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70)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霍桐亲自带头捐了百金,而后马家,牛家,胡家等几个大家族各捐八十金。他们不需要女学和官学的学籍,愿意将这几个名额让渡出去。这一下就带动了不少士族富商捐资捐款。到后期,为了区区二十个女学和官学的入学资格,他们将捐款炒至七八百金,最后还是李县令出面定下限额,最高不得超过八百金才制止了快要恶化的局面。

“没想到有钱的这么多。”李县令跟霍桐在家里喝酒,谈到这事儿,他咋舌不已,“幸好大娘子反应快,否则闹到最后定然成了笑话。”

陶倚君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就发觉有些人是火气上了头,根本不管不顾,也不去想想自家拿出八百金会不会伤了元气,就一味的抬价,若是不加制止,到最后可能认捐的人拿不出钱,而被压下的人则冷笑旁观,恨不能这条路干脆别修。

这样一限制,到了八百金就封顶了,哪怕有些人拿不出来,可拿得出的还是多数,且也不会觉得有多大压力,他们恨不能那些先下手的都拿不出来,他们好将认捐名额往前挤一挤,说不定自家的郎君女郎们就能入学了呢。

入学之后,只要他们学得认真,能拿到学校的第一名,从皇家得到的赏赐就能捞回不少成本,就算不行,这花了八百金结交了不少人脉,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再说了,他们的名字上了功德碑,这一头一年,所有的交易税金打八折,第二年九折,第三年虽然没有折扣,但是有优先权。擅长做生意的,仅这一条优惠就能回本。即便不会做生意的,他们还能拥有一年的免税和挑选优良新种的权利。

反正不管怎么算,这都是出名得利的好事儿。那些老狐狸们一边四处放话嫌弃,一边让人悄悄摸摸的提前下手,看的李县令和陶倚君哭笑不得。

筹得的钱修建完官道还有剩余,李县令便利用剩下的钱在一百零九个村子之间修建了一条驿道,可以跑马跑牛的小道,比起官道窄了不少,地面也没那么平整,可到底是条正儿八经的路,也能让各个村子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通畅。

有些没资格去争夺官道捐资的乡绅士族,就把目光放到了这些驿道上,主动提出可以出资赞助,也不求能把家中儿女送到城中学堂,只希望能让他们自筹资金建立学堂,请县令大人介绍或委派先生去坐馆。

这些学堂肯定不会教导什么治世经典,但求能教他们认几个字,识几个数,懂一些农桑水利的知识就行。

对于这些要求,李县令当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还找郡守要了个口谕,同意这些出资最多的士族乡绅家族可以选人担任驿道吏和水道吏。这两个虽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但也可以在县府领薪水的,相当于事业单位的合同工,除开没有正式编制外,一应福利与县府的官吏等同。

这下子就让人激动大发了,不出十日,所有的驿道都被认领完,连还在规划中的灌溉渠都被提前认领了。

陛下从郡守的汇报里知道了他们的操作后,深受启发,在关中,关东等富裕之地也照这样改良了一下办理,效果杠杠的,还一点没落下埋怨,反而还有士族上书说陛下太过偏心,那些富商巨贾凭什么跟他们抢夺这些机会?这明明就该只属于士族的权利!

陛下可不是一般的陛下,直接冷哼说你要是能在捐资上赢过对方,这名额就是你的,没钱就别哔哔,国库需要的是真金白银,可不是给你士族绷面子的。

据说陛下这话传回去后,有好几个士族老人都被气倒了。但是气倒又如何,多的是人捧着钱来占位置,“没钱别哔哔”,一时间成了市井巷头最流行的俚语。

经济和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

有了钱,能做很多事,而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小方城以前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边城,跟众多的边城类似,除了它挨着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关口外,真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

但是现在不同了。小方城新建之后特别的大气,城门宏伟,上面十二个时辰都有官兵巡守。城里干净整齐,没有以前路上污水横流,时不时就会踩着不明污物的恶心。每条街都有两个公共卫生间,男女分开两端,有专门的人值守,男人可别想进去偷看。

卫生间的污物会统一流入沼气池,包括家畜家禽的粪便,也会隔一日就倾倒入内。

这些污物发酵之后,可以由农庄的庄头凭票来领,用专门的运输车拖走,进行二次发酵,成为农家肥。

施过肥的田地跟没施肥的那简直就是两码事。之前还有人觉得恶心不想做,可第二年人家的收成是你的一倍还多,人家一家都能吃饱喝足还能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老小扯点新布缝制新衣,而自己家呢,交完税之后的粮食能不能捱到第二年的收成都难说。这么一刺激,脏咋了,洗洗就干净了,可没钱你把自己洗秃了皮都没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