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扶苏后,三句话让秦始皇为我打下六国+番外(17)

作者:二十七天外 阅读记录

然而王令既出,岂能因为几个贱民的不满就收回成命?

非但如此,对于胆敢当街妄议的,一律抓去割了鼻子。

没有鼻子,人就会面目丑陋,躲在家里都不敢出门,更不要说与别人交头接耳,自此全城谈锦缎色变,更不用说与锦缎有关的流言,那是一个字都不敢提起。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春申君耳边就清静了,直夸李园的办法好。

李园也喜不自胜,对姚贾直言:“先生真乃渭滨姜公,救我于水火啊!”

昔年姜太公在渭水之滨垂钓,遇见了苦求贤臣的周文王,之后君臣相得,渭滨也成了一段佳话。

李园把姚贾比作姜太公,难道想说自己是周文王?

就你这个脑子还是别痴心妄想了。

姚贾在心里疯狂吐槽,面上却是一脸羞惭:“哪里哪里,此事能成还是多亏了君以身涉险,若是让贾在那个时候去拜访春申君,贾是万万不敢的。”

李园摆摆手:“唉,春申君向来温和有礼,只是拜访而已,算不得以身犯险。”

虽然李园早就谋划着对春申君不利的事,但对于春申君的品性他还是很认可的。

姚贾摇头:“话非如此。”

“当年楚王质于秦,多亏了春申君才顺利返回楚国继任王位,因此春申君深得楚王信任,入相十二载,君臣相交如初。而春申君为相以来,多次领兵出战,先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又北伐灭掉鲁国,就连这次合纵也是春申君领事。如此允文允武,摄领朝政之人,又岂会是真的温和?”

“这……”李园也迟疑了,叹道,“身为主君,自是要有主君的威严才行。”

只是有时威严过了头,纵使是忠诚的门客也要生怨了。

若是在其他人面前,李园怎么也要为春申君辩驳找补一下,但与姚贾一同经历了之前的危机,李园早把他当做自己人,毫不掩饰对春申君的不满。

姚贾唏嘘:“主君如虎豹,为人臣子的只有时时小心,方能保住这条小命了。”

李园想到了姚贾的王上,秦王嬴政,那是出了名的暴虐,姚贾在秦国讨生活,日子也不好过啊。

“哎。”李园叹气,深感同命相连,同时也对姚贾更多了一丝亲近。

姚贾:“索性也不是全无收获,如今楚国上下售卖绸缎的事都由李园兄统管,想来这门客也只是暂时的。”

李园谦虚:“为时尚早,为时尚早啊哈哈哈。”

姚贾又是一顿吹捧,什么‘李园兄大才,想必那天不会太远’,‘门客身份限制了你的才华,你就应该出将入相’,总之就是撺掇李园,别给春申君当门客了,出来单干吧!

现在全楚国的绸缎出售都掌握在你手里了,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样大家就都知道,你一向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说话的,而不是春申君门客这个身份。

“凭自己的能力”,划重点,并且姚贾说了不止一遍,力求让李园将绸缎的税收与春申君隔得远远的。

白米和绸缎是楚国的两大特产,因产量稀少,只能供给贵族,价格十分高昂,因此哪怕重农抑商,绸缎商们还是赚的盆满钵满,别人指缝里流的是水,他们指缝里流的是黄金。

现在整个楚国的绸缎都归李园管,这大笔的黄金就要流进李园的指缝里了,李园是个极度贪婪又好享受的人,他多半会拿去吃喝玩乐,这是姚贾乐见其成的。不然若李园与春申君同心,一个手里有钱一个手里有兵,对秦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对于姚贾的劝告,李园深以为然,事关绸缎收税一事,经手此事的都是楚国官员。

春申君任楚国丞相十二年,朝堂上下都是他的人,到时李园用着春申君的人,还要借用春申君门客的名头,那这税收到底是他自己做的,还是帮春申君做的?

所以李园非常听劝,并且再次感叹:“先生助我良多啊!”

姚贾但笑不语,举起酒爵:“喝酒喝酒。”

第15章 长亭送别(改bug)

等李园开始着手收绸缎的时候,姚贾在楚国的出使也要告一段落了。

长亭外,秦国的车队已经整装待发,李园纵使再不舍,也只能为姚贾折下一支绿柳。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啊……”

话语中无尽的怅然。

姚贾也不比他洒脱到哪里去,长叹一声道:“李园兄,你我一见如故,只可惜各为其主,哎!”

为了尽可能的多赶路,避免露宿荒野,天刚亮时车队就要出发,如今行至长亭边,天际还是旭日初升。

明明是迎着朝晖,但离别却让它染上了夕阳的苍凉,两个中年汉子执袖挥别,情深切切,泪洒长襟。

望着朝阳下远去的车辙印,李园痛苦捶胸:“天下再无知己如先生矣!”

陷入悲伤中的李园也没有发现,今天的车辙印比姚贾来时,看上去轻了不少。

可惜离得太远,姚贾注定是听不到这句剖白了。确定此地离楚国都城足够远,李园看不见他们做什么了,姚贾才挥手让车队停下,依次检查棕皮有没有盖好。

随从道:“您放心,出发前都是仔细盖好的。”

姚贾继续检查:“楚地雨水丰沛,还是要再小心些,要是这批绸缎湿了,将士们可就要饿肚子了。”

随从肃然应喏,与姚贾一起检查起来,他们用的还是来使装黄金的箱子,外面盖了一层棕皮,也就是现在的棕榈皮,防水效果一流,而棕榈皮外面盖的却是普通的麻布,结结实实将所有棕榈皮都挡住了,做出只盖了一层麻布的假象。

那个曾被楚王召进宫中的绸缎商此时就跟在车队旁,比起被召见时,他刮掉了胡子,人也瘦了一圈,但眼神坚毅,一点也看不出被楚王和李园召见时那个胆怯卑微的影子,是以哪怕他就站在李园面前,李园都认不出来。

谁都没想到,那个搅动了楚国都城风雨的绸缎商,真实身份却是护送姚贾出使的士兵,他们更想不到,绸缎商所谓的逃离都城,其实是刮掉胡子变换身份跑去收绸缎了。

楚王采纳春申君的建议,将全国绸缎纳入税收,不允许私人买卖,几乎葬送了楚国的绸缎市场,绸缎商们都心灰意冷,打算将手里压的货卖光就离开楚国了,然而楚国可不同意,直接在城门处设卡,绸缎商的车队要多加两成商税。

这就不是姚贾建议的了,只能说楚王是一个合格的奴隶主,天生就比士大夫们会剥削。

原本姚贾还想着徐徐图之,慢慢把绸缎的价格降下来,楚王这骚操作一出手,根本不用他想办法了,那些绸缎商们一听有人居然愿意在这个时候收购绸缎,就全都低价卖给他了,哪怕赔钱也要卖。

笑话,卖给姚贾再赔能赔多少?要是拿去交税,那些税官可不管什么两成三成,连皮都给你扒下来,卖给姚贾他们至少还能赚个路费。

绸缎商们都发誓,这次要是能顺利归国,说什么都不会再来楚国了,真是个吃人的地方。

好歹也做了几天的同行,假扮绸缎商的士兵非常好心地提供了一些人手,确保这些绸缎商们能安全回到自己国家,然后安全地将在楚国的遭遇全部散播出去。

等秦国使团抵达齐国时,其余六国都知晓了楚王这个昏头的新策,同时也担忧起来,若是明年绸缎的价格奇高质量又差该怎么办?

有些今年没买买什么新料子的更是痛心疾首,四处求人卖他们一匹上等的锦缎,不然明年恐怕就没什么正经衣服能穿了,上门做客都会被笑话。

正在此时,一个装满绸缎的车队驶进了临淄,车架高大,随从数百人,颇为排场。最要紧的是,那些跟在马车边,明显是随从的人,居然也穿着绸缎的衣服!

沿路百姓叹为观止,买不到时兴样式的小贵族也痛呼着暴殄天物,直到听到这是一个绸缎商的车队,车上都是刚从楚国运出来的绸缎,怒斥的小贵族们顿时换了副嘴脸,急忙派人去拦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