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63)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作者有话要说:我如果能在周三入院前把故事完整讲完,那就顺利完结。如果不能,可能会请一周到两周的假。因为市里的医院没有病床,而且疫情的缘故控制比较严,我们预约的是分院,离家有点远,在城郊结合的地方,估计去了一周都不能回家。

第九十四章

老阿娘的小儿子已经成家, 在城中经营一家布坊,生意据说挺好的。

家里的老宅子是老阿娘的长子给她翻修的。她的第一任丈夫出身不差, 是个大氏族的嫡子, 去世后老阿娘的儿子就留在了父亲家里。老阿娘虽然没有去看过儿子,但是逢年过节, 儿子生辰都会亲手做了衣衫鞋袜送过去。后来她长子继承了家业, 还专门带着新妇过来拜见母亲,并做主替母亲翻新了老宅。甚至异母弟弟在城中置业,他也伸了援手。

“都是做娘的, 谁不知道谁的心思啊。”老阿娘看着乖顺的陶倚君,叹气, “你娘自来就没有主见, 唯一的执拗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你也满足她了,还有什么好求的呢?她现在的丈夫对她也好, 家里家外都交由她打理, 对你妹子也视如己出, 我想不通你阿娘和阿妹是怎么样迷了心窍, 还闹腾着分亡夫家的产业。”

陶倚君一直没有开口,冷凝着一张脸,仔细听老阿娘说话。

“我那位继父现如今有所表态吗?”

“他可是气坏了。”老阿娘拍了拍陶倚君的手背,“前次为了你阿妹的事情,我与大族老去对方处协商,你那位继父全然不知你阿妹做的事, 也不知道你阿娘在打你和大郎的主意。听我们说了之后,气得人直发抖。可你阿妹却说这本就是她应得的,且继父家中从未替她打算亲事,更不用说准备嫁妆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陶倚君了解自己的妹妹,虽然很可能跟幼时不同,但她若非真的受了委屈,怕也是不敢这么扯破脸。

“我们哪里知道。”老阿娘看了陶倚君一眼,“这些都是家宅内的私事,断没有说给旁人听的。我们当日去的时候,也只说了你阿妹闹起来的事情,后来你继父说他会处理,便将我和大族长请出了。我那么生气,是你阿妹那二愣子,居然跑到宅外又哭又闹,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当初就不该带着她到你继父家,不如当初直接溺死她算了。”

说到这里,老阿娘又气了起来:“她也不想想,若不是为了她,我何苦去跑这一趟。当初是你娘死活闹着要嫁过去,也是她一心一意要跟着你娘过去的。难道我陶家还养不起她一个女孩儿?”

一想到这个,老阿娘就气得捶心肝。

陶倚君赶紧移过去,抚着老阿娘的背,生怕把人气出个好歹来。

“老阿娘你别生气了,这事儿交给我去解决。怎么说我也是她亲姐,就算我要打要骂也是名正言顺的。”

陶倚君慢条斯理的开了口,老阿娘心里一颤,突然淡定了。

可不是这个理儿!陶倚君是陶惜君的亲姐姐,亲姐要责骂妹子,天经地义,再说了,以陶倚君以往的手段,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哪儿还有陶惜君的戏唱。

这么一想顿时气也顺了,脑袋也不疼了。

“那行,赶明儿你去好好说说你阿妹去。”

又絮叨了一些为人娘子要注意的事情后,老阿娘有些困倦了,陶倚君适时告辞,让老阿娘的婢女伺候她梳洗就寝。

“大娘子?这是要去?”

“去祠堂,请家法。”

陶倚君遣人去找主管祠堂的二族老知会了一声,让人都等在门外,她一个人进了内祠堂。

陶家的家法是一根藤条。

藤条下挨打的陶家人不少,少年时期的陶翕君就被打过好几次,可一般来说,陶家家法要惩戒的都是陶家的儿郎,女孩子们可没有被家法伺候过。

陶倚君自然是不敢动供奉在主堂之上的那根。那根藤条裹了金箔,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真正执行家法的,是侧面墙上挂着藤条,有些都断了,还高高的挂着。

陶倚君取下一根,是当年她阿耶拿来打大兄的,上面包的布条都是她阿耶亲手缠上去的。

陶倚君第二天用过早饭后,就带着送给阿娘的礼物出发了。他们选的时间很有讲究,不早不晚,刚过了午。

去早了人家以为你去蹭饭的,去晚了又耽搁一天的功夫。这个时间过去,要是话不投机,赶在天黑前还能回来。

陶倚君去之前是让人提前去知会了自己到达的时间的,以便主人家做好待客的准备。

继父家里也有儿有女,今日照着礼节,他们都得来见见陶倚君。

古人的规矩很多,虽不若后来的繁琐,可该遵循的还是得遵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