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62)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堂兄虽然有点呆气,但这位堂嫂很显然是个伶俐的,她叭叭叭的就把自己知道的,能说的,一一告诉了陶倚君。

“族里对阿君的婚事很看重,前儿定亲之后,族老就在张罗阿君的嫁妆。因着伯父的事儿,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大族老让他长子长媳出面料理的。只是……”

堂嫂有些踟躇的看了陶倚君一眼,诺诺的没往下说。

“是我阿娘出什么主意了,还是我阿妹又来哭了?”

横竖就这两件事。在小方城的时候,婶婶就已经私下跟她说过。对于自己阿娘的性子,陶倚君心里很明白,那就是个耳根子软,又恋爱脑的傻女人。要说她有多坏不可能,最多就是偏爱自己和表哥所生的儿子。

但是让她觉得有点棘手的是小妹陶惜君,现在改了名字好像,叫啥她没去关心过,只知道阿娘和婶婶她们还是叫她细妹。

细妹在继父家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但也绝不会难过,可这傻女子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

以前还不清楚,包括她定亲的时候,婶婶他们过来说起,也就感叹一下细妹在继父家里的位置有些尴尬。可这次大郎成亲,婶婶过来的时候就特意拉着她说了很多,包括细妹大晚上一个人跑到陶家族地又哭又闹,说自己活不下去了。可等陶家人上门去问,对方也是气得不行,说这个女郎不识好歹不知礼数,既然觉得在这里活不下去了,那就请回陶家去吧。

但问题是她当初是跟着她阿娘一起去的继父家里,还改了姓名,论理就不能再回陶家了,连陶家的族谱上都消掉了她的名字。

这一下子就尴尬了。反正婶婶说,当时族老回来的时候,族老的老阿娘就指天咒地的发誓说再也不管陶惜君的事情了,以后也当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组孙。

这可就不简单了。能把族里老阿娘气成这样,就算是被骂忤逆不孝的族中后辈也没做到过。

可婶婶也不知道陶惜君到底做了什么事儿才惹得人这么生气,就嘱咐她回来之后最好先找老阿娘聊一聊再去见她妹子。所以陶倚君才会推拒了她阿娘的先下手为强,一定要先回了族里才肯过去见她。

在堂兄的陪同下,陶倚君去见了三位族老。

族老对她可好了,以前就很稀罕她,现在更稀罕。

“你上次让人捎回来的信我们都看了,有些可为,有些暂不可为。”大族老拉着陶倚君坐下,对她像对自己亲孙女,“你三爷爷是你阿耶的先生,你问问他就知道哪些不可为了。再有一个,西域商业一事,陶家不打算参与,但是迁徙族人到朔方一事可以商量。”

当时陶倚君给出了几个选择,小方城、五原、朔方、还有张掖,大族老选择朔方跟张掖不出她意料,但是她也没想到大族老的动作这么快,竟然就已经张罗下去了。

“你这几年在小方城可能不太察觉,关中的田地大部分已经被集中在了几个大氏族手中,陶家虽然发展还算不错,但是底蕴相较于那几个氏族还是弱了很多。”大族老缓慢的将陶家面临的困境道出,“阿君你去边城这事儿对族人们也是种激励。他们以前是害怕离开之后生活困顿颠沛流离,但是族中向他们做出了许诺,若是真有那么一日,族人依然会接纳他们的回归。”

这件事陶倚君和阿耶曾经讨论过不止一次。一个家族再小,数代在一个地方繁衍发展,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土地的载量有限,肯定会供不起太多人需求。这时候迁徙至其他地方就很有必要了。

一则是避开战乱对整个家族的影响,二则是可以将家族开枝散叶。

此前家族中已经有人借做官为吏的机会带着家人离开,就如霍桐的堂兄,离开霍氏族地之后也不会忘本,但只要他能在为官那一地将根扎下去,他就是那一房在当地的始祖。

“树挪死,人挪活。大爷爷也不必太担心,朔方那边虽然我不太清楚,但大兄在那处当值,再有霍大将军坐镇,条件比小方城只好不坏。再说,朔方里小方城不算远,其间商队往来也很频繁,有什么事儿带个信就好了。”

大族老拉着陶倚君说这么多,其实也就图她这一句话。

“时间不早,你且先去七娘那里,有什么事儿,明日再说也不迟。”

七娘是大族老的堂妹,族中排行第七,两次丧夫之后就带着幼子回到族里,这些年为族里的女郎们做了不少事,大家都尊她一声老阿娘。

陶倚君从大族老那里出来,紧了紧披风,让婢女抱着给老阿娘的礼物,冒着夜风转到了村东头的青瓦白墙大院子门口,拍响了门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