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142)

作者:闫桔 阅读记录

经她一番劝说,崔大娘道:“那我等会儿就去。”

钱秋娘:“别去买米了,我去买。”

崔大娘匆匆出了门。

另一边的秦宛如和段珍娘暗搓搓地躲在某个巷子里观望,见到崔大娘空着手出门,段珍娘小声道:“是去办事了。”

秦宛如笑道:“真有你的。”顿了顿,“两百贯的便宜真能捡下来吗?”

段珍娘:“我心里头也没谱儿,就试一试。”

没过多时钱秋娘拿着米袋出了门,待她去了隔壁街后,两人才走出来回去了。

路上段珍娘叮嘱仆人先别提这茬,怕方氏他们阻拦。她是铁了心想把那凶宅拿下来的,等生米做成熟饭再打主意。

与此同时,前往诚意伯府碰运气的范谨捡了个大便宜。

他有举人身份,肚里有真才实学,府里的管事让他当场写飞花令,他一口气写了近二十个诗词,皆是能对得上的,且字迹工整漂亮,很得管事赞扬。

管事问过姓名和住址后,便给了他一块进府的牌子,说道:“十月十八日那天一早就过来,府里要给你一身体面的衣裳,到时候随迎亲队伍一同去宝华坊。”

范谨应声好,他就居住在宝华坊,遂问道:“是去哪家迎亲能否说吗?”

管事:“百家巷秦家。”

范谨轻轻的“哦”了一声,百家巷他知道,秦家他不知道。

管事再三询问他到时候能不能来,他做了保证,管事很看得起他,先命仆人付了三百文到他手上,又签字画押立了字据才作罢。

范谨揣着那三百文铜板,心里头别提有多高兴。

这些钱足够他娘绣好多匹手帕了。

回到宝华坊后,他顺便去菜场买了一斤多猪肉,还买了几块饴糖。

路过书肆时,店主见他拎着肉,探头问道:“成了?”

范谨高兴道:“成了!”

店主指了指他,“下次把欠的笔墨钱还上。”

范谨应声好。

店主似乎也替他高兴,嘀咕道:“这小子,倒是有几分能耐。”

回到自家屋里,孔氏见他拎着一块肉,问道:“少仪你哪来钱买的肉?”

范谨把肉放好,又摸出纸包着的饴糖,洗干净手取出一块喂进她嘴里,说道:“诚意伯府那事成了,管事提前给了我三百文喜钱,让我在十月十八日那天去一趟。”

孔氏笑道:“真的?”

范谨点头,“你儿好歹是个举人,若连飞花令都拿不下,还考什么功名。”

孔氏打了他一板,笑得合不拢嘴。

范谨从袖袋里掏出剩余的铜板,全交给她,“阿娘,饴糖甜吗?”

孔氏笑眯眯道:“甜,你也吃一颗。”

范谨:“明儿阿娘先把书肆的五十文还了,这份差事还是店主老贾提醒我的。”

孔氏:“好好好。”

隔壁的蔡六郎先前见到范谨拎着一块肉回来,厚着脸皮跑过来蹭饭。

范谨拿了一块饴糖给他,说道:“这顿饭可不易蹭,我得先考考你,你若答错了,就乖乖回去。”

蔡六郎含着饴糖,连声说好。

孔氏在厨房里做饭,从门口往外看去,一大一小正在对《论语》。

她对自家儿子是非常满意的,孝顺又懂事,还有学问,背地里不知有多少商贾上门,想与他们家结亲,无非就是看中范谨是举人身份,往后考中进士就是当官儿的了,更重要的是人也长得顺眼,还年轻。

有好多回孔氏都觉得那些商贾人家的姑娘挺不错,但他家儿子就是没兴致,直言什么时候考取功名了什么时候才谈婚论嫁。

说到底骨子里清高,嫌那些商贾铜臭味重,拿自家闺女做交易。

娘俩虽艰难一些,那小子好歹什么活儿都干,又疼人,家务事样样精通,里里外外都操持,倒也能勉强支撑。

似想起什么,孔氏忽然道:“今儿上午有两个女郎来唠了一阵儿,问的是丘家凶宅。”

外头的范谨愣了愣,“是来看宅子的吗?”

孔氏:“说打算租住,私底下打听了一下。”又道,“看衣着,家里头应是殷实的。”

范谨进屋道:“多半是上回由牙人带去看的女郎,当时也有好几个,衣着光鲜,应是外地人。”

孔氏:“今日来的也是外地人,说是魏州的。”

范谨:“阿娘如实说就是,咱们不做亏心事。”

孔氏点头,“看那两个女郎挺面善的,年纪小,说话也客气,很有教养。”顿了顿,忽地问道,“你讨的那差事,可清楚女方家在哪个坊?”

范谨笑道:“说来也巧,诚意伯府迎亲的女方就在咱们坊里,百家巷的秦家。”

孔氏:“你一说秦家我倒有点印象,前阵子传的,两家媒人给同一个闺女说亲,在女方家院子里打了起来,应该就是那个秦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