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1266)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没胃口,吃的不多,饭量小,吃一点就腹胀,嗳气难受,身体这么差,家里就想着让吃点有营养的,吃点肉晚上就胃疼,有时候还拉肚子......”

陪着患者一起来的是患者的丈夫和婆婆,说话的是患者的婆婆。

“这个情况多长时间了?”

周万林询问道。

“从小就胃口不好,没少看医生,只不过有时候能稍微好一点,有时候严重一些,这些年我们也四处问医生,想着能让改善一下。”

说话的依旧是患者的婆婆。

依旧是长期慢性病,而且像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病症,现代医学往往效果不大,针对患者的治疗也就是补气血、输液......

周万林看了患者的一些检查,患者有比较严重的贫血,经期血量也很大,正如患者的婆婆所说,严重了去医院,好一点了回家,反反复复。

患者的这种情况放在以前,人都称之为病秧子,从小就是病恹恹的。

“嗯,这个情况是脾肾气亏,先天本虚,后天不足,先天就带了病根,脾胃虚弱,后天不能充养先天,肾虚不能生血,脾虚不能统血,肾虚则肝虚,肝虚则筋脉失养......”

听着周万林的询问以及患者婆婆的回答,云珩笑着对范增峰道:“范教授厉害呀,只是通过患者的形体还有精神状态,就判断的八九不离十。

说着云珩心中更是动了心思,范增峰这样的真的是西亚医院急需的。

第728章 云医生出场了

前不久云珩和屈同文还有季风文聊过一次。

为了保证西亚医院的纯粹性,季风文和屈同文的意思都是,西亚医院的医生尽可能以年轻为主,尽可能以新人为主,自己培养。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西亚医院这边既然做起来了,就争取做好,做大,做强,把整个事业当成是一辈子的事业去做,为中医留下一块净土。

所以屈同文和季风文给云珩的建议是不要着急,尽可能以自己培养为主。

年轻人,思维还没有固化,新人容易引导,就像是任学东、徐波等人一样,之所以能迅速跟进,还是因为受到的影响少,这边教一百,他们最起码能听进去八十,然后消化多少就看自己的天赋了。

可要是一些有着自己想法的,受到影响过大的,你这边教他们一百,他们可能只能听进去五十,还有一些观念和你教的有冲突,这么一冲突,听进去的五十可能只剩下三十了。

时隔近两年,今年后半年云珩也同样有资格报主治医师资格考核了,而且这两年,云珩经历的不少,思维变化也大,云珩自己也是认可季风文和屈同文的想法的。

人的思想,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欲望也是无穷尽的,每个人都一样。

最初进入医院的时候,云珩可能只想好好学本事,一步一步熬出来,得到系统之后,云珩就想着自己能不能走的更高一些。

到了现在,一边有着屈同文几位老师支持,一边有着小米无私奉献,云珩的野望也就更大了。

如果真的能用十年二十年或者三五十年把西亚医院办成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培训基地,那真的是一生的骄傲了。

就像之前徐波和田增明等人开玩笑说的,等西亚医院做大了,到时候全国各地的中医医院都有西亚医院走出去的医生,那面子,那场面......

到时候云珩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叫云老师.

门生遍地。

这或许是一位医生能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吧?

而西亚医院想要做大,靠云珩一个人肯定不行,也需要人才,和范增峰一番接触,云珩发现范增峰简直太适合在西亚医院担任培养新人的导师了。

“云医生应该也看出来了吧。”

范增峰笑着道。

“是看出来一些,不过和范教授的思路还是不一样。”

云珩笑着道:“范教授遇到患者的时候,能根据症状,第一时间就结合条文,然后分析,真的是相当博学。”

云珩自己分析病情,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一步一步去推测,然后寻找更多的线索,而范增峰则是直接拿患者的病情和他掌握的理论相结合,进行验证,只要符合的多,基本上就能确诊。

自古不少名医都是自学成才,多看书,多理解,医书吃透了,对病症也就一目了然了,范增峰正是这样的人。

有人觉的中医难学,其实还是没用心,真要能沉下心思,把中医的一些典籍吃透了,记熟了,面对患者多半不会慌。

人心浮躁,现今社会,哪怕是医学院的学生,又有几个能沉下心思把书看透了?

在学校为了学分,囫囵吞枣,毕业了就行,不少人哪怕想着当医生,也都觉的在学校看书无用,到了医院跟着医生学习,我自然就会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