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江山离人歌(312)

作者:南风音 阅读记录

第183章 相知(下)

慕谦在即位之初便对朝廷要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好在大多边关重镇都是慕谦的心腹旧将,除了一些动不了也灭不了、在自己地盘上做着无冕之王的强府,大多数军府都还比较安分,服从朝廷任免调遣。

军事方面,京外重镇比较重要的调动主要在北境。

其一,羲庭军主帅白崇奉旨调回京城,任枢密使,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天下兵马大权,位高权重,几乎就是曾经的慕谦。

另外,其副将曹盛亦随之回京,同在枢密府任职。

其二,原紫耀军主帅郑淳调往锦州任羲庭军主帅,其副将郭诚擢升为羲庭军副帅。

长河谷一役,中原损失惨重,羲庭军兵力严重短缺,故而羲庭军府重建和北境边防巩固任务艰巨,非老资历不能胜任。

其三,封皇子慕荣为长平郡侯,并升任紫耀军主帅,兼任鄢州刺史,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副将明剑擢升为紫耀军副帅。

鄢都乃大梁陪都,世人习称北都,与帝都大梁、西都洛城并称三京,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让慕荣任于此地,也是一种变相的信任和倚重。

这次慕荣回京,明剑和陆羽都没有跟来。明剑如今已是紫耀军副帅,慕荣离开驻地进京朝贺,他自然就要留下来看家,陆羽也随他一道留下了。

这一批老部将中,唯有廖寒英没有挪动地方,而是原地直接升任乾宁军主帅,其副将隋靖擢升为乾宁军副帅。只因澶州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军府,称其为大梁的门户都不为过,故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小觑,较之北都一点也不逊色,故此自然也是要慕谦信得过的老将心腹才行。

禁军方面,经过两年的休养,基本上已经补足了中央禁军长河谷一役中的损失,人员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侍卫亲军系统,原羽林左军将军秦苍调任玄甲军大将军,补仇正的空缺;原羽林右军将军伍尚调任羽林左军将军,羽林右军将军则提拔新的青年将领充任。

戍卫禁军系统,原骁骑左军将军兰宁升任骁骑军大将军,原鸿明左军将军璩华升任鸿明军大将军,原乾阳左军将军杨慎升任乾阳军大将军,各军左右军将领同样另提拔新的青年将领充任。

至于京畿驻军则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

而在庙堂中枢,也主要提拔了一批新人,填补改朝换代中或死或罪或贬的官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裴清仍为中书令,拜太师,加封燕国公,可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仍位居政事堂之首,与枢密府分掌文武大权。

擢升原兵部侍郎林修为枢密副使,补林煊的空缺。

擢升原户部侍郎柳长青为三司使,掌全国财政大权,补吴启的空缺。

除去他们,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较大动作:

定南王、司徒兼参知政事符文彦加同平章事,正式参与政事堂决策。

符文彦,字冠侯,乃天启帝之原配——孝仁皇后符氏的兄长,且与天启帝乃布衣之交,因功勋及外戚身份获封异姓王,号定南,拜司徒,任参知政事,同时兼领一方军府。

符家原是靠军功起家,乃楚魏开国功勋,后来更是依凭孝仁皇后巩固了家族地位。可惜的是符氏早亡,嫡长子楚斌也早夭,符家因此失去了在朝堂的权力依凭,渐渐远离了中枢决策层。

因此,楚魏时,符文彦虽任参知政事,可参与政事堂合议,却并无决策权。

是故,当初癸酉之乱时,既无财政大权又无兵权还左右不了政事堂决策的他只能选择明哲保身。

这老头为人极其圆滑,深谙中庸之道,朝堂之事他很少掺和,大多时候都在和稀泥,一心只扎根军中。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光是他本家兄弟就有五人在地方军府任主帅,各掌一方兵权,此外还有数多宗族兄弟亦在各地军府任要职,其中任一方主帅、掌一方大权者亦不在少数。

他们与其他军府通过联姻、结盟、利害相关等相互联系,造就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如今符家在军方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且不容小觑。

所以,慕谦这一旨任状将符文彦重新拉回中枢决策层,完全可以看作是拉拢新贵,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对抗贼心不死的前朝旧势力,以及巩固慕家的皇权。

另外,关于武德司这个特殊的存在,慕谦并没有裁撤,而是大规模削减,只留了不足原先三分之一的部门和相关人员,以应对必要的情报搜集和其他机动秘务,毕竟他再宽厚仁德,到底也是一国之君,需要自己的眼耳喉舌。

而对大周臣民来说,如今这规模和人数皆不足原先的三分之一的武德司是为了保护家国和百姓而存在的对外情报搜集最高机关,而不再是从前对内监视臣民的、带有贬义的“察子”。就算有监视,鉴于慕谦登基以来有目共睹的作为,百姓和大多数臣子也愿意相信他是出于公心。

上一篇:良宵难得 下一篇:往事烟雨中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