心向着他的,父皇若问儿臣……只怕儿臣的答复会有失偏颇。”

康王微微挑眉,倒是没想到赵雍敢如此直白地回答。

皇帝道:“你只管答你的,要怎么处置,朕会拿主意。”

“是,儿臣领旨,”赵雍才躬身说道:“儿臣私心觉着,张侍郎的所做,虽然是有些争议,但他的人品上是毫无瑕疵的,而且论起忠于国事,试问满朝文武之中,还有谁比他更鞠躬尽瘁,不管是在户部,还是吏部,所作所为,都是些利国利民之举……所以儿臣觉着,就算张家首告了,但瑕不掩瑜罢了,儿臣恳求父皇,不要严惩张侍郎,毕竟国之栋梁难得。”

康王听他句句高捧张制锦,心中虽有微词,但生恐皇帝也偏向张制锦,所以竟不敢说。

不料皇帝又转头看他:“康王,你好像有些不以为然?”

康王方才只是微妙地动了动嘴角,且那会儿皇帝正垂着眼皮,康王自恃皇帝必然是没发现的,没想到居然看也没看便已经揣破他的心意。

康王心虚低头:“儿臣无状,儿臣并不是不以为然,虽然觉着静王所说,大多是真,但纵观张侍郎所做,还是有一件不得人心的。”

皇帝说:“哦,是什么?”

康王说道:“那就是所谓的评议朝廷‘重文轻武’之事,从太祖开始,本朝就一直以文为重,便是为了预防一些武官自恃功高,手握兵权,闹出大乱来……张侍郎入主吏部后,做的其他吏改之策还可称道,唯有这一件儿令人不能忍,且据儿臣所致,满朝文武对此事也都颇有腹诽,觉着张侍郎很有点儿数典忘祖,违背祖制。”

直到康王说罢,皇帝才又看向静王:“你觉着康王所说,有没有道理?”

静王略一迟疑:“回父皇,王兄所说自然是很有道理。”

皇帝问道:“那你也是不赞同张制锦提出的要扶持武官的策议了?”

殿内一阵异样的沉默。

好一会儿,静王才回答:“儿臣之前还并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最近逆贼管凌北一行在京内大闹一场,儿臣听说,在镇抚司门口,逆贼只有二三十人,却硬生生拼耗了镇抚司、兵马司跟顺天府百余人,儿臣虽不在场,听人说起那会儿的场景,也是惊心动魄。”

康王皱眉:“静王你说这些是何意?”

静王忙陪笑道:“王兄稍安勿躁,臣弟只是觉着,原本天高皇帝远,逆贼们在关外,咱们自然不知道他们到底如何,如今……镇抚司门口一战,对我们来说可算是一个警示呢。”

康王哼道:“你莫非是在说,我们的官兵,很不如逆贼吗?”

静王忙道:“臣弟自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着咱们若是小瞧了逆贼,只怕会吃大亏。”

康王道:“你说来说去,不过是想表示,你是支持张制锦的?”

静王一笑低头,又转向皇帝:“父皇,儿臣的的确确是因为镇抚司门前那一场惨烈之战而惊心,但也并不是说支持张侍郎的提议,毕竟那提议有些逆触了祖制,儿臣是万万不敢的。但是同时,儿臣也觉着,不能小看敌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咱们的军力兵力,毕竟以小见大,倘若把镇抚司门口的战事扩大百倍,那后果又将如何呢?”

假如放大了看,把管凌北的二十人扩大至两千,兵马司跟镇抚司等众人从一百到一万,那应该就算是关外的一场小规模的对战了。

康王很不高兴:“静王,你这是在长贼寇志气,灭咱们的威风。那管凌北再能耐,不也是死在京内了?以后他们群龙无首,自然不成气候。”

静王道:“没了一个管凌北,或许还有管凌南,凌东之类的……何况听说之前那个管凌北的同党,也还是逃走了……”

康王脸色微变,忍不住问:“你是在指责我吗?”

静王忙赔罪:“臣弟真的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觉着贼寇狡诈,一时失言,王兄见谅!”

两人说到这里,头上皇帝道:“行了!各说各的理而已,若要以势压人就难看了!”

康王跟静王两人忙低下头。

皇帝又思忖了半天,终于说道:“张家告忤逆,毕竟也非同小可,倒是不能不理他们。免得这些人吵嚷,这样吧,就先让张制锦退出内阁,另外,暂时革了他吏部侍郎的官职,让他在府内闭门思过……”

康王大为意外,原本见皇帝很赞赏静王的话,还以为不会处置张制锦,没想到竟如此严厉……虽然没有其他的处罚,但是对一个能臣来讲,已经是极严苛的了。

上一篇:桃花始翩然 下一篇:九重天,惊艳曲

八月薇妮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