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531)

作者:闫桔 阅读记录

刚开始上手他们使用得不太顺,彩英一个个教,慢慢的娴熟了动作便快了不少。

去籽的棉花一点点积少成多,窦氏过来看着那些洁白松软的东西,抓一把进手里揉了揉,喜笑颜开道:“这东西真好,看着就暖暖的。”

第155章 好多钱 感谢支持晋江正版的小可爱!!……

段珍娘道:“今年不知有多少户人家能轻松过冬御寒了。”

人们边说边聊, 五台轧棉机一起操作,待几个箩筐装满,便拿到弹制房那边弹制蓬松。

先前从村子里请来的两个村民教新手们勾纱线铺底, 去籽棉花到了后将其铺到纱网上, 第一声牛筋弦的震颤从弹制房里传来, 外头的人们都好奇探头张望。

只消片刻, 震颤声就此起彼伏, 棉花被牛筋弦震颤得到处飞。

新手们觉得有趣, 都来实操。

随着弹制房的震颤声声不绝, 运送进作坊的籽棉也越来越多。

最近天气干燥, 棉花没有水分,可直接利用,无需晾晒,委实省事不少。

窦氏命人把称重过的籽棉堆积到一起, 段珍娘则和众人操作轧棉机去籽,有时候摇累了曲柄, 又换人来摇, 轮流操作。

一番折腾下来, 待第一批可以用来纺纱线的皮棉送出来后, 先前自主过来纺线的妇人们开始动工,按段珍娘的要求纺染色用的纱线。

这种纱线要粗些, 用于布“棉匠”标识或做喜被,且要均匀,对妇人们的技巧有要求。

纺车是妇人们自带的, 有几人技术老道,纺出来的纱线非常漂亮,连窦氏都说好。

来的总共有九人, 最后只有六人留了下来,其他三人做出来的东西达不到要求,只能遗憾退场。

现在初期有了材料,前来纺线和学弹制的人们都是周边街坊邻里,渐渐的纺车越来越多,已经有二十几台,弹制房也陆续开了好几张弓。

之前纺线达不到要求的则退而求次做轧棉机去籽。

这个不论男女都行,一人一天十文工钱,每组轧棉机是定了去籽重量的,防止慢吞吞偷懒钻空子。

这差事多数人都能应付下来,不需要什么技术性,三人轮换着操作,总比风吹日晒好。

地里头有秦宛如看着,制作有段珍娘安排,窦氏取了需要染色的第一批线团送进京里的染坊染色。

去年她们还剩下一些红线,秦宛如让作坊做喜被,三床八斤重的,六床五斤重的,还有三床三斤重的,共计十二床。

喜被是两个师傅亲自弹制的,学徒在一旁学习,做出来的喜被纱网细密工整,被褥平实,特别是被褥中间那个大红色的“囍”字,叫人看着欢喜。

有妇人看过那喜被后,心痒不已,说以后怎么都要给自家闺女备两床。

十二床喜被弹制好后,他们用大红的绸缎包裹,柳婆子差人送回宅子,以便带回京去。

秦宛如抽空回来看作坊里的情形,鉴于请来的都是当地人,又离家近,中午是没有餐饮提供的。

人们早上来,中午回家吃饭,傍晚归,所有人都是如此。

作坊里男性短工多数都是学弹制,妇人们则是纺线和轧棉居多,都是重复性动作,技术性不高,再加上不需要承受风吹日晒,工钱虽然算不上极好,但离家近,两头都能照顾,活计很是抢手。

由于作坊里男女混杂,之前窦氏离去前曾跟这群人打过招呼,勿要在作坊里乱搞关系,一旦发现则以通奸之名扭送官府。

通奸罪的处罚是非常严酷的,丢了活计丢了颜面不说,还会挨板子,重则判流徒,唬住了不少人。

又因听过伯爵府处理偷盗白叠子贼人的手段,一众人不敢造次。

现在作坊手里还有去年剩下来的红线,能应付一阵子,布纱网的线团也陆续绞制了一批出来。

秦宛如从学徒中挑了七位手法熟练些的尝试制作被褥,另外几张则弹制皮棉绞纱线,开始陆续走制作正轨。

弹制皮棉倒是容易,只需要把棉花弹制蓬松就行,制作被褥就要繁复些,需要布纱网,弹制,做标识,盖纱网,压平等好几道工序。

除了两个师傅手把手指导外,秦宛如也会教。

人们见她生得稚嫩,却干练麻利,又是东家,且还未出阁,不由得心生佩服,都觉得八面玲珑,是个会来事儿的。

有时候空闲时她也会跟纺线的妇人们唠家常,作坊里看似宽松,实则管束得严格,仓储那边是禁止外人出入的,都是自己人看守。

因东西金贵,所有来这里干活的人进出都会检查,防止夹带,一旦逮着便以偷盗的名义直接送官。

窦氏把管理贺府家奴的那套规矩搬到了作坊来,让段珍娘严格执行,勿要有丝毫松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