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49)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但这还不够丰富,还缺乏顶级待遇的号召效应。

朱厚熜正式提出了那个概念:“说什么实践学、新学,莫不如称科学!读先贤典籍,求天理大道,为的都是明理报国。条条道路通天理,殊途同归。以科学之名,改科举之制,脱颖而出之人皆是朕所需国士。历朝都是储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臣领旨!”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而新的领文教部事国务大臣,大家都已经知道会是谁了。

三十四的靖边侯唐顺之。

他要回来了,提前回来。

不等着去接五十九的夏言的班,而是入国务殿领文教部事。

能文能武的唐顺之,显然最终仍旧是要接夏言的班。这意味着,他即将占据一个国务大臣的位置数年,只专心做一个领域的事。

朱厚熜又看着刘天和:“养和年纪也大了,这回就只领工业部事了。单设出来的商业部,让才伯兼领着。农业部,让惟中兼领。”

配套皇帝要重视科技和蒸汽机应用的需求,加上如今海贸和陆上边市、内部商业及未来更加重视商业的需求,大明再添一个商业部。而在天下大同这个理想的指引下,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水利事业,也单独组建一个农业部。

这是一个信号,大明再添两部,又多了一大票之位。有些官绅可能会因为陛下更重视农工商而心中不安,可是官位变多了,也是一种安抚。

国务大臣数额不增,但今后将从谁多领一些事看出来未来潜力了。

再包括二品以上致仕老臣都授科学院经史院士或文华院士领一份新名目的“退休金”、科学院开始筹印学报期刊、院士博士学士等评选……

这些都是具体事务,慢慢商议。

而参策们今日齐聚一堂,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商议《大明宪条》和天下大同党的宗旨纲领。

由通政使司、御书房和内档司一起从天下二十余万官员的明文奏对里统计出来的结果,呈现在众参策眼前。

“做官之后,应该怎么继续修身,应该怎么在新身份底下齐家,佐朕治国是要以什么为出发点才是真正帮助朕治理好大明江山。”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大明官员们的统计热词一一体现。

这是一份很复杂的表格,为此,通政使司、内档司的诸多小官和内臣们前后日以继夜忙碌了两个多月。

倒都不敢拖延,但最集中送到京城的,仍旧是皇帝万寿圣节前的最后一个月。

怎么修身齐家,诸参策看着其中那个标为百分之一百的条目“廉洁”,心头不免古怪。

而又有近百分之六十八的人,明确提到了公帑分文不贪——真是为了表忠心,昧着良心说瞎话,真不怕万一秋后查账验验真假啊?

只能说大家都是懂做官的,有许多事情确实是雷声大雨点小,敲打警醒为上。秋后算账也许可能,但表态不积极,或许更让上面觉得“我家有银三百两”?

一条条看下去,抄律条的有,引经据典摘述先贤教诲的有。

参策们各自细细看了许久,满篇都是义正言辞、众望所归的大话,看来看去也就从字缝里看出俩字来:我乖。

而皇帝开了口:“天下官员都是深明大义的,可见这些标准和要求,也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只要天下官员都能时时记得这些,那便都是君臣一同造就天下大同伟业的同党。在商议宪条和大同党宗旨以前,朕先说说看法。”

于是看热词统计的“过场”就这样结束,众参策都安静了下来,听皇帝说。

朱厚熜则低头再看了看统计结果,抬起头时,满脸严肃。

“古往今来,皇朝更替。而今大明为华夏之主,外藩多以天朝上国称之,吾国号大明,亦称中国。”朱厚熜缓缓说道,“自太史公起,共和元年之后,年表清楚。再之前,则只能概述。即便从共和元年算起,至今也两千三百八十一年矣。”

听皇帝提到这么远,众人一时都有些错愕。

诚如此言,华夏大地上有明确一年一年记载的信史,确实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再之前,虽仍有三皇五帝夏商周,但许多事迹从文字史料里无法精确到某个年份。

朱厚熜说出了自己提到这个的目的:“两千三百八十一年来,不论这片国土上谁人为主,中国一直明确存在。两千三百八十一年以来,中国贤人、豪杰辈出,诸族百姓繁衍至今数逾万万,普天之下莫有文化灿烂胜过中国者。天下,当明确知晓中国的强大存在。自嘉靖二十年开始,不设年号,称公元二三八二年。”

这是大明要向世界输出的第一个标准:纪年、历法。

真实的公元历法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时间并不算长。从路易斯那里,朱厚熜知道欧洲教廷是在一千年前才开始把耶稣诞生那一年称为公元元年,其基础是古希腊的儒略历。而葡萄牙,直到一百年前才开始使用这种纪年法。

欧洲人殖民的脚步最终把这种纪年方法带到全世界,公元纪年的底色里,公元元年永远与耶稣这个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明是世界最强,世界对于时间的概念,为什么不能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自那一年开始,唯有中国,每一年的历史都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

然而皇帝现在说,明年就开始不设年号了。

众参策一时更加愕然地看向皇帝。

朱厚熜面对他们的眼神,平静地说道:“朕意取消年号,是想让卿等、让天下明白一个道理。国之所以为国,是因为国朝的百姓生活在这里,需要有官府来守土安民。官府要稳固,需要有上下职位、各司其职。如今皇帝圣裁,重臣辅佐,流官任八方,这是如今留下来的经验里最好的方式。”

“朕虽大明之主,与卿等有上下之别。然就事论事,岂非共和之实?朕实赖卿等共治天下,以求大明百姓和平安居。年号之举,更彰显帝君;朕如今欲卿等共谋天下大同基业,以共和元年为始,盼天下臣民皆知我中国已历两千三百八十余年信史,大同基业则仍未成,君臣仍需努力。”

这样的话,在一边旁听的朱载墌心情复杂:那么,等将来我继位了,没自己的年号啦?

朱厚熜没管他的想法,只是继续说:“大道至简,让大家都少算些数字。而天下臣民从这两千多年的信史里,还要看明白一件事:我泱泱中华,虽然诸族你来我往,如今却也不只有汉民是国民了。入了大明户籍,愿遵朝廷律法,以泱泱中华为傲,便是中国国民。”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