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137)

林宪司伸手抓过壶,又倒了一杯,抿了半杯,叹了口气。

那桩案子审好断好,口供物证一应诸物,都交给了他,可他对着那串了一行墨,却照样能明明白白的看出来串掉了哪些字的那几份口供,竟然没勇气把那些字全部再次抹黑,彻底抹掉。

林宪司又叹了口气,将半杯酒一口喝了,拎起酒壶,摇了摇,扬声叫了丫头进来,再送了壶酒进来,斥退丫头,拎起酒壶,自斟自饮。

他看出了明涛山庄的态度,可这态度,让他恐惧,他甚至在犹豫,要不要往京城写这封信,甚至……他是不是该乞骸骨了……

立在屋子一角的五头烛台上,五根蜡烛的火苗一起猛的晃了下,一下子灭了四根,已经喝的半醉的林宪司眯了眯眼,正要叫人,脖子上一片冰冷,那冰冷紧紧压迫着跳动的颈脉和喉咙。

“安静,我来,说几句话而已,这是刀背。”相比于脖子上那柄寒气透骨的刀,这声音就显的分外平和安宁。

林宪司感受着刀背在脖子上压一下松一下,又贴着皮肉来回划了几下,确实是刀背,要是刀刃,他已经血溅三尺了。

“溪口镇一案,赵家家破人亡,胡家家破人亡。你知道赵家为什么家破人亡,也知道胡家为了谁破的家,亡的人,你独坐喝酒,是替赵家,和胡家难过吗?”

背后的声音平平的好象没有任何情绪,可这份没有情绪,却让林宪司感觉到一阵透骨的寒意。

“你想干什么?”林宪司喉咙上压着刀背,声音有些暗哑。

“是谁出的主意?又是谁出面,诱惑挑唆的胡家?”

第109章 成长

林宪司紧紧抿着嘴,一言不发。

“等了你两天,你是真不聪明。赵家两条人命,胡家三条,五条人命,没个交待,这杭州城里,你能过了哪一关?”

林宪司脖子上的刀来回划了两下,林宪司微微仰头,“你是谁?”

“你就当我是那五条冤魂。”

林宪司紧紧抿着嘴。

“姚潜这是第几次陷你到如此困境了?他不自知,你不知人,你打算让他把你们林氏一族,带入死地吗?”

林宪司脸色微白,“你是……帅司府,还是明……”明涛山庄这几个字,林宪司没敢说出口。

背后的人没理他的问话,刀背离开又贴回来,换了刀刃,林宪司顿时脸色惨白,从头到脖子,整个人都僵直了。

刀刃一动不动的贴在林宪司脖颈上,林宪司清晰的感受到刀刃切着皮肉的那一条刺痛,清晰的感受到颈脉每一次跳动时,挤压向刀刃的那份恐惧,每一次的跳动,都漫长的象是从繁华到洪荒,每一次的跳动,都比上一次跳动猛烈,好象下一次跳动,就能撞破刀刃,喷涌而出……

刀刃突然收回,一个小小的瓷瓶从后面扔到林宪司面前,“鹤顶红,你和姚潜,谁用都行。”

林宪司直直的盯着面前白色瓶身大红绸塞的小小瓷瓶,片刻,猛的转过身,身后空空如也。

林宪司呆了好一会儿,僵直的转回身,慢慢抬起手,掂起那只小瓷瓶,托在手心里看了看,小心的放到桌子上,端直坐着,对着瓷瓶直直的看着。

宫里,最爱用鹤顶红……

沈尚书说的对,从皇上登基那天起,甚至从皇上登基之前,太后,就一直站在朝堂中,从来没有离开过……

林宪司垂下头,沉默良久,伸手握起瓷瓶,直起上身,下了榻,出了门,径直往侧院姚先生住处过去。

………………

宪司衙门幕僚姚潜,半夜急病,没等大夫到,就一病没了。

这个消息,在姚潜刚刚咽了最后一口气没多大会儿,就报到了明涛山庄那间正殿里。

金太后眉头微蹙,“是岩哥儿?”

“不是,进来前,老奴拐个弯,先去问了陆仪,他还不知道这件事。”黄太监答道。

金太后眉头蹙紧了,“在查了?”

“是。”黄太监抬头看了眼金太后,“陆仪说,多半是郭胜,老奴也这么以为。

这郭胜,有仇必报,胆大包天。陆仪说,李文山看着忠厚老实,其实也是个胆大妄为的,横山县衙里先头两位师爷的事,王爷当时就让他查过,都是李文山的手笔,陆仪说,王爷颇为欣赏。

大约这郭胜不忿,昨天李文山回去,得了李文山首肯,就做下了这样的事。”

金太后脸上说不清什么表情,片刻,轻轻哼了一声,吩咐黄太监,“去查清楚。真是横山县出的手……你替他们好好看看,收拾干净。”

“是。”黄太监明了的答应一声,正要退出,金太后又吩咐道:“这件事,你去跟哥儿说一说。姚潜的事,不该等横山县自己出手,一来,李文山是他的人,他的人,他要护得住,要有所交待;其二,虽说为大局着想,不好太折损那一头,可也没有让咱们吃闷亏的理儿,要打到他痛,更应该放好后手。”

闲听落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