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03)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陶倚君没有急着解释,转而介绍起了工坊的大概划分。

“农具坊,纸浆坊,膳食坊,还有金银坊。目前我想到的就这几类,大家若是有其他想法也可以提出来。”陶倚君又取出单独的一张羊皮卷,“农具坊是制作生产农具的,属铁匠和木匠。纸浆坊是集合了造纸跟印刷两种。膳食坊最为简单,是专门制作可储存食物的地方,如酱、干肉、豆青一类都可以归入此坊。最后一个金银坊则是接受首饰和金银器具定制的。不过我请教过甘家主,他家所经营的首饰器物都是从关内送来,另有就是靠近关内的几个大城里制好了送过来的。”

甘家是城中经营首饰饰品独一份儿的家族,从有了边城就有了他们家族,其他的生意很少掺和,就这一行绝对被他们所把持住了的。不过甘家这一代的家主是个中年面瘫,不管何时何地,都没有表情显露,旁人也看不出他心里的打算。

“为何没有织造坊?”有布商周家和皮毛商同时出声询问。

“这一点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二位解释。”陶倚君露出一抹苦笑,“诸位应知,我陶家在城外造了一座织坊。之前我向大人献策的时候,就提过在城内建一座织造坊,可大人却说不用。”

陶倚君叹气,无奈的看了一旁的牛三郎一眼,对方也苦笑着摇头。

他们俩都心知这是李县令在给陶倚君好处,就指望霍桐能在上峰那里帮自己多说几句好话。毕竟他一来就出了这么大一场事故,搁其他地方,绝对是革职的结果。也是这儿是边城,大家族的人不乐意来,愿意来的上头又担心为了蝇头小利就私通外族,择来择去好几年才选定了他来接任。

“其实,县令大人说的也不错,大娘子的织坊已经是边关一带独一无二的了,再来一个织造坊未免浪费,倒不如将之归入格物坊,所有毛皮、刺绣、家具等与日常有关的,都归入此坊。”

旁边有家主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家就是经营家具类的,如果有这个格物坊,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一席之地了。

除开几个脑子转不过弯的暴发户,其他人在陶倚君提出坊市的时候,就明白了她的打算。这小女郎人小心不小,是想将他们这座不起眼的小边城打造成边关重镇,商路往来行商云集的地方。这坊市听上去没啥要紧的,可真的把持住了相关坊市,就相当于把持住了这个行业的话语权。难怪陶倚君会说这是来钱的门道,若是真的以后开了互市,日进斗金都不在话下。

几个大商贾大家族的主事人围起来小声商议如何划分,另有一些自知无法分一杯羹的则找上了陶倚君,问他们可有好处。

“自然是有的。”陶倚君给牛三郎使了个眼色,示意对方来说,毕竟她因着霍桐的身份,不太方便插手城建,至少是不能明目张胆的插手,这时候牛家就起到了吸引目光并出头领路的作用。

“诸君可看到这两处了?”牛三郎用扇柄点了点地图上的两个地方,“此两处就是大人考虑重设的集市,西南这处离西门近些,可交易日用杂活和粮食青菜等等,另一处就专门是交易贵重的物资了。从这里有一道侧门可以直接通往城外,有专人把手,是修建来运送货物的。而城外这一片荒地,大人打算召集诸君划分土地建成仓库。”

“为何要建在一起?”

“方便啊,再有这里靠近官道,以后商队不需入城便可将商品入库。并且新建的仓库多了防火防水的保障,即便是再来一场大火,也不会使诸君的货物付之一炬。”牛三郎似笑非笑的挑了挑眉,果不其然看到其中几位脸一白,眼中充满痛惜。

作者有话要说:开启城市建设第一步。

为了以后不搞混,我今天手绘了一副城市地图,给自己点个赞

第六十二章

“大娘子这一招用得不错, 城里大部分的富户都乐意出资,如果李县令再能请到一笔赈灾款, 重建边城也不是太难。”

相比牛三郎的乐观, 陶倚君却不这么觉得。

“此次是人祸非天灾,想必上面是不肯拨赈灾钱下来的, 只怕最后还是要落到百姓头上。”

一个边城小县, 又没有特别的税收来源,府库的钱财是不能挪用的,想要修城, 最后还是得在老百姓身上刮油。

牛三郎也不是不知道这点,只不过他从未为了钱财发愁过, 是以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如何充实一个县城的银库。

在他们谈论此事的时候, 李县令也正在跟霍桐和冉将军谈及此事。虽然建城不要军队那边提供支援, 可到底霍桐是本地官衔最高的长官,于公于私, 李县令都觉得他应该就这事儿知会两位将军。与他们一通讨论的还有县丞, 此人一直掌管县里的税收, 被李县令一番追问下来, 整个人都跟蔫吧脱水的萝卜一样,皱皱巴巴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