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婿(1175)

作者:丛林狼 阅读记录

又是一件棘手之事。

若按照秦怀道的铁血手段,这些奸商该抓的抓,该打的打,没有丝毫顾忌,可如今出了粮商一案,朝廷自证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再出手?

越是关键时刻,民心不可失。

他立刻下旨,让王玄策调动部分白银,总之粗麻先征集过来再说,否则黄河水患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囤货之人,等到秋后算账也无不可。

另一边,张道子已然拿定了,主意,到处联络粮商,事重急而不重缓,既然粮商灭门案发生在昨晚,今天他必须把事给办了,否则今夜又有粮商被灭口怎么办?

身为长安第一粮商,他的号召力足以影响长安的大部分粮商,再加上有灭口之危,所以当他提出于皇宫前申冤一事后,众多粮商一呼百应,带上家儿老小向着皇宫前去。

至于江胜为那一万张报纸,因为他没有掌握印刷术,因此需要众多人员手抄,为此他洒下大量银钱,终于将此报纸备好。

后他又花些银子雇了不少孩童效仿长安日报在整个长安免费发放。

长安城内,东市。

“长安最新消息,粮商被杀一案疑似大理寺动的手,朝廷欲与粮商抢粮,其中内幕都在报纸上,诸君且看!”

“谁能想到粮商被杀一案,竟有众多离奇内情,大家快来看!”

多名孩童同时涌向东市西市,街头小巷,在长安大量传播着粮商一案的事迹,使得整座长安一时间陷入讨论粮商一案的氛围中。

“莫非真的是朝廷动的手,不太可能吧,陛下圣明,不仅取消三年赋税徭役,还免除跪礼,意图将大汉建立成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度,怎么可能干这种事?”有百姓疑道。

另一名百姓立刻反驳:“不见得吧,我听说确实有大理寺官员去过被杀的粮商家中,若不是他们杀的,还会是谁?”

“可不敢乱说,大理寺正当日皆在办公,根本没有迈出过大理寺一步,所有大理寺官吏皆可为证。”

“官官相护,他们的证言,可信吗?”

一时间流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

再加上江胜为那些报纸上给出的说法朦胧的消息,更将事态推向高潮。

第1116章 :灭门苦主

张道子带着诸多粮商苦主,早早来到皇宫门口盘坐于此,手上举着用木板书写的“冤枉”二字,将大街堵住。

恰逢今日大朝会,百官从此地经过,粮商们都会大声诉说着自己的冤屈。

“大理寺官员为恶,粮商何错之有?还请陛下还我等清白,将恶人绳之以法!”

“我王家一门五十一口惨死家中,陛下曾言普天下之下人人平等,我等小老百姓无处申屈,还请陛下为我等做主!”

百官都已经听说粮商灭门之事,无一不摇头惋惜,只是此事长安府没有定案,陛下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锦衣卫也没有动手驱赶,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

大朝会上,众官肃穆。

各部纷纷奏报相关事宜。

房玄龄:“禀陛下,经过扩大征集之后,民部的粮食衣物若干,大部分已经分发至黄河沿岸一百里至三百里地势较高的州县,若水患发生,恐还需同等物资三倍数量,户部的银钱不够,还需另筹钱款。”

“让货币司给你调拨一些银证。”秦怀道提出解决方案。

使用银证的话,很多事情会方便许多,也可以让朝廷灵活调用。

房玄龄却说道:“目前银证流通较多在黄河沿岸一带,再往周边的话还需使用现银采购,时间上会来不及。”

秦怀道微微思考之后,发现也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之前他已经从王玄策的货币司调了一批与银证绑定的白银出来,若是用得多了,对整个大汉商贸市场会有冲击。

“此事各位爱卿怎么看?”

既然自己暂时没主意的话,或许大臣们会有好的想法。

众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脑中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想法。

倒是新入官场的工部侍郎韩岐,在犹豫一番后走出行列,向秦怀道行礼之后,朗声说道:“禀陛下,臣有一计,不知是否可行。”

秦怀道惊奇不已,这位韩岐原本就是墨门的天下行走,多年来走过诸多地方,也见识过许多不一样的风景与民俗,说不定还真能提出有用的计策。

他面带喜意将目光投向韩岐:“但说无妨。”

“是。”

韩岐再行一礼之后,将自己的曾经的见闻说出:“臣于五年前有幸去过南疆十万大山,鲁莽之下,臣误入十万大山而不得出,几番婉转之下,没想到在这老树林立的深山之中,偶入一未出世的部族,此族不用银钱,也无流通之币,采用的是以物换物的古老方式。”

“臣以为,朝廷可生产一些民众必备之物,运至征粮之地,一可通过此物用于换粮,二则是卖粮之后的百姓手中有了更多银钱,可以将此物卖出回收白银。”

他的方法说出之后,秦怀道恍然大悟。

这些方法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朝廷需要处理的事务众多,让他一时没有想起。

“好,不愧是墨门子弟,该赏,朕赐你黄金百两,夜明珠两颗,朝廷目前正是用人之际,韩爱卿可多提想法,若是对百姓有用,朕必支持。”

“多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工部段纶又将之前奏折上提过的事情再说一遍,关于粗麻一事,秦怀道已有定策,所以没有再多讨论,至于其他大臣,也多是些琐碎之事,林林总总的,事也不少。

很多事情放在国事部都能解决,因此秦怀道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一律交由国事部处理,国事部无法处理之事,才在大朝会上讨论。

眼见诸位大臣的事都谈得差不多了,秦怀道才提及粮商一案。

“想来诸位爱卿入朝之时,已然见过粮商众人了,朕之所以没有让锦衣卫驱赶,就是想让大家见一见,看一看,大汉的百姓们受了多大的冤屈。”

此事一提,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人敢在事情没有定性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秦怀道扫过众人,哪里不知道这些大臣的想法?除了国事部五位重臣外,大部分官员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万一卷入其中,说不定自己也会遭殃。

连大理寺都不主动出来解释一下?

秦怀道有些不悦,他扭头看向大理寺官员处,直接点名:“大理寺掌全国典狱,司刑罚,大理寺卿高季辅,你身为正三品官员,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不应该说点什么吗?”

大理寺卿高季辅,出身渤海高氏。勤学好武,事母至孝,隋末跟随李密起义。武德元年,归顺唐朝,授陟州户曹参军,李二时期由监察御史步步为营,官至吏部侍郎,大汉立国后调至大理寺。

见陛下钦点,高季辅连忙出列拜向秦怀道:“禀陛下,此事并非大理寺所为,大理寺正已递交证词给长安府,我等大理寺同僚皆可作证,若有虚言,陛下大可治罪。”

秦怀道连连摆手:“爱卿误会了,朕当然知道此事与大理寺无关,不过此时苦主于皇宫前申冤,爱卿觉得当如何是好?”

大理寺卿听到这个问题为之一愣。

如何是好?

按照旧朝逻辑,当然是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再适当赔些银子,凶手如果在三天之内查不出线索,大概率只能不了了之,他一个大理寺卿,能提什么建议?

只是陛下相问,他定然不能如此回答。

思来想去,高季辅硬着头皮答道:“禀陛下,依臣来看,粮商一案过于凄惨,他们聚众申冤亦合情合理,不如督促长安府尽快查办此案,早日找到凶手才是。”

秦怀道又扫过众臣:“大家的意思呢?”

“理当如此。”众大臣纷纷附议。

“好,既然如此,”秦怀道将目光移向房玄龄:“房老,粮商聚集乃是民事,朕就交由你来处理,务必要给粮商一个满意的答复,当然,也不能姑息。”

上一篇:公子凶猛 下一篇:大明皇长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