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人+番外(9)

作者:胡马川穹 阅读记录

无边云团里酝酿许久的雨水噼噼啪啪地兜头而下,冷的热的混在一起,湿淋淋地扑了一脸。站在窗边仰着头的谭五月也不管那是泪水还是雨水,抬手就利落抹干净了。

她在心里模模糊糊的想,今年春天的雨水来得真迟啊!

五日后朝廷的处置由内阁批红终于颁布下来,周家位于京畿道的家财全部充公收归国库,直系罪眷全部发配西宁服苦役,被罗列十七条罪状的周秉虽死却仍被判鞭笞……

第7章 第七章 林夫人的心事

景纪八年春,明德坊府学胡同。

奉安夫人林氏对着镜子卸下嵌青金石的赤金钗环,仔细摸了摸眼角不易察觉的细细纹路,勉强觉得还能入眼。

镜中妇人早已年过四十,看起来却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穿着一件酱紫色绣了牡丹纹的妆缎褙子,脸庞白皙嘴唇削薄,就是双眸含笑也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精明厉害。

林夫人左右顾盼了一会儿,忽地想起自己那个让人无比焦心的儿子,又是自豪又是一阵堵心。

她坐在凳子上懒懒的叹了一口气,喃喃自嘲,“我大概是前辈子欠了这小子的,前十来年竟没有一天是省心的。好容易盼他娶了媳妇,结果那媳妇糙得没有一处合我的眼缘。”

一旁伺候的仆妇叶嬷嬷一边手脚麻利地收拾梳妆台上的首饰,一边陪着笑说话。

“国子监满院的青年才俊,咱家二爷在里头也是排得上号的人物。夫人就是对二爷的要求太高了,才会这般瞧不顺眼,其实走出去谁不翘起大拇指夸赞几句。还有……二少奶奶反正在老家陪着老太太,您眼不见心不烦就是了!”

林夫人矜持地抿唇笑了一下,叶嬷嬷的话真的算不上奉承。

她膝下的幼子周秉今年十八岁,生得清逸俊秀出类拔萃,可说是京城年青公子当中数得着的人物。古人夸赞一个人说那人貌似潘安,潘安是什么样没人见过,但周秉的容貌挑不出一点错处,让人一见就挪不开眼倒是真的。

周秉第一次到宫城觐见皇帝时候正值寒冬。

刚刚长成的青年穿了一件宝蓝色的素面夹棉直身长缀,外面披了一件简简单单的灰白色兜头鼠皮斗篷。冒着漫天霜雪从月水河上的石拱桥上走进勤政殿时,那份潇洒不羁的仙人风姿连几位内阁老大人都看直了眼。

朝臣都是优中选优,其中自然有品仪出众的。

但在一干端肃俨然的人精儿中,性情近乎热烈率真,样貌又生得极好的周秉的确是赏心悦目的所在。

皇帝其实只比周秉大两岁,私底下里也是个爱玩儿的性子。见到这个奶兄弟后天然亲和,偶尔开玩笑就直唤周秉为“我家周郎……”

唯一让人错愕的是这样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第二个的青年俊才,竟然早早地就娶了一个乡下女子为妻。

林夫人想起这件事就不由得胸口发闷,扶着额头恨恨地。

“咱家老太太真是老糊涂了,非要认下谭家这门亲事。满京城多少家世好门第高的闺女等着我的哥儿挑,偏让那么一个粗鄙的丫头当他的正妻。我和老太太打了半辈子擂台,到最后竟然输了个底儿掉!”

叶嬷嬷讪讪,知道这位主子性子素来刚强好胜,只能把一些话车轱辘一般又劝了一遍。

“您在宫里当差那么些年,一年到头都没有几天着家。二爷毕竟是老太太一手抚养长大,他们祖孙之间的情份重,一时半会有些不听规劝也是有的。

好在他娶了亲就听您的话老实到了京城读书,您为他再仔细寻摸一个正经官家出身的平妻,带在身边费心费力地调~~教几年,他们的小家就齐全了。”

朝堂明文禁止娶平妻,可对于如今的周家却不是难事。

周家从祖上三辈算起都是军户,按道理家中子弟只能在边地从军,一刀一枪地从底层干起,偏偏这一代的情况与众不同。

周秉的父亲周墀和兄长周韦为护卫皇室,都惨死于景纪元年的那场宫乱。

景帝排除万险顺利登基后大肆封赏,本就是皇帝乳母的林氏被封为一品奉安夫人,连当年才十岁的黄毛小儿周秉也得了进国子监读书的恩荫。

林夫人原本把一切都盘算得好好的。

丈夫和长子都不在了,周家的未来就全挂在幼子的身上。等这孩子在国子监好生读几年书,她就去求皇帝给周秉一个正经出身。

在官场上磨练三五年之后,再给周秉娶一个背景深厚的官宦之女,用不着十年周家就可以改换门庭位列公卿。

有皇帝这位奶兄在前面时时提点着,有自己这位御赐的奉安夫人在后面推着,周秉得了功名后在翰林院可以轻轻松松的观政,接着再外放地方熬熬资历。

只要他未来的老丈人稍稍得力一些,也许这孩子在而立之年的时候就可以回京进六部任高职。

奈何计划不如变化。

周家的老祖母霍老太太舍不得小孙子受苦,死活拦着不放周秉进京。这些便也罢了,等周秉成年后霍老太太更自作主张,不容反驳地亲自操办了他的婚事……

林夫人作为当今皇帝最亲厚最倚重的长辈之一,自然能在内宫行走。

平日里和她打交道的,大都是内苑宫妃和朝堂上顶尖儿的命妇。说句不夸大的话,她对京城最优秀的闺秀们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就连皇帝当年大婚的时候,也是参考了她的意见,才选了长兴侯府常家性情温柔敦厚的嫡次女为皇后。

偏偏在自己亲儿子的婚事上,林夫人栽了个大大的跟头。

霍老太太拿出老太爷早年定下的一纸婚契,硬是给周秉聘下了邻县一位乡绅之女。

这个叫做谭福保的乡绅早年不过是个走街串巷的乡下货郎,后来不知怎么发了一笔横财,就正儿八经的在邑州盘下铺子,专门做南货生意。

周家原本是军户出身,周秉的父亲周墀在没进兴王府任典仗之前,在邑州军部粮检司任一个小小的粮长。因为一时疏忽大意被人钻了空子,在年终临检时欠下将近八千两银子的大亏空。

那时周墀的年俸为粮米十二石,这八千两白银就是把全家卖了都值不了这个价。

周家上下急得险些要齐齐吊颈,一时间连耗子洞里的银屑末都扫得干干净净凑上去,但是离亏空的数额还是差的老远。

和周墀平日里交好的谭福保得知此事后,抽干好几个铺子的流水,又便宜处置了一些库房的货物,终于在最后期限前凑齐了这笔银子,冒着风雪连夜送过来应急。

周墀躲过人生这场险些杀头的大劫难后,自然对老友感激不尽。就是后来因缘际会地进了兴王府谋了高位,也时常与谭家走动。

周家老太爷那会儿还在世,觉得儿子这位朋友人品靠得住,可以算是肝胆相照的血性人。又一打听两家正好各有一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小儿女,就干脆请媒人过门定下鸳盟。

这其间最心不甘情不愿的就是林夫人。

她悄悄找由子见过谭家的那个小姑娘,不但比自家小儿子大两岁,人品相貌都只能算是过得去的中等之姿。兼之生母早亡无人管教,实在算不上一个好的联姻对象。

奈何那时候家里有说一不二的老太爷作主,她这个当人媳的根本就没有置喙的余地。

谁都没想到周家后来会阴差阳错地跟着兴王府的世子爷一飞冲天,站在了帝国权柄的顶端。虽然折了周墀父子两条金贵无比的人命,但也得到了偌大的好处。

——以皇帝对周家的情份,铺在十八岁周秉脚底下的路就是一条闪着金光的坦途。

正巧谭家姑娘家里出了事儿,她父亲谭福保数月前出海后忽然没了踪影,一时间也不知死活。谭家的商铺上上下下乱成一团,林夫人就想趁机悔掉从前那门不般配的婚约。

或是为那位姑娘另外寻一门匹配的亲事,或是另给一些丰厚的金珠作为退亲后的补偿都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