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1292)

作者:凤今 阅读记录

后来的事实证明,元修的确因此没有杀他。

但若这事真是沈明启所为,元修多年来用的这把刀可一直都是他的仇人……

但若真是沈明启所为,江边那一战,老熊那亲兵的仇便能报了!

“当然,箭拔出时扭转或撬压,刺创可能会扩大或有附加损伤,但刺骨而出的箭有多难拔,你最清楚。拔箭之人一般先会卸去箭头,这种情况下,伤口因武者的内力破口较大,拔出箭身一般不会太费力,所以二次损伤较小,胸骨上应该还是会留下可供验看的证据。”暮青补充了一句,撤回手指,再没别的话可说了。

“……多谢。”元修说话间将纸叠起,收进了衣袍里,妥善地贴放在了心口处。

“不用谢,我有条件。”暮青直视着元修,冷淡,坦然。

元修一怔,那纸仿佛突然在心口焚起把火来,痛不能言。他笑了笑,苦涩过后,艰难地道:“好!你说!”

“放了姚惠青,把人安全地护送过江。”

“好。”元修一口答应,却定定地看着暮青。他不知道这个条件是她临时起意,还是刚刚提起他当年密道失信于她时,就已有此盘算。

若是从前,他绝不会疑她,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与她已阔别六载,她成长了太多。她为南兴赈灾和大图长治提出的两项策论,他至今还记得在盛京宫中听见奏报时有多惊艳。岭南王割据一方已有二十多年,被她用计擒获斩了头颅;大图复国的可能性原本微乎其微,被她用一方传国玉玺将巫瑾送上了帝位;鄂族女子之地位卑微至极,她硬是以神女之名、女子之身执政三年……如今的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孤僻的西北军小将,也不再是那个混不吝的江北水师都督,今夜与她面对着面,他能够感觉得到她的分量,那种与他比肩的分量。

“还有。”暮青丝毫不懂得适可而止。

“说!”元修依旧干脆。

“把老熊的家眷和族人也一并送过江来。”此二事在暮青心里悬了多年,有机会谈判,她是不会放过的。

元修闻言却锁住眉头,看了暮青许久,问道:“他是我的旧部,在你心里,我会因为他跟随了你,而苛待他的家眷?”

“你如果真念旧部之情,就该让他和族亲团聚。这些年,他虽然不说,但不可能不挂念妻儿老娘?你带出来的兵有多重情义,你知道,我怕他久念成疾。”

“……好!”元修答应了,又问,“要把老卢的家眷也一并送过江吗?”

“不用。你应该知道他的事,他一直觉得愧对你,渡江之后便闭门不出,拒不受封。我离京前,托他去古水县帮我照看宅院,他答应了,我想他不会希望家眷过江,他会希望他们生在西北,死在西北。”暮青回到窗边,江风却捎不走心头的愁绪。

元修知道暮青的愁,唯有此事,他与她的心是连着的。戍边十年,老卢跟随他的时日最长,他的性子他了解,莫说下旨准他回西北,就是他亲自来请,老卢都不会回去的。他羞于过江,过不了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

人人心里都横着一道坎儿,他自己也一样。

元修默不作声地出了屋,吩咐侍卫传信回盛京和西北,立刻护送姚惠青和老熊的族亲家眷过江,不得迁延。

回来后,见暮青仍然立在窗边,元修不由走到窗边与她并肩望着江景,说道:“阿青,这世间有些事是难求圆满的,如同我求不得忠孝两全一样。”

暮青默不作声,裙袖一舒,便拢住了一江的月色秋波。

元修望着暮青道:“密道一事,是我负了你,我无话可说。但若叫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他杀了我姑母。”

时隔六年,杀字从元修喉头逼出,仍然带着血腥气。

“不,你姑母是自绝而亡的。”暮青望着江上,觉出元修投在她身上的目光有一刹那的寒厉,但她还是说了出来,“当时在密室之门已落,你姑母本想困住阿欢,不料机关被阿欢所破。就在密室之门升起时,你恰巧赶到,你姑母便持匕首自绝而亡。”

元敏为何挑那时机自绝,这不需要说,元修该比任何人都清楚。

屋里一片死寂,画舫上的笙箫声忽然变得有些凄厉,元修扶住窗台,那曾在边关张弓扬枪磨得满是厚茧的手指霎时苍白,如同落了层霜。

江月之辉如梦如幻,刹那间将他送回当年永寿宫外大雪纷飞的那一夜。

“你可记得当初走时,姑母说的话?”

“姑母说,朝局诡秘,容不下坦荡男儿。此去戍边,望归来时,心如战刀!”

“心如战刀,如今你的心可磨成了刀?姑母瞧着你心里的刀还未沾过血,刀锋不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