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1861)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还真是了不起!”

“前两天我去过西亚医院,那边的医生水平确实高,可没想到治疗了这么多患者。”

不少人都一边听一边议论着。

“我们西亚医院大部分的医生都是近两三年内成长起来的,从刚刚毕业进入医院还没有资格单独坐诊,到现在面临大多数的临床病症都能应付自如......”

“这才是西亚医院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啊。”

马铁全感慨道:“都说中医难学,中医成长慢,而西亚医院那边包括云珩、任学东、徐波等不少人都是这两三年内成长起来的。”

现在很多中医医学生参照西医或者中途改学西医,原因无非两个,一个是就业,觉得中医不受重视,前景不好,一个就是难学。

可从西亚医院的青年医生的情况来看,难学吗?

即便是被认为全院倒数第一的田增明,水平都不差了,比起不少医院的资深主治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最初到西亚医院的时候,因为当时的西亚医院还只是社区医院,医生少,医护人员少,执业医师严重不足,当时就只能充数坐门诊。”

“在坐门诊的过程中,面对患者,逐渐把从学校学到的东西融入运用,大量的临床实践是提升医生水平的主要途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西亚医院依旧保持着以老带新的传统。”

云珩个人是有着面板,等于随时有老师教着,任学东、徐波等人最初都是跟着云珩,云珩坐诊,他们在边上学习,到了一定程度,然后独立坐诊,水平一步一步提升。

面板虽然给了云珩更多的练习时间和空间,可排除这个因素,云珩个人也是这么提升上来的,练习和学习。

相比起其他医院,医学生毕业之后在拿到中级职称之前基本上没多少上手机会而言,西亚医院的模式也是众人提升快的一个因素。

外科方面,住院医或者实习生偶尔还能打打下手,内科和中医方面,水平不够,肯定不能坐门诊,也没人手把手的教。

“这一点很多医院不可复制啊。”

马铁全感慨道。

第1172章 云珩的发言(下)

“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吸取一些有用的经验就行。”

梁万明道:“西亚医院目前是不可复制,可有些东西还是值得其他医院学习的。”

还是那句话,西亚医院现在的氛围是云珩带起来的,这样的氛围也只有在新医院才有可能。

在别的医院搞以老带新,手把手的教,难度之大是个人都知道,上级医生愿意不愿意教,多半是要看心情的。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非常注重临床实践的,要让医生们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云珩继续说着:“还有我个人认为,西亚医院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截止目前为止,西亚医院中医科室,见不到一个吊瓶,每一位执业医师都必须精通中医四诊,在实际的临床中,可以参考和参照西医的检查,但是辩证必须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门诊医生坚决不允许开检查单,中医医生不允许开西药,如果能力有限,可以让患者去找别的医生,甚至推荐去看西医.......”

“好!”

一些传统老中医禁不住在心中叫了一句好。

这才是中医嘛,中医就要有中医的辩证思维,就要有中医的理论,能辨证清楚,开方用药,没有把握,让患者另请高明。

现在的很多医院,无论大小,遇到患者,急危重症还好一些,如果是慢性病,或者说暂时不要命,医院都能照单全收,就好像只要是医院,什么病都能治。

“中医四诊,临床辨证,这原本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可现在反而成了特色。”

谢云章对坐在边上的寇正凡说道。

中医诊室不挂吊瓶,不用西药,不借助现代设备和仪器,按说这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是非常寻常的,可现在呢,反而是值得一说的。

不得不说算是莫大的悲哀。

“这不是在改变吗?”

寇正凡道:“不借用仪器,不允许用西药,仅仅这一点,就更加注重医生的个人能力,这样医生们才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钻研和提升个人上。”

云珩继续讲着。

这一次因为是讲西亚医院的经验,并不是和谁辩论,云珩也只是实事求是的把西亚医院这三年来的一些经验讲了出来。

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任学东等人,从最初的不怎么懂,到现在的水平逐渐提升。

云珩是有面板,目前已经是九级水准,各方面都差一点就迈进十级,骨伤已经是十级了,可这些都是云珩学来的。

如果没有面板,没有模拟空间,如果把模拟空间的时间换算到现实中,云珩也能有接触患者的机会,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依旧还是能有这样的水平,到时候哪怕云珩五十岁六十岁,一位五六十岁的九级中医依旧是很厉害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