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攻他是山大王(6)

作者:一只山鱼 阅读记录

燕书承哑然失笑,觉得和他讨论典故的自己有点傻,继续埋头喝自己的粥了。

这粥的分量是照着张大彪的饭量来的,燕书承又还在病中,实在没有胃口,喝了不到一半就喝不下去了,端着碗左右为难。

张大彪见他停下,了然,伸手接过来,也不用勺子,抬起头一口解决了。

喝完还不忘看他一眼:“喝不完直说就行,犹犹豫豫娘们兮兮的。”

第四章

李郎中医术很好,几贴药下来,燕书承精神好转,渐渐开始下床走动了。

张大彪这山洞构造很不错,整个像个葫芦肚,里面大,通往外面的洞口却窄窄的,用稻草编成铺盖挡住了,冷风吹不进来,即使不烧火也不算太冷。

石床很大,两个成年男子睡也绰绰有余,张大彪仗着自己身强体壮,也不怕燕书承传染他,两人共睡一榻。

几乎掏空了柜子里的被褥存货,幸好张大彪睡惯了稻草,芦花褥子都垫在了燕书承身下,唯一的棉花被子也让了出去。

燕书承自能起身那日,就借了纸墨,写好了一封信,却苦于无人去送。

张大彪倒是愿意借他几个弟兄,可是这寨子里的人都是肃州本地百姓,这辈子都没出过这片土地,更不知道京都在哪。

燕书承身体没好,没马车自己也走不到京都,事情一时间胶住了。

想到深宫之中,圣上收不到他的消息不知会如何担忧,燕书承长长叹了口气。

没想到旁边张大彪也是愁眉苦脸,燕书承自从来到寨子,张大彪就是一副没心没肺的大老粗做派,从没见他这般沮丧,不禁有些好奇,轻轻拍了他:“你愁什么呢?”

“这马上就入冬了,今年江阿婆他们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

寨子里老人不少,很多是跟着儿子甚至孙子上的山,年纪大了有常年劳作,身体状况很差,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收割好几位老人的性命。

燕书承沉默了。

很多老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寒冷和营养不足。

寨子里虽每年都注意在冬天来临前收敛物资,但条件太差,吃的很难保存下来。

入了冬吃食倒是不易腐坏了,但冬天动物休眠万物寂寥,也找不到什么吃的。

山上别的不多,木头真的不少,但真到冷的时候,烤火效果不大,只有凑近火堆的那块身体是暖的,而且明火还有烟,不安全。

燕书承摸了摸身上的青布褥子,这是江阿婆新送来的,说棉花虽然比芦花保暖,却不比芦花柔软,让他两个都盖着。

“......宫内有取暖之物,名为地龙。”

张大彪生于市井,最富裕的时候也不过是八九岁,家里冬天能跟卖炭翁买些炭火。

听到达官贵人的取暖方式,好奇地凑过来,燕书承挪挪身子给他腾个地方坐。

“在宫殿下留有火道,外面烧火,热气通过火道进入室内,室内虽无火烤,却温暖如春。”

“嗬,这宫里的贵人们倒是会享受。”张大彪琢磨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燕书承说的简单,但就是他这种人都知道,这地龙定是要大兴土木,价格高昂。

“地龙虽好,成本却高,但我们不妨从中借鉴......”

“你愿意帮我们?”张大彪有些诧异,燕书承有这个功夫?

据他所知,燕书承的随从们可是一个都没剩下,这人就不着急?

他们那晚见情况不对,绑了人就走了,不知道后续如何,只是第二天他派兄弟去打探时,道上全是血。

燕书承一笑,冲他拱了拱手:“多亏登革山兄弟相救,我才能保下这条命来,愿意尽力而为。”

“好好好!”张大彪喜不自胜,猛地从床上跳下来。

姓燕的读的书多,脑子好使,有他帮忙寨子今年说不定真能好过些。

索性消息传不出去,但圣上收不到他的家书,定会派人来打探,不如等等。

燕书承就专心为帮寨子过冬。

普通百姓烧不起碳,但枯木这种东西烧不久不说,还不怎么暖和,最重要的是,天冷干燥,容易失火。

燕书承就琢磨这教寨子烧炭。

他身体没好全,但这事本就不难,只是上面对木炭买卖有所管控,很多人不会也不敢罢了。

先吩咐了王大壮带着几个兄弟去砍一些木头,把要烧制的木材竖立,从中心一层层的竖立向外堆积,再在外面铺上枯叶稻草,最后用泥土混水后,在上面厚厚铺一层封牢,在在土堆底部对角挖八个洞,顶上留个手掌大小的能看见木头的洞,用来点火,等下面的洞看见火了,就全部封上,这么一个简易的土窑就弄好了。

木炭烧起来没有明火,也没有烟,比起柴火来好了不知多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