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54)

太傅大人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宇文綦。宇文綦也感到自己的所见所闻太过狭小,若不深入民间,如何得百姓疾苦?若对百姓生活一无所知,又有何脸面高谈阔论治国之道?岂不可笑?

自那以后,宇文綦便不再只局限于书斋之中研习诗书、苦读兵法。也就是从那时起,宇文綦开始游历天下,将诗书中所学所知均与民间见闻相结合。

从京城的繁荣市集到穷乡僻壤,从名川大河到山间小道,从塞外沙漠到草原丘陵,宇文綦见到许多生平想都未曾想过之事。他很庆幸自己可以有勇气突出那个黄圈圈,勇敢的走出来。无所谓吃苦,无所谓受骗,因为这些正是他要体验的要经受的。若是如其他皇子出巡一样,浩浩荡荡摆着排场,又如何有机会领受不一样的见闻?

那四四方方的软轿对于宇文綦来说只不过是个金丝牢笼,不但笼罩了狭小的世界,与世隔绝,还阻碍了视听。

历代君王无不以将治理天下作为己任,可是往往只能坐在高堂之上听取朝臣的意见。如此闭塞,若是满朝文武皆趋炎附势,报喜不报忧,试问作君王的又如何下手?还不是坐井之蛙,自以为天下太平,百姓富足。

反之,民间的善恶才往往可以体现出百姓的生活,若是乞丐满街,若是强盗横行,这些也都只不过是宵小之徒,但是这背后的意义则反映了王朝的治安。百姓生活困苦,自然滋生流寇,流寇多了,百姓人心惶惶,治安亦受影响,治安变得差了,百姓又何谈安心生活?这些都是循环的因果,虽不能根治但是却可以改善。

宇文綦发现,走到民间将所见所闻结合书本。这样的学习方式反而更有助于分析问题,总好在书房里对着四面墙胡思乱想。而有些诗云子云,与本朝实情略有差距,若是一味的按照书中理解,反而会误导自己。走到民间观风向、听民心,则更为重要。将切合本朝的学说作为己用,对于不切合本朝的学说也不会弃之不顾,大可记录下来以作后效。

正是宇文綦这种格物致知的学习态度,使得他不论是在学业、治国之谈、亦或是为人处事之上都精进神速,才会博得太傅大人与闻人宰相的一致好评,进而引起先皇的注意,先皇更以“孝而谦恭,德以服人,仁以治才,才以治国。”十六个字予以评价。

虽说,宇文綦的威名正是从那时起传遍民间的,但是若仅靠美名又如何有资格坐上帝位?若非宇文綦在政事上屡建奇功,在纳才选德上更得到了先皇的嘉许,试问宇文綦又如何能顶替太子之位呢?

宇文綦与墨今走到竹林的藤桌藤椅处,宇文綦坐下继续道:“君王自是高高在上,朝臣自是富贵已极。但是,无百姓便无君,失民心的江山又何谈社稷之道?君王若不能为民忧,岂不昏庸?朝臣若不能为民诉,岂不庸碌?富绅若不能为民顾,岂不横行?”

墨今上前为宇文綦捏着肩膀,力道不重不轻,慢慢的放松宇文綦僵硬的肩颈。墨今低声说道:“臣妾虽不懂治国之才,但是亦知晓身为主子,但凡大小事亦要靠办事勤快、做事上心的奴才。”

宇文綦微眯双眼,渐渐放松。听到墨今的这番话,他笑了笑,不疾不徐的说道:“做大事者以找替手为先。懂得知人善用,做起事来往往事半功倍。这一点不论是做官、做君王都是一样的。”

墨今轻笑不答,两手卖力的按摩着。突然,宇文綦大手向后一握,有力的抓住墨今的左手,顺势往前一带。墨今始料未及,脚下不稳便被宇文綦带进怀中。

墨今惊呼,惊慌未定的睁大眼睛与近在咫尺的宇文綦对视。

宇文綦戏谑的看着墨今眨巴眨巴的大眼睛,小嘴微张,如此傻乎乎的样子哪里还有往日的淡雅?

宇文綦的眼睛浓墨深幽,墨今发现每次与他对视都会被吸进去,那种飘飘荡荡的感觉很美好,让人不想清醒。

墨今恍惚的看着眼前男性面孔,突然发现原来女人的柔软与男人的健壮差距是这么大,自己在他怀中很是娇小无助。

墨今的手轻覆在宇文綦的胸口上,感受他强有力的心跳,那心跳通过指尖传向自己急促的呼吸,使得墨今更加害羞起来。

正在墨今迷茫之时,她却感觉到似有什么东西勾着自己的脚踝,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似有若无缓缓上爬。

墨今心中大惊,怎么在明雪宫的竹林之间还有蛇虫鼠蚁吗?墨今不敢看,全身的感觉都集中在那轻柔的触感上,身体一阵阵的发冷。那感觉越来越靠上,直到爬上膝盖的时候。墨今已然濒临了忍耐的极限。

余姗姗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