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544)

作者:闫桔 阅读记录

秦宛如:“那也多靠外祖扶持,等以后我跟珍娘表姐买了大宅子大庄园,接外祖和舅舅们过来玩,什么山珍海味都要试一试。”

方老夫人笑道:“我就等着呢。”

人们七嘴八舌唠了起来,都觉得她小小年纪,却有一番远见。

既然走了这趟京,自然不能让他们白跑,秦宛如提前给每家各备了几床被褥发货到老家长州那边,哄得几个舅母们高兴。

闵县这边委实太忙,一行人回京后由贺亦岚夫妇做东带着到京城周边游玩了数日才返回归家。

方氏夫妻把娘家人送走后,又投入到平康坊那边。

目前主要是西市商铺售卖,平康坊也跟制作差不多了,之所以这般紧赶急赶,主要是趁着入冬把东西做出来供人们御寒。

这段时间的白叠子是最走俏的。

八月底时地里的又一批白叠子采收完成,龙门村这边已经全部秋收完毕。

干枯的棉株被□□堆在一起焚烧,化为灰烬,佃农们开始重复去年的操作陆续翻地,下牲畜粪便,下草木灰蓖麻粉等物,以备来年的播种。

龙门村这边的租地有三百多亩,现在全部秋收完籽棉,秦宛如查了一下账目,不论好坏,采摘了五万四百多斤。

平均下来一亩一百六十斤的产量。

这个数据跟现代的棉花亩产是没法比的,没有农药没有化肥,再加上种子的品种差异和人工经验等等诸多因素。

并且今年算得上风调雨顺了,如果遇到旱灾或水涝,产量要直接砍半的。

对于这个产量数据,秦宛如觉得未来还有继续摸索的空间,但不管怎么说,大体上是满意的。

在段珍娘打理作坊运作时,秦宛如同龙门村的村民们接触,问他们明年是否有意愿加入白叠子种植。

有几家看着眼热,他们有自耕地,想尝试却又怕搞砸,毕竟是接受新东西,都比较小心谨慎。

秦宛如给他们提建议,“若你们实在不放心,我比较偏向这样的法子,假如家里头有十亩地,可用三五亩地种白叠子,其他的种庄稼,两不误。”

一老汉问:“今年地里一亩收了多少斤?”

秦宛如回道:“今年风调雨顺,各方面都好,庄稼的长势也不错,龙门村这边的白叠子一亩收了一百六十斤左右。”

老汉细细琢磨。

秦宛如又问:“你们种的稷米,一亩收了多少?”

婆子答道:“今年收成好,也有一石多。”

秦宛如笑道:“那跟白叠子的收成差不多了,一年估计平均下来也就一石到两石之间。”顿了顿,“现在京城里的精稻米一斗十五文,稷米的价得砍,好像才六文的样子,综合下来你们一亩能得……”

老汉答道:“若按一石能得六百文。”

秦宛如:“这还是市价,有时候还有浮动,若商户来收,还会再压一些,我说得对吗?”

第160章 四千多亩地 感谢支持晋江正版的小可爱……

老汉没有吭声。

秦宛如循循善诱道:“如果老爷子你们明年种白叠子, 一石一百斤,一斤白叠子若是按正常收购价三十文收购,一亩地就是三贯钱, 除了一半种子钱, 你们一亩能得一千五百文, 跟庄稼同等条件下, 翻了一翻。”

这话把婆子的心思说得活络了, 几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一人调侃道:“老甄家的, 你们可有十三亩地, 若一亩能得一千五百文, 十三亩得有十九多贯钱呐!”

那家人不信,“我听你吹牛,当天上掉馅饼不成!”

秦宛如摆手,“若是佃农也比种庄稼好, 一石稷米得交一半的租子,改成种白叠子, 一年下来也能多得一半钱糊口。”

婆子的心思到底通透了, 试探问:“秦小娘子, 这事当真能成?”

秦宛如笑道:“自然能成, 我们会双方签订合伙契约,咱们提供种子给农户, 还会派人下来教你们怎么种。

“待到秋收的时候只要质地跟我们这回种的差不多,就按三十文一斤的价收购籽棉。那时候再抵扣种子钱都无妨,但你们种出来的白叠子不能卖给他人, 除非自用,若私贩就是违约。

“丑话说在前头,伯爵府的背景你们都清楚, 闹成什么样我就不好说了。”

众人议论纷纷,也有人提出疑问:“我看有些差的又是怎么收的?”

秦宛如:“次品自然得减半。”又道,“我们会提供样品给你们瞧,就按样品来收。”

一妇人道:“你们现在散装的白叠子都能卖二百二十文一斤呢,收购才三十文一斤,也委实太低了。”

听到这话,秦宛如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以后白叠子的价格还会越来越低廉,现在贵是因为稀少,种子钱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