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科举日常(135)

作者:小飞鸣 阅读记录

正如朱子所言那般“法者,天下之理,礼字、法字实理字,日月寒暑往来屈伸之常理,事物当然之理”,法律是天下事物生出的自然之理,而判词当然也应该合乎情理,合乎人道。[2] 这不仅是大周有,也是承继了历朝历代的规律。

判词题一共五道,分别为“仪礼司失仪”“官员赴任违限”“出纳官物有违”“讲读律令”和“失占天象”。[3]

宋知意略略看了一遍这无题,能让他有发挥的余地,体现法律是自然之理,有温情的,只有那道“讲读律令”。

讲读律令,是说有个人自诩读了万卷书,就夸夸漫谈约法三章。然律令,应当是为民的律令,有律令,能使民不称冤,而不是炫耀才干的资本。

宋知意想到此,提笔写下:有律令以治之,则民不称冤,而生杀允当。惟讲读以求之,则官无滞牍,而出入咸宜。今某自谓读书万卷,漫言约法三章……应速警官箴,以慎民命。[4] 宋知意先点名律令对百姓的重要性,再写漫谈律令的坏处,最后写道这种行为应当略施小惩制止,以维护律令的权威,审慎地对待民众的性命。

宋知意对自己的回答还算满意,现在他只剩诏、诰、表内选答一道了,但天此时天色渐暗,听着隔壁考生愈发急促的咳嗽声,宋知意决定还是早点入睡休息。

虽然人要休息了,但这考场的北风也没有要消停的意思,入夜后还越发大了。平常只能在屋里头听到的风声,现在格外清楚地从耳边挂过。宋知意缩在被衾里,昏昏沉沉之间听到了鼓楼的敲钟声,已经是深夜了,但隔壁号房还有隐隐的烛光传来。这考生下午病成那样子,现在还熬油夜战,宋知意不禁替他感到有些担心。

但写了一天,宋知意自己也已经是疲累至极,他看着那烛火在贡院墙上映出的一道道摇曳的银子,也渐渐地睡去了。

不知睡了多久,宋知意就被一阵窸窣的声响给吵醒了。他迷迷蒙蒙间睁开眼,见天依旧是沉沉地黑着,并没有要天亮的迹象。鼓楼的钟声杳杳传来,在这漆黑得夜里显得有些可怖。

现在似乎才三更天,宋知意有些费力地朝声响的方向转动眼珠,却发现隔壁号房前黑影幢幢,有好几个人站在那号房面前,一盏微弱的小灯被他们提着,虽有灯罩,可在大风中还是仿佛虽是要熄灭一般。

其中有一个人探身进去,将一个单薄的身影从中搬了出来——正是白日里在咳嗽的那个考生,看着一动不动,不知是不是已经……

宋知意一下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松开了手中的被衾,对外边搬人的衙差道:“他,他……”可卡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差役将那考上放在担架上,回头看了宋知意一眼,道:“你别慌,他是高热晕过去了,还有气儿。”

“这样啊,”宋知意这才略微定下神来,又对差役道:“等一下。”宋知意说完,很快从考篮的最外层中拿出了几片参片,递给了差役,道:“这是我带的参片,能否给他含上?我瞧他昨日就已经染上风寒了。”

差役接过,将参片放进了考生口中,便几个人抬着那考生走了。

望着他们在黑夜中消失的身影,宋知意感觉心还在砰砰跳着。他调整呼吸,让自己尽力平静下来。

翌日,宋知意继续答第二场考试的试题。昨夜目睹了身边的考生被抬出去,宋知意更是不敢轻视身体情况,要是没有一副好身板,轻则被抬出考场,重则命丧贡院。好在第二场考试他很快就能答完,能腾出更多时间休息养神。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第三场考试的第一天清晨,宋知意醒来时,发觉自己的喉咙在吞咽时如刀割一般疼。

这是风寒感冒的预兆。

贡院里这几天咳嗽的考生越来越多,他很有可能是被传染了。

宋知意不敢疏忽,贡院里的保暖条件不好,这妖风又见天地挂,自然愈合就别想了,能保证不恶化下去已是不错。他准备早饭时将宋楚兰给他准备的药茶煎了一壶,趁热喝了下去。然这天实在太冷,这么热热的一壶茶,他喝下去竟是一点汗都没发出来。

第三场考试的考经史策五道,考的内容多且广。虽说如此,但若无病痛,宋知意对这一场考试还是相当有把握的。毕竟他平日里与李祯探讨最多的就是这一类文章。宋知意第一次给李祯看的“两村分浍水”就属策论,那时经过李祯的指点,宋知意在这方面就已经是进步许多。之后又有了近一年在南疆的生活见识,宋知意自觉在这一方面又精益不少。只是现在他有染上风寒之兆,能发挥几成实力尚未可知。

好在第一道题就是宋知意曾经研习过一段时日的治水题:河数决徐、邳间,正河尽淤,何以治之?

大意是问黄河在徐、邳一带多次决口,正河全部淤塞,该如何治理?

这题目问得宽泛,就要求考生要给出精确、具体可行的对策来,不能泛泛而谈。黄河在这一带经常堵塞,其实先前已经派出了一位总理河道的官员去浚治了,他堵塞了多处决口,使河复故道。但这好像并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听说最近有一艘漕运船在新流中被淹了,这官员也面临丢帽子之灾。

这一题所问之事正是最近发生的,只要是平日对时政有留意的举子,定然会知道,宋知意估摸着这题拉不开差距,因为大家应该都有做准备,只看是谁准备的最好最详细。

宋知意提笔,分点罗列出自己在考前对此事提出的对策。一是治运河,即京杭运河。“地卑积水,汇为泽国”。运河携带的泥沙汇入黄河,是黄河堵塞的重要原因。治运河,可将运河在入黄河处分为两道,在分水处建闸,这样两河均通。

二是修筑黄河河堤,且专在徐、邳两带,堤上植柳固堤。

三是绘制全河图,曾有位治水名家说过“胸有全河而后能治河”,河图还能给后来者参考。[4] 这样条分缕析,细细写来。宋知意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完了这题的大致框架,有了骨后再仔细用原理、例证填其肉,这样才算构成一道完整的策论。

--------------------

[1]《明代科举对法律知识的考察》袁畅

[2]《朱子大全》《学校贡举私议》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

[3]从前往后分别是洪武年间科举试题、宣德十年乡试试题、嘉靖二十二年乡试试题、万历二十三年会试试题、崇祯时期科举试题,参考同1

[4]《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邹逸麟参见其中的万恭治水

也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洋相百出地写完了

第118章 晕倒

==============

接下来的策问题,宋知意按照这样的写法,分门列出了对策方法。而目光移到最后一题时,宋知意地笔顿了一下。

最后一题,果如李祯所说,考察了边疆事宜:北虏靡宁,是寇之大者也。尝严兵以拒之,即已致其来庭。然不知因其来庭,可弛兵以息民乎?究其未敛迹,可益兵以穷治乎?兵散恐堕掩袭之计,兵聚又费粮饷之给,然则行何者而得其道?[1]

这题是说北虏一直不安宁,是大周面临的主要敌寇之一。如果他们不主动来犯,可以放松军队让百姓休养生息吗?如果他们不收敛,可以增加兵力将他们彻底击退吗?散兵,恐怕落入敌人偷袭的计谋,聚兵又费粮饷的供给,那究竟该怎么做呢?

这题乍看题干很长,问题很多,一些考生容易被这阵势唬住。但实际上,要回答的只有两个问题,即究竟是散兵还是聚兵。散兵,若有敌人来犯,该怎么解决呢?聚兵,百姓民生之冤,军费粮饷又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这两点都可选择,因为大周并没有坚定地表明一定要执行某一政策,只要考生言之有理,能将自己选择的这一方面结合当下时政说通,言之有理即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