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作(13)

作者:地方上的蚂蚁 阅读记录

姑苏韵雅婉转,粉墙黛瓦,流走间是吴侬软语。每一处都是一幅令人流连忘返人的,苍耳是一个好向导,也是一个好哥哥,他带他们赏景逛市,也带他们领略美食,松鼠桂鱼、酱汁肉、太湖三白,还是街头小吃无一不令孟春欢喜。只是唯一让人不愉快的事,苍耳喜欢讲价,就连在酒楼明码标价的地方,他也要讲上一番,当小二和掌柜的脸色有点僵硬时,苍耳少爷还如市井妇人般自得其乐。事后还毫无羞色的说,我的脸皮就是这们修练出来的。

孟锦心生遗憾,他的忠秀随和的君子哥哥,却也有粗鄙的一面呀。

孟春却觉得苍耳挺有意思,不似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子哥们。

孟巧也喜欢苍耳,她偏爱甜食,苏州菜正合她的胃口。“我姐做菜也好吃。”孟巧耍宝似的说,一张小脸无不得意。

“那以后让你姐姐做给我吃好吗?”苍耳笑着打趣道。

“那个要问阿姐的。”她朝孟春努了努嘴,欢快向前走去。孟春他们也加快脚步跟上孟巧。春风微拂,杨柳的细枝已泛出嫩绿的芽儿,孟春一行人和孟巧同时停了下来,一座石拱三孔桥矗立在眼前,桥下水波潋滟,桥上行人络绎不绝,这样的景和这样的闲散时光。孟春觉得自己仿佛入了画卷,天上人间。

再次上船已经是两天以后,杨氏让孟春跟着蔡嬷嬷学点京都的礼仪规矩,也让蔡嬷嬷讲了一些纪家的大致情况。杨氏也不是那种迂腐的宅中妇人,她本是京都一个巨贾的小女儿,如今虽是

府上的大太太,却并未撑家中中馈,打理自己的嫁妆,出行于市会中却不输任何男子。

学起规矩礼仪孟春虽然一点就通,但碍于长期的习惯,一时要改正过来,十分的不易。杨氏也不心急,一边纠正一边还要取笑孟春,孟春闹了几次红脸,后来就做的到位了。只是一不小心就会出漏忘记,依然行出那端山野的作派。苍耳同杨氏唠嗑时,都感叹孟春的山野作派,却是行云流水异常的明快,远比京都的那些小姐抿嘴笑时的样子来的让人讨喜多了。蔡嬷嬷皱着眉头,很是为难,让孟春姑娘学的也是她们自家小姐,说这京都的礼仪不好的也是自家小姐,她拿起孟春做的一块南瓜糕,咬了一口决定继续教下去。

一行人到达京都已是阳春三月最明媚的季节,孟春换上杨氏在苏州采办的春衫,冬儿姐姐帮她把前面的头发编了几根小辫子,用一根玉簪挽起,后面黑色青丝随意披散。

苍耳在她背后“啧啧”个不停:“哎,孟壮士,你这副妆扮去打猎,更能得手,活像一个仙子。”

孟春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在杨氏面前,转了个圈。她喜欢这种感觉,不是因为自己非常人的坚韧在别人口中得到那一句夸奖,只因为很纯粹的漂亮。女悦已者为容,孟春也喜欢自己像一个普通的姑娘一样被人赞美。

京都宏伟壮阔,耸立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屋舍,高高挑起的屋梁,经纬交错的道路。

到达纪府已是暮色时分,等杨氏领着大伙儿下了马车,大门口等候的家仆都纷纷上来搬卸物件。孟春跟着杨氏跨过大门,径直往前,穿过一道长长的回廊。那廊下一排雕花木窗。窗内已是烛火流光,人影浮动。

有个仆妇打帘向屋外探出头来,看到他们,转头却对着屋里回到:“老太太,大太太和孟家小姐到了。”

屋子里一众女人齐刷刷看向门口。杨氏上前向老太太行礼,孟春、孟锦和孟巧在杨氏的引领下,一一行礼。

老太太粗眉大眼的,看人的时候,却眯起一道缝,常人道这是慈眉善目。老人家怀里抱着一只大黄猫,黄猫侧着头阴恻恻地看了一眼孟春。孟春第一眼看到这个富贵逼人的老太太却没有以往的机灵有点局促,她打量自己的时候,含笑的眼里明显的有一丝和黄猫一样的轻蔑眼神。

圆润温吞的妇人是二太太,瓜子脸媚眼挑眉的是三太太,年轻含羞的新妇是大嫂子。和老太太坐在一起的是二姑奶奶,二姑奶奶下首坐着一个穿鹅黄色流苏织锦裙的姑娘是表小姐,她们身后还有一众婆子丫鬟。灯笼高照,映得满屋子的人脸上跃动着微温的光。

孟春早从嬷嬷口中得知纪家的一些家世人情。纪家是个大家子,老太爷有五个孩子,元配吴氏早年先逝,现在的老太太朱氏是续弦。先逝的吴氏育有长女,长子,和次子。老太太朱氏本是一门远房表亲的遗孀,带着女儿寄居在纪家。吴氏过世时又逢当时的老祖母身体抱恙,就托朱氏看看顾三个稚龄的孩子,朱氏本就生有三分姿色,和当时的老太爷一来二去,就有了如今的三老爷。填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朱氏的女儿也随姓纪,成了正经的二姑奶奶。如今子女儿媳孙辈一大家子,可称得是其乐融融,除了蔡嬷嬷言语间的唏嘘,朱老太太在外人眼里是光鲜的老祖宗。

上一篇:西凉东陵 下一篇:三尺神明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