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22)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品衔、恩衔、功衔、爵衔……与他们最相关的,自然就是这简字、新体例。

就算明年会试不要求用这些来答卷,但公文都定下了规矩,不管中不中进士,这东西是免不了要学的。

更何况,明年会试就算不强求,如果有考生用这简字和新体例来答卷,阅卷官和陛下会不会另眼相看?

前程当前,龚用卿涩声问道:“惟中兄,我看也不必去麻烦左邻右舍了。兄若不弃,今夜不妨围炉夜话如何?”

他妈的,还好今天没找到住处!

唐枢看着他幽幽的眼神,不由得有点头皮发麻:“廷议兄……莫不是打算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我可是累了一天回来的。”

“惟中兄跋山涉水的身子骨!”龚用卿顾不得颜面了。

唐枢扭头一看,只见这几个福建泉州府来的举子个个都露出那种恨不得把他生吞的目光,不由得苦笑一声:“实不至此……”

刚刚才颁布的简字,怎么可能要求明年用这个新规矩答卷?

当然,他也清楚,如果仍旧只看学问水平,但后面排名时把某些有心人排得更高一点,谁又知道朝廷为了推广简字会不会这么做呢?

排名也很重要啊——对许多信息还比较闭塞的人来说。

唐枢只想睡个好觉:“诸位看这后面:吏部尚书王琼谈命官擢升。”

第一期明报并非只有那“四衔”一篇文章和诸多企业的广告,实际上六部都在上面亮了个相。

而王琼谈命官擢升,所传达的一点十分简单:考功法之后,朝廷对于官员擢升会有明确的实务考功。

也就是说,以后清流不会吃香的,假如想升到高品的话。

还有一点,大明现在是官太少了,吏太多了。事情都交给吏去做,官清闲,事也往往办走样。

广东山东多开恩科、年年乡试,这都只为了指向一个方向:以后有品之官会更多,但都会有更多具体实务职责。未入品的吏员自然仍旧会有,但不会是现在的局面了。

既然要更多官,科举自然会取更多士。

“故而,只怕这礼部关于明年会试将作何安排,也会在后面择期刊载于《明报》之上。”唐枢对他们说道,“都说今年赶考举子远多于往年,但仅以局势而论,只怕明年会一改只取贡士三百余之旧制。陛下求贤若渴,廷议兄,你们实不必如此着紧……”

“这是刘总河之论断吗?”

“……我猜的。”

龚用卿他们不信,都心跳加速地看着唐枢。

他敢不温习功课,他肯定知道什么!

唐枢当然不能说真话,哪怕那也只是刘天和猜的。

可去年谋逆大案抓了那么多官绅,新法推行到全国在即,朝廷难道不会大肆收买人心、消解士绅阻力吗?

广东一省,官额就近万啊!

唐枢更不敢告诉他们,刘天和的猜测甚至更为大胆。

往年里大约是举子三四千入京赶考,十中取一。

今年只怕是五六千举子入京,大半将留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只有那些仍旧死脑筋一定要考中进士才肯罢休的人,会错过这一次机会。

唐枢抄录的《明报》上面,信息量太大了。

他真的被龚用卿他们死皮赖脸地缠了一晚。

这些结伴的举子,都是年轻的,最大的就是二十八的唐枢。

年轻人能熬。

而太阳升起之后,进入到后半段的国策会议今天还真讨论到与科举有关的一个议题。

“臣总理国务,今后三年是新法之关键三年,朝廷与地方都需要甚多能用事、肯建功之官。三年内如何使天下读书人研习简字、新学、新文体,是长久之策。当务之急,臣奏请陛下,议一议明年礼部会试是否也如广东、山东乡试一般,设正副榜。副榜亦赐同进士,可任七品,正榜可殿试。殿试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不变,然一甲可否取二十四人,以彰二十四参策之名望、鞭策其锐意进取?”

一甲,向来就是三人:状元、榜眼、探花。

现在费宏经过了数日国策会议上的讨论和表现,也越来越有一抒抱负的意气。

虽然是奏请朱厚熜同意与否,但一甲为什么要定成二十四人?

这是要提高国策会议的威望、提高参策的威望、提高臣子在大明这个国家中的重要性。

其余人不由得屏气凝神看着皇帝。

如果皇帝同意了,将来传出去,还是费宏这个第一任宰相为天下读书人争取到的更大的一个进身之阶。

殿试一甲二十四人,以状元、探花、榜眼为首,人人都可以将来跻身国策会议为目标。

而皇帝会愿意国策会议上臣子的意见越来越重要、宰相和国务殿的影响越来越大吗?

现在大明也确实需要更多官员,需要收拢过去几年里惊惶不定的士绅之心。宰相新设,皇帝会驳他这个提议吗?

这算不算费宏挟势邀望、巩固相权?

朱厚熜很干脆地点了点头:“朕以为可。”

第285章 传到地方的明报

“是懋贞,竟是懋贞!这《明报》,竟出自懋贞手笔!”

淮安城外,王慎中等人现在投宿在一个寺庙里——也就这条件了,这还是因为唐枢的引荐。

为此,大家都挤着大通铺。

现在,是龚用卿大声叫喊着冲进了庙门,手里挥舞着一个小册。

他脸上的表情欣喜若狂:“明报总编辑!这第二期上,刊了一篇《陛下答明报总编辑十问》。这明报总编辑,竟是我们泉州林懋贞!”

十一月二十七日这天,这淮安也终于开始流传起第二期。

“……怎的是繁字,还是行书……这行书已经颇有狂草之意了!”有一人凑过去一看就表示嫌弃。

“花了整整三两银子!”龚用卿很不满,“如今这《明报》,地方上便只有诸衙能得阅。手抄售卖,只怕是通简字之人诵读、另一人便依旧习奋笔疾书罢了,哪还顾得了那么多?骇人听闻!石破天惊!可知这第二期开篇是什么文章?《皇帝陛下告天下臣民的一封信》!”

他想嚷嚷的内容太多了。

这第二期上,竟让他发现明报总编辑就是林希元。

唐枢那第一期的抄本上,哪里会去抄报尾无关的信息?

可那篇“答十问”,林希元的名字可是频频出现在正文里的。

“还有!明报编辑部要征募撰稿人!”龚用卿激动得不得了,“不囿有无官身和进士功名,举人、秀才均可以书信将文稿寄至东华门外明报行!若经采用,既有润笔银子,更可署上名姓、名扬全国。若文章屡受采用,更能成为特约撰稿!”

他恨不得现在就能去信林希元。

都是泉州府士子,林希元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既是他们的同乡又是前辈,哪有不熟的道理?既然熟,岂有不提携一下同乡后进的道理?

想象一下,若是会试之前,哪个应考举子的文章和大名能刊载到这《明报》之上,对会试阅卷将有多大的影响?

皇帝亲自通过《明报》写信给天下人,点一甲的皇帝会不细细看每一期《明报》?

“石破天惊!陛下要设总理国务大臣,大明要有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龚用卿语无伦次,这个时候才说到第二期上这个最重磅的消息。

“报上说,国策会议从冬月十五开始。现在,只怕谁人是这总理国务大臣已经定了。”

龚用卿早在路上就看完了内容,现在看着王慎中他们脑袋凑在一起瞧那手抄报上的内容,眼里是极为羡慕的光,喃喃自语。

“还能是谁?自然是杨阁老。”正在细细阅读的人头也没抬,就这么嘟哝了一句,然后催促道,“你们看完这一页了吗?”

他看得快,此时急也无用,只能在那连连嘀咕:“天下非天子一家独有……这话若不是陛下,谁人敢说?谁人敢说……看完这一页了吗?设总理国务大臣,与天下官绅立什么约,我好急啊!”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