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通房要逆袭(349)

无奈这是先皇留下的遗诏,包括不封萧皇后为圣母皇太后也是先帝遗诏中决定的。鉴于先帝威严,大家虽是觉得有违伦常,还是没有提出任何驳论。

毕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换到事主就没那么好了,此事一出,靖国公府全员震惊,彻夜商讨,暗里动作了起来。

次日便有大臣上书,以伦常纲理为命题,洒洒洋洋说了一大篇,只差明说先皇年老糊涂,尔等还要听之任之?!

这是骆璟作为一个新君,听政以来碰到的第一道难题。当日先帝临行之前留下这个遗诏,他就知道这事日后定会有异议,果不其然。

先帝为什么会如此,骆璟懂,也明白其中的道理。终归究底,先帝是在给他扫路,也是为了大熙的将来。

这名大臣的上书就像在油锅里泼了水,朝堂上顿时炸锅了。有些大臣本就心中有异议,有人带头跳出来,自然不会放过。

下面吵成了一团糟,各有各的理论。作为文官领头的两位丞相,此时却是龟缩了起来,抱着玉笏站在一旁闷声不吭。

骆璟端坐在殿座龙椅上,看着下方,面色无波。

这种情况骆璟不是没遇见过,当年在封地,经常也有长史司的官员在承运殿吵起来。当然情况绝对没有此时激烈,也没有此时规模宏大,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下方官员们各种辩驳,说得口沫横飞甚是激动,其实眼角余光还在留意上处新君的表情,包括两位丞相不说话,何尝不是也有试探的心态。

试探新君的处事风格为人秉性,这也有利于日后在朝堂上各自的发挥。上位者拿捏下属的心思,下位者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揣摩上位者的秉性。

所以借着这次册封前萧皇后之事,新君和众大臣第一次过招。

朝堂之上也有了解景帝脾气的,自是没有参与其中,而是缩在一旁看起好戏来。

这人就是关铮,他倒不是有多么的了解景帝,而是他知道景帝的耐心比任何人都好,这是他用了三年血泪的经历证明的。

果不其然,下面吵得口干舌燥,上面那人姿势动都未动,眼见近午时了,还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不免就有大臣心中暗急。

又过了半个时辰,一直未动的景帝终于开口说话了。

“既然尔等还未分出所以然,那就下次再议。”

福顺在一旁喊:“退朝——”

退朝声起,下面的大臣都不自觉松了一口气,瞅着那个至始至终面色没有波动的景帝,众人心中一片茫然。

作者有话要说:ps:⊙﹏⊙汗,弄个皇太后压在小景和小花头上,以后的日子很难过呀,再加上这皇太后比萧氏的道行高到不知哪里去了,古人又重孝道……

所以为了小景和小花日后的幸福生活,咱们让老熙自私一把……~。(≧▽≦)/~

☆、第147章

    这日,朝堂之上又因前皇后册封一事争吵起来。

最近这件事成了一个沾了就爆炸的炮筒子,只要一提便会吵起来,一吵就会没完。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遵循先帝遗诏,有的则是说此举有违伦理纲常。

抱着伦理纲常不丢的都是些老大臣,思想僵化,为人迂腐,笃定‘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父即是父,母即是母……伦常是人道世界作为提升的根本,人的一切规章与典则都需依持伦理而定……若无伦理,就无纲常,是时父不父、子不子、上不上、下不下,世道便会一片大乱……’

这套言辞最近都被这些人炒烂了,一些不算迂腐的大臣都能抱着说两句。

因这些言辞确实有理,每次碰到这样的言论赞成遗诏派的就颇有些黔驴技穷。今日,遗诏派刚显局促,一名文官走了出来,言语简练,却一针见血。

“三纲者,何谓也?谓之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此简单的事情,何必再争!”

这种说法颇有些无赖。

说伦理道纲常的人,均是说咱们应该按着伦理来,父就是父,母就是母,这是不可驳辩的。如若不照着伦常行事,日后规矩就会乱了。

这些话是针对景帝而言,意思是指让他一定要克尽孝道,遵循伦常,册封先皇后为圣母皇太后,驳先皇之遗诏,毕竟先皇的遗诏是有违伦常的。如若不遵守,便是有失孝道。

这话即使没人明说,但是人都懂这个道理。

景帝也懂。

而这位文官说的也是伦理纲常,却是换了个角度角度来说的,何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在父亲面前,儿子必须得遵从,夫为妻纲,夫君的命令,妻子必须听从。

假面的盛宴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