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42)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她讨得这个法子还有个目的,是想要连通黄河以北的那块农耕地。那里多山丘,迁徙之民为了生活,常常放火烧山来开拓农田。一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碍,可时间一长,水土流失的恶果就会反噬。

她现在没有太多的办法阻止移民开山,只能想办法开通水源,潜移默化让他们多种树,进行农业的深耕套种,以此来加强产量而减少开荒面积。

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她之前就到处托人购买粮种,农庄很大一块优质农田都是用来培育新种的,她也不藏私,有点发现都会呈上去。不管这个功劳最后落在谁的头上,受益的终归是百姓。

去年开始推行的堆肥,对今年的农田受益极大。原本因为冬天冻期延长而担忧会误了耕作的农人,发现在经过深耕之后,拌入去年堆积的沤肥后,今春长出来的粮食幼苗不但更青绿,更茁壮,也更加密集。

但是陶倚君反而让他们把农田里那些看上去不好的幼苗给拔了,为这事儿好多农人还闹腾过,觉得这是大娘子不懂农事瞎胡闹。可也有人愿意听从,在详细询问了除苗的标准后,那些经过了除苗的农田,到中期生长起来的植株明显更粗壮,结穗也更多。

当然,现在看不出产量的具体变化,但是常年劳作的农人们,对自己精心伺弄的作物也是有数的,谁家的长得好,谁家的孬,他们看一眼就心中有数。

这个时候再来后悔已经晚了,相较于严格按照陶倚君吩咐的来耕种的农田,他们注定量产会低不少。

作者有话要说:晚饭前回来了,下周一做具体检查。脑梗没太大问题,出问题的是另一方面,医生怀疑有肿瘤可能。

第八十二章

农田收获那日, 陶倚君换了一身方便的衣衫,带着人一直守在农田外等待称量。

他们这可没有磅秤, 只能用斗来量, 然后集中担回粮仓存放。

陶倚君带了人,分了三个点, 每个点负责几亩田的收获计量。

“大娘子, 不得了,不得了啊。”李县令也在,他身为一县之长, 农田水利是民生之计,工作的重心, “这些田土的出产如果都一样, 那可不得了。”

“不可能都一样。”陶倚君冷静的摇头, “这七亩是良田,靠近灌溉渠, 也是最初采用沤肥技术的田地。这一片的产量应该大致相同, 就算相差也不会太多。但是中田那一片就不一样了。”

来之前陶倚君就带着李县令和卫大将军以及县衙其他官吏都走了一遍, 如何划分这三个点也给他们进行了解释。

“左边那六亩中田是去岁耕作过的, 今年深耕但没有沤肥。右边那十亩地中有一半去岁耕种过但今年实施了沤肥,另一半是去岁新开荒出来,旷晒了一季,秋日时将稻草焚烧后的土木灰掺入其中,今年春上施了薄肥。因此这十亩地算作混合产出。我们需得看看中田的产量如何,才能推测出若是将粮种交于其他农人, 耕作出的产量如何。而且土地质量是一回事,农人照顾是否精心也是关键。”

李县令点头,他赞同陶倚君的话,可不管怎么说,这二十几亩地的出产总量是绝对高于同类型其他人的农田出产的。

他以前以为陶倚君只是会种药材,可没想到人家一个女郎,说起农田之事比起他手下干了十几年的吏使都强。从这一点上,李县令就很佩服故去的陶父,不管怎么说,他培养的一儿一女都是人中俊杰。

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事之重,上到开疆扩土,下到民生百计,都离不开粮食。如果能有效的增产,哪怕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只要是自己治下发生的,都是他的功绩。

李县令不是个拎不清的人。他能干,舍得干,也分得清形势。之前就每月按时向上峰汇报农田的问题,这会儿更是让手底下的人把每一项数据都记载下来,详细到每一块田的出产品种和产量,无一遗漏。

这次收粮,郡守还专门派了人下来监管。玉门这一带派了三个人,工作量不可谓不大,每一个县城的农田也不是都集中在一起的,即便是粗略的走走看看,一圈下来花费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他们详细的记录所有数据。李县令此举也是给他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只需要抽查一下数据的真实性就可以直接汇报,所以那三位郡守派来的人给卫大将军行了礼之后就果断离开去了下一个县城。

花了三天时间才将这二十几亩的产量数据统计好。同时县衙的人还将其他农田的数据也都收集整理好了。至于大家族治下的农庄出产,他们是管不了的,只需要按均数收税即可。

拿到这份数据的时候,连卫大将军都忍不住手抖了一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