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扶苏后,三句话让秦始皇为我打下六国+番外(18)

作者:二十七天外 阅读记录

然而绸缎商却高傲得很,直言现在的绸缎可是紧俏货,根本不愁卖,他可不是什么人都见的,家中存粮低于一千石的,恕某无暇接待!

嘿,一个绸缎商还挺猖狂?

贵族的仆从们经常打着主人的名头在外作威作福,从不把低贱的商人放在眼里,今天被这一顿抢白,顿时就不乐意了,撸起袖子就想教他们做人。

察觉到仆从的不怀好意,‘绸缎商’身边的护卫上前一步按住剑柄,后面的数百护卫也齐齐按住剑柄,非常不善地盯着仆从,仆从顿时感受到了一股压迫感,仿佛只要他动手,下一秒就会被面前的数百人剁成肉泥。

仆从讪讪地收回手,小贵族一看对方这排场,不像一般的绸缎商,顿时也不敢造次,带着仆从们灰溜溜地走了。

也是,现在这个情形,一般绸缎商可没本事带着这么多绸缎离开楚国。

还有那些护卫也不知道是从哪儿找来的,一个个的满脸煞气,活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一样,真吓人!

有了小贵族的探路,大家都知道这个绸缎商不好惹,不是没人想过以权压人,可惜现在急需购买绸缎的人,都是小家族出身,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就只能乖乖遵守‘绸缎商’定下的规矩。

等所有人愿意遵守规矩,不是让绸缎商去他们府上,而是派家仆恭敬地拜访绸缎商后,他们又出了新规矩,一次只见一个人,并且不收黄金,只收粮食。

小贵族们也是有人做官的,敏感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绸缎价高,若是全都换成粮食,恐怕绸缎商的车都装满了还有剩,笨重又容易腐坏,哪有黄金方便?

况且路上经常有野人劫道,有些不要脸的军队也会装成匪徒抢劫,十几车的粮食目标太大,想躲都躲不过去。

这绸缎商只要粮食不要黄金,肯定有问题。

对此姚贾给出的解释就是,他可不只做绸缎这一项买卖,齐国缺绸缎,他就运来了绸缎,而燕北缺粮,他当然要运粮食过去。

世人皆知楚国盛产绸缎、齐国农业鼎盛、韩国商人遍布,秦国……呃秦国善起兵戈。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齐国确实农业发达,而燕北苦寒少粮,如果这个绸缎商只是想在卖掉绸缎之后,再从粮食上赚一笔钱,也能解释得通。

也许有人猜到了他们的目的,但是卖点粮食而已嘛,又不是通敌,难不成卖几车粮食还能让齐国灭亡了不成?

自我安慰一番后,小贵族们心安理得地拉着一车又一车粮食,换走几匹除了彰显奢靡,什么用都没有的绸缎。

确保在齐国刮不出油水后,姚贾就带着车队往回走,一路经过燕魏赵韩,绸缎越来越少,粮食越来越多,多到秦王赐给他的百乘战车都装不下了,不得不频繁派护卫往返秦国与各国之间运粮。当然,用的还是绸缎商的身份。

得益于楚国新颁布的法令,绸缎商这个身份格外吃香,就算被人怀疑身份,也很快被迫切想买绸缎的小贵族们遮掩过去。就这样,姚贾的使团像蚂蚁搬家一样慢慢搬空了五国小半的粮食。

守在函谷关的是王贲,王翦老将军的儿子。虽然大战刚过,五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集结大军,但这次秦国差点被偷家,朝堂上下都心有余悸,就增加了函谷关的兵力,并派王翦的儿子去镇守,可见重视。

运粮的车队第一次浩浩荡荡来到函谷关时,王贲都愣了,倏然起身,不敢置信地问守卫:“你说什么?”

守卫:“姚大夫派人运了一百车粮食回来,共计两千一百石,说是奉王上命令筹措的粮饷!”

作为王翦的儿子,王贲自然也知道王上曾经召见王翦、吕不韦和蒙骜商议反攻的事,最终因为粮草不足作罢。

王贲与老成的王翦不同,他是支持反攻的,所以听到姚贾运了一百车粮食回来,他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紧接着就是大喜,一路跑着上了城墙。

王贲带着希望向下望去,一眼就看见黑色的‘秦’字军旗后面,蜿蜒成一条黑色长龙的运粮车,车轮都深深压进了土里,显然分量不轻,粮车两侧是手持长矛的秦军,他们沉默地望着城墙,没有说一句邀功的话,但这两万石粮饷,足以胜过千言万语!

王贲只觉得心头火热,大声道:“开城门!”

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也没从粮车上移开,活像那车是他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第16章 第一场雪

王贲以为一百车粮食已经是极限了。

姚贾到底是作为秦吏去六国出使的,大战刚刚结束,除齐以外,其他五国都防备着秦国反扑,怎么会容忍一个秦人大肆购买粮食。

万一是用来打他们的粮饷呢?

说实话,刚听说王上命姚贾筹措粮食时,王贲就觉得这是个强人所难的命令,都有点同情姚贾,没想到他居然还真把粮食运回来了!还是一百车!

负责运粮的千夫长说:“这些是姚大夫从临淄换来的粮食,姚大夫说先放在函谷关,等其他的都运回来了,再请王上检视。”

王贲不解:“其他?”

千夫长腼腆道:“姚大夫说,反正回去时也要路过燕赵魏韩,不如顺路再运一批粮食回来。”

王贲突然有些词穷。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几个月之前,蒙骜刚刚攻破卫国国都,现在是秦国的东郡。

没了这个阻碍,秦国早就与齐国接壤,想回来直走就是,依次经过燕赵魏韩这叫顺路?

显然姚贾觉得一百车粮食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运粮车一次又一次到达函谷关,函谷关的庾吏(管粮仓的)从来没这么富裕过,看见粮食时都两眼放光。

可惜粮食只在函谷关存放了一天,第二天王贲就召了两个千夫长过来,命他们将粮食运到咸阳。

副将不解:“将军,姚大夫不是说了嘛,等他把剩下的运过来,再一起请王上检视,您何必急着现在就运走呢?”

王贲:“留下来干什么?分给你吃?”

副将搓手:“嘿嘿,哪儿能呢,姚大夫都说了,这些都是王上让他搜集的,咱们要是私下分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王贲上下打量副将两眼,点头:“行啊你,还算有点脑子。”

还不等副将骄傲,他又说:“可惜不多。”

那不还是傻吗!

副将挺起的胸膛又落回去了,尴尬地咳嗽一声:“还请将军解惑。”

这次王贲奉命守函谷关,带的都是自己相熟的手下,是以王贲这么说,副将一点也没往心里去,甚至心里很清楚,王贲态度这么随意,正是把他当自己人的表现。

王贲也不藏着掖着,将自己的目的挑明。

“函谷关历来是我大秦的边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凭借函谷关,我们挡住了合纵的四次攻伐。”

副将点头,虽然他读书不多,但身为武将,函谷关的历史他还是清楚的。

王贲声音一沉:“可正因如此,有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函谷关不破,咸阳就永远无忧,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合纵大军会选择绕过函谷关直取咸阳!”

这是春申君和庞煖的狡诈之处,但何尝不是因为函谷关守将太过轻忽自信,差点害得大秦灭国。

五国退兵之后,嬴政大怒,命王贲往函谷关查办守将失职之责,并代守函谷关,关城兵力增至五万,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我领着五万兵马守在边护,粮仓里再屯满粮食,想干什么,造反吗?”

副将被造反两个字吓了一跳,眼睛瞪圆:“不至于吧,是姚大夫要把粮食放在咱们这里的,又不是将军您主动截留。”

“有什么区别?”

“这……”副将想说,这区别可大了,明显就是两回事,可看王贲的神色,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又天真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