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早上好(242)

第127章 番外一 太平盛世

余敏程觉得自己命有点苦。

朝廷打安南的时候,他在西北。朝廷打扶桑的时候,他在江南。朝廷在北边全线开战的时候,他又跑到了西南。

从采风使的角度来说没毛病,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要跑遍整个大秦。但是点儿背到他这种程度,什么大事不是提前错过了就是去晚了没赶上,也是苦逼得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过也许是因为次数太多,到后来他也就慢慢习惯了。

转念想想,就算他还在京城又如何?皇帝不想起用他,就是天天戳在皇城里,也没有任何用处。倒不如先把自己手里的差事办好,让皇帝始终能够记得他。

尤其是在听说颜弘得到重用之后,余敏程对自己将来的道路再无疑虑。皇帝的心胸也许没有山海般宽广,却也不是气量狭窄之人,王相离朝这件事,说到底是神仙打架,他一个小鬼遭了秧。只要自己真有才能,难道陛下还能一辈子丢开不用?

这么一想,便也安稳下来了。

虽然皇帝要求他走遍全天下,记录山川地理、风土民情,但余敏程自己心里也有计较:真要是沿着大秦的土地一寸不落的走过去,那他就算把一辈子都耗上,也不见得够用。所以只能挑紧要之处。

什么是紧要之处?或是南来北往,商埠繁华;或是地势险峻,兵家必争;或是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这些地方都是朝廷所重之地,自然也是他首要的观察目标。

而在既定目标之中,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那些,早就被古往今来无数人记录过,有着反丰富而翔实的记载和数据,不需要他锦上添花。所以余敏程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几个地方。

余敏程出身不低,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成为京中有名的神童,并没有出外游学的经历。不到二十即高中进士,入朝后在翰林院读了三年的书,第一人官便进了御史台,也不曾外放过。

所以这一路走来,虽说是在办差,但他自己也颇有所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天地万物,便尽在其中。

许多从前只是纸上谈兵的内容,结合现实之后,又会生出新的东西来。他将自己的这些想法也都一一记下,一边走一边记录,整理成奏折的形式递送回朝廷,表示自己并没有懈怠,一直在忙着呢。

一开始还盼着皇帝传召自己回京的圣旨,到后来反倒渐渐洒脱了,只是这种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

而根据他收到的消息来看,皇帝虽然没有给过他任何回复,但他的奏折应该是看过的。其中一封讲东南渔业的,甚至还被皇帝拿出来示诸廷臣,认为颇有见地。

但余敏程恐怕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最终让自己还京的,不是那些山川水文地貌的记录,而是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西南时,听说某地夜间频频出现鬼火,十分吓人,然后亲自前去考证了一番。证明应该是当地土壤之中含有某种易燃的物质,因此才会有此等奇景。

有头有尾,有理有据,又解决了一个封建迷信的问题,这篇短小精干的文章他本来是送给朋友品评,结果在京城的传播度竟是不低,成了脍炙人口的绝妙好文。

然后这名声传进了宫里。

之后不久,农事部派驻西南的官员带着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农赶来,开始在那鬼火烧过的地面上试种粮食。而原因是皇后看了他的文章之后,认为他对鬼火出现的地面的描写很符合“土地肥沃”的特征。

余敏程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据他所知,农事部在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试验田”,主要是为了测试不同的种子在不同土地上的生长情况,以便培育出更好的粮种。现在再增加一个,也很寻常。

然而这一年年底,这片无心插柳的土地获得了大丰收。而后根据农事部的研究,这里的土壤之中的确含有一种物质,它能够使粮食增产!

工部随之派人前往,探测并开采出了这种被命名为“磷”的矿物。

虽然如何用它制造出能够增加土壤肥力的肥料,令全天下的粮食都增加产量,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作为发现者,余敏程的功劳却是毋庸置疑。

他被召回京城,官职连升三品,跨过了五品这个坎,迈进了朝廷的核心。

但是随着各项研究的展开,却越来越发现,最初对磷矿的各种功用,估计得还不是很准确。越来越多的用法被发现,而余敏程的名字,也自然被所有人记住。他的那篇文章,更是遍传天下,就连不读书的百姓,也能随口说出一两句。

荣耀来得如此快,而且如此轻易,又是在自己从未想过的领域,余敏程居然觉得有些不习惯。

上一篇:暴发户式暗恋 下一篇:神魂之判官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