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18)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朕和老农说话,听他们讲耕种诀窍,请他们传授经验。】

【将来,朕也可以和你们说话,听你们的愿望,听你们的难处。】

【新法之下,朕能给天下臣民的,是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诸多机遇。】

【朕年方二十,朕再造大明之志坚定不移。逆流还是顺势,天下臣民皆可慎思。】

【大明上下,俱为一体,此体成国。】

【国富国强,是为民富民安。】

【愿大明江海华夏山河间,人人能吃饱饭,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件事,朕会用一生去做。】

没有“钦此”,到了这里,这封信就结束了。

信其实不长,数百字而已。

有的人看完了听完了在思考,有的人又看到了后面的“皇帝陛下答明报总编辑十问”。

如果说感受,那就是确实感觉是在当面听皇帝说点什么,没什么堂而皇之、文绉绉的话。

而其中最大的一点异样,在于皇帝似乎并不打算维持皇帝与天家的神秘。

懂的都懂,神秘感本身是能促进威压的。

皇帝想传递的,似乎是一个很亲和的形象——在去年那么多谋逆大案之后。

但那句逆流还是顺势,也让人确实思考着:唯有推行新法这件事,他是坚决的,不能忤逆之。

读书人从中更是读到了一点。

现在能看这报纸的,自然都是读书人。但皇帝说得更多的,反而是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皇室宗亲、勋戚权贵、官绅之外大明真正的百姓。

百姓又不会看报!

唐顺之再看后面那“答十问”,其中更是与普通百姓如何得授乡贤、医养院和已经存在的惠民药局会怎么做、各地皇明小学院设立目的等等具体问题。

皇帝关心民生,那么看报的读书人、现在和将来的官员们自然也得考虑:顺势而为的话,他们的机遇自然就在于怎么去做好这些事,这样一来那品衔、恩衔、功衔、爵衔才与他们有关。

此刻,已经改名为国议殿里的朝会也刚刚临近结束。

朝参官们是当面听圣旨,知道将设总理国务大臣的。

“往后正旦大朝会,总理国务大臣将以国务殿的名义,告知百官去年施政之成效、诸多要事办理情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来年施政之计划。”

朱厚熜坐在那开口,声音也由人传到殿外去。

“这第一任总理国务大臣及其余新增要员,将在国策会议上由众臣廷推、由朕钦点。待选出后,腊月望日朝会,朕于国议殿设礼拜相!”

费宏忍不住心头跳了跳。

还有仪式吗?

辞表已经被打了下来,朱厚熜昨天召他到养心殿谈了心。

具体的一些“保障”问题,朱厚熜给他交了些底。

其他都是虚的,朱厚熜就一句话:他这一朝的宰相,除非真是脑抽了造反,保底配享太庙。

这个待遇,会正式宣布。

他朱厚熜会先定好了规矩,然后把自己点的宰相先干掉又请到太庙里陪祀一旁,将来在阴间两个人干起来吗?

说来奇怪,现在的人信这个。

而朱厚熜又告诉费宏的还有一点:如果开了坏头,难道设立宰相就是为了让后来人怕这怕那战战兢兢不敢干事的?

这算是一种“潜规则”。

现在,费宏放下了不少心,转而有点期待腊月十五那一天。

皇帝拜相。

费老头子当初编了个剧本,没想到还会有这么一天。

其他的先不讲,重臣里跟着皇帝走的,现在确实是都越来越多以前不敢想的东西了。

“散朝,开始召开国策会议。”

“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283章 大明三辰旗

从正德十六年设立国策会议开始,最开始是十八张交椅。

现在,这国策会议的常设参政,达到了二十四人。

其分布为:国务殿含总理国务大臣之内共七人,九卿、御书房首席、六科总给事、税课总长都算是文臣,共占据了十九席。而都察院协理京营戎政虽是文臣,却与军务会议总参谋、五军都督府都督其一、京营提督、治安总长一起直接代表军方利益。

但这一次的国策会议,是三年一次的“扩大会议”,列席者要多得多。

不管此刻原先的谨身殿大殿之中挤进来了多少人,格局始终不变——重臣拱卫皇帝。

这用谨身殿改的国策大殿很大,里面用柱子支撑的空间算是“框架结构”。

现在,御座居中,面北朝南。而在御座前方,依旧类似原先的国策会议,三面都围了桌椅,但每一面都有数排。

重臣们的注意力偶尔会放到在这里端茶送水做服务的司礼监太监们身上,然后就不免看向皇帝。

五年前的正德十五年年底之时,内臣、幸臣还气焰滔天。

但现在,内臣对国家大事已经全无置喙余地,重心全放在了厂卫和皇帝主导创办的那些企业上。

即便国策殿内现在重臣这么多,即便大明又设了实权宰相,但皇帝仍旧凌驾于一切之上——譬如现在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哪一个不需要皇帝点头任命?

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国策会议的第一个正式议程,竟是定“国旗”样式。

没有谁会觉得这事没啥可议的:如此重要的会议,每一个举动都需要细细推敲。

朱厚熜在这大殿之中朗声道:“正如朕在那信中所言,大明上下俱为一体,此体为国。定下这国旗,将来,此旗既象征我大明,也象征我华夏。朕为天子,也要敬此旗。定下这国旗,卿等今后任事,非只是忠君,也是为国、为我国之民。天下百姓见此旗,更要知道我大明为华夏正统,君臣百姓休戚与共,外敌内忧需分开看待。”

他顿了顿之后,才说道:“叛国,尤甚于谋逆。损国利而谋私,尤甚于盘剥百姓而肥私。大明若为一家,君臣官绅便犹如父母兄长,岂有勾结外敌而害弟妹子女者?”

严嵩等人深深地看着朱厚熜,从三大殿改名开始……不,从当初设立国策会议开始,陛下其实一直在一步步强调国的概念。

担任着浙江总督的他,当然知道皇帝口中的都是哪些事。

这些事,尤其集中于边镇、海疆。在内,则是逃避赋税、贪污国帑。

只是在以前,天下为天子私有,这些事纯看皇帝要不要出于个人统治的利益而去大力整治。现在皇帝却隐隐有国利大家都有份,害国就是害大家的意思。

叛国尤甚于谋逆,这个罪名可真大得没边了。

皇帝这是把国置于天子法统的高度之上……

“此旗乃朕命唐寅所试绘。”朱厚熜让张佐和黄锦拿来了一面四方红绸旗。

红底,黄图案。

“《春秋左传》有言: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乃尧舜以来华夏最尊贵的标志。周礼有云:天子服日月而下。如今,朕以这三辰旗为大明国旗,其日象朕,其月象臣,其星如芒,象大明百姓,卿等以为可否?”

旗上,是一圈黄星环绕的左日、右月。

图案上并无更多细纹,只是都用了天子才能用的明黄色。此刻明黄之月、明黄之星象征臣民,其寓意不仅耐人寻味,这面旗帜就已经颇显尊贵。

自然没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意见说“不可”,皇帝这不是引经据典了吗?

三辰旗是最尊贵的,陛下又说了叛国尤甚谋逆。

如果说有什么旗帜比龙旗更尊贵,那也只能用这本身就象征天的三辰旗了。

决议很快通过,朱厚熜随后便下了旨:“敕命织造局随后织造此旗,我大明诸衙、诸军、诸学、诸府县乡里,均要高悬此旗。将来有大明三辰旗处,人人均需敬服大明天威!”

……

从弘治十二年因为科举案入狱被贬开始,唐寅浪荡江湖二十年,卖文画为生纵情酒色,既郁郁不得志,又坏了身体。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