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639)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他凑了过去蛊惑道:“想象一下,整个欧罗巴的各国王室和商人,都将匍匐在你的靴子面前,希望你帮着他们与东方做成一笔又一笔的大买卖。你去了果阿之后,可以告诉我那远房族兄真实的一切。如果有大明海军的帮助,你们何必还受制于王室呢?扼制着通往东方的商路,难道不是一件更有未来的事吗?”

胡安怦然心动。

那战力非凡的大明军队,可以变成他们的筹码吗?

确实,只需要一小半,就足以压下王室的不甘。而在这里,千百年来都流传着那个庞大宗主国的传说。以他们在这里的威望,还能组织起规模庞大的仆从军。

“听着,可以一步一步来。”阿方索不仅仅是要说服他,也是为了自己将来那个可能变成现实的饼,“我会把大明的正式外交国书交给你带回去,你作为俘虏,虽然带回去了战败的消息,却也带回去了大明可以拿出来交易的庞大的货物数量和价格名录。若昂如果不傻,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老伙计,我们可以互相配合。”

“……怎么配合?”

“对于侵犯大明附属国和本土以及占据马六甲这么多年,葡萄牙将以多少黄金、白银的赔偿来获得重新与东方开展贸易、而且是规模空前的贸易,我这里有大明皇帝陛下要求的真实底线。而如果能有多出来的部分,老伙计,你明白的,你和我那远房族兄可以分得一部分。”

胡安呆呆地看着他。

阿方索笑眯眯地说道:“印度总督和马六甲总督对于东方大国的实力评估,是应当得到重视的。作为证据,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什么?”

阿方索拿出了两份《明报》:“一份是原版,一份是我在路途中翻译的。”

胡安不明所以。

阿方索眯了眯眼睛,平静地说道:“疆域比整个欧罗巴还大的大明,每十五天都会印刷出这样一份报纸,每一期报纸的印刷数量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份,能在七天内运送到大明大部分的省份,最晚二十多天就能送达最偏远的地方。上面的内容,每一期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非常丰富,售价却很便宜。”

他指了指自己翻译的那份:“如果若昂是聪明的国王,他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大明皇帝统御着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帝国,而且十分高效。他的权威,不需要依靠血统,虽然他也有着最尊贵的血统;不需要所谓教皇的加冕,皇帝陛下的威望来源于他的才干、胸怀、品德。”

“胡安,如果你能成为葡萄牙指派的外交官,你将有机会到大明去看一看。到时候,你会明白,我所说的全部是事实,而且不足以表达大明强大的万分之一。”

胡安就这么被他蛊惑着,懵懵地思考着这份报纸的深意。

从看得懂的那一份报纸上,他确实看到了很丰富的内容。有政令,有地方发生的大事,有教授人们怎么种植庄稼的方法,有文学作品,还有……商业广告和招聘信息……

首先,这东西如果真的每十五天就能印刷一期,那意味着大明有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信息传递体系,足以收集起大量的内容,然后编辑出来。

其次,如果它每次都要印刷那么多份,而且是每十五天那么多份……大明究竟已经掌握了多么强的印刷技术、纸张制造技术,以至于它能有那么低的售价?

最后,如果它还能那么快地传递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意味着大明接受了教育的精英人数多得可怕,大明的交通系统也强得可怕。

胡安最后怔怔地抬头看着阿方索,眼神里有清澈的疑惑:东方帝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

遥远的欧洲对于如今的大明是不了解的。

胡安即将带回去最新的消息。

而当年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传说,好像与现在的已经很不一样了。

事实上,哪怕十年前的大明,和现在也很不一样。

这一点,衮必里克、俺答与永谢布的蒙古人、朵颜三部感受最为深刻。

衮必里克进退两难,本就已经快被美色掏空的身体,近来越来越感到疲惫,意志上所承担的压力尤其大。

“那个汉人的总督唐顺之的将旗,出现在了镇远关!”鄂尔多斯部的长者快扛不住了,“济农!南面的明军,就一直这么戏耍我们。除非在他们防备很森严的情况下去进攻他们的长城堡垒,要不然就打不起来。可是,现在他们明显就是希望把我们拖在这里啊!而偏头关那边,太原的明军也正在聚集!”

衮必里克再次暴喝:“我再说一遍,八白室在这里!”

“可是难道就这样干等着,等他们从西面和东面同时对黄河北面的草原发起攻击吗?要是再不做出决定,我们连阴山的后路都要被截断,后面还要渡过黄河才能离开包围圈。”

“那就打去太原!汉人的皇帝就在那里,我不相信他们抽调大军就为了包围我们,而不管他们的皇帝!”

“难道济农忘记了,汉人皇帝上一回离开都城,就是为了引诱博迪吗?”有人苦口婆心,“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进攻延绥、打向太原,一开始的话,我们肯定会顺利的,就像俺答当初顺利攻破了宣府一样。然后呢?他们就是要用尽手段把我们留在黄河南面啊!”

更是有人揭开了伤疤:“济农,难道忘了上一回攻入大同,差点被留在了那里吗?”

衮必里克暴跳如雷:“你们就都想着先退到黄河北面吗?退走了,就回不来了!北面传来消息,俺答已经击败、收服了察哈尔一共四个鄂托克。我如果这样就被吓走了,还怎么呵斥俺答这个叛贼,让其他部愿意归顺我?”

“就是俺答带着整个部族走了,才让我们鄂尔多斯只能独自面对明军,而太原、大同那边的明军,更是一点都不用担心安全,可以毫无忌惮地从丰州滩往西打!”

“都别说了!让我再想想!再想想!”

西三边这里,唐顺之的棋局是一个阳谋。

大明摆明了态度,挑衅却先不打,但目的已经是很明确了要打。

可俺答离去之后带来的丰州滩真空,让大明从东打穿前套、后套成为可能。而黄河天险的存在,八白室的包袱,衮必里克希望稳住自己掌控的土地带来声望好迎接俺答反叛汗庭之后的草原新形势。

种种条件之下,衮必里克不撤到黄河北面,就有被包围的战略威胁;他撤到黄河北面,鄂尔多斯高原必定尽失,威望大损。大明依靠黄河天险,可以分出更多兵去东西两翼,前套、后套的压力一样很大,无非就是阴山还有数个隘口是方便撤离的。

“进退两难了。”太原的晋王府内,朱厚熜很满意,“应德此计,大战未起,衮必里克军心已乱。”

“此诚陛下识人之明,也是陛下数战成功、重视边饷和军械,大明将卒士气今非昔比之功。”高拱虽然说得诚恳,但仍旧属于拍龙屁。

“先是套路进窥边墙,诸边人心慌乱。如今见套虏犹豫不决,那复套国债发卖得也容易多了吧?”

朱厚熜的心情好得很。

唐顺之在韬略上轻松营造了衮必里克进退两难的局势,这确实是背靠着大明对北虏数战建立起的威望和边军今非昔比的实力。若不是皇帝对边饷的优先,有功不吝封赏建立的公信,边将不可能如现在这样都渴战立功。

没有这一切基础,唐顺之再有想法也实现不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厚熜对唐顺之无比有信心,支持他这么干。

现在,唐顺之站在贺兰山畔的镇远关边墙上,左边的远处是贺兰山,右边的远处是黄河。

远眺了一下北面之后,他转身面对着镇远关内已经集结好的三千将卒。

“此去极险!”唐顺之端起了旁边已经斟好的酒,“本督身负三边重任,不然,本督定与你们同去!”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