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61)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张居正将那两个图案向他们展示了一下,最后说道:“也就是说,将来官吏到了乡下来收粮,又或者你们要办什么事得要官府称量的,他们拿出来的物事上只要没这两个标花,你们就可以不认那是官秤、官升。胆敢造假的官吏也许还会有,可若是查出来了,那就是要严办的。”

“麻烦你们一些,那是免不了的。但就因为这新规制的尺子、杆秤、升斗、砝码等等一应计量工具,如今只有将作监有那个技术做得出来、做得准,这才让想要害民的官吏难以方便行事。你们说,这一点麻烦,值不值?”

有个老农看着上面两个标花,连连咋舌:“这位张秀才!这花押这么漂亮,还能刻印到铁秤砣上?”

张居正笑了笑:“正是。但凡花押瞧着变了样、花纹不清楚,那都可能是假的。为了把这善政办好,陛下和朝廷其实不知要多花多少银子和人工,难道只为了坑害你们?不说别的,便是这标准司的标花,三辰下面的那个尺子,若你们拿了旧尺来比一比,杆秤、砝码、升斗上的标花得一样长。”

这下子,其他乡民自然是把张居正一顿夸,说他见多识广、日后必是状元公。

朱载墌也好奇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昨天晚上,他也是瞧了瞧的,但新设的工业部标准司怎么运作,他可不清楚。

等到往黄河那边的治河工地走去的路上,他才问了问张居正。

“我为明兄伴读,朝堂诸公自是关照非常。”张居正坦然回答,“此前读了《明报》,我去信请教,刘国老回信向我剖解过了。”

“……原来如此。”

到了黄河旁的工地,趁着春夏还没到的枯水期,一派繁忙劳作的景象呈现在三人面前。

“……那是?淮扬总兵官的将旗?将卒呢?”朱载墌吃了一惊。

“《明报》上虽未刊载,但邸报上有通报。去年唐总河奏请治淮事,陛下命淮扬将卒护堤守夏秋汛,后来果然立了功劳。陛下在邸报通报嘉奖,谓腹地诸省将卒莫以为无功可立,救灾、援建,都是功劳。大明立军是为守土安民,治好黄淮水患千古功业,岂非是安民大功?”

张居正又信手拈来,一旁的戚继光不由得看了看他。

虽然在王守仁的身边时,也听过不少次张居正的名字,但这段时间以来才感觉到他的不凡。

几乎是随时都关注着最新的消息,又因为太子伴读的身份善缘满朝。

而他看到过的,又都能记住,还会思索其中的一些道理。

短短几个月,戚继光对他已经有些敬畏:继续这么下去,张居正将来必定是总辅。

“明兄,那新标准,总理河道衙门只怕也要遵。但如今工程繁忙,唐总河顾不过来。这处工地来往石料、木材、粮米之多,管账的大约头都已经大了。我们虽不能卖力气去做做工,在这里呆些时日,帮他们做些文书活,如何?”

朱载墌想着自己也在治理黄淮一事上出了一点力,消息传回到父皇那里,应该是很得圣心的。

因此他立刻点了点头:“正该如此。”

戚继光眨了眨眼睛:那我只能去扛包了呗?

被称作张秀才的张居正根本不急着去考什么出身,但已到二月,京城举子终于要迎来科举最后的关卡。

朱纨去做文教部尚书了,杨博又从财税部右侍郎转任御书房首席,这御书房首席的门槛越来越高,已经要先做过正三品才行。

如今,御书房首席列席国策会议,资历和品级上越来越名副其实了。

而杨博接了御书房首席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专项工作就是这次的会试。

今年的会试,自然还不会大改。科举之学的“科学”含义,科学院和新考纲的方略,领文教部事的唐顺之和朱纨还在研究,但今年的殿试将大不同。

会试考出来,就都是进士,殿试是不除名了。

但今年的殿试,却将决定一件重要的事。

作为改元的第一年,公元二三八二年,皇帝再开制科。

这一次制科,与嘉靖六年的制科不同,参与门槛不再是什么低品官员、推荐信,也不是靖国武略科和定国安民科。

想要参加这次制科,就要在殿试时参加一个专门的分类:科学院方向。

殿试分成了三个专门的方向:官府、企业、科学院。

每人只能选一个方向。选定之后,授职就将对应不同的出路。

想也不用想,大多数人定然还是选择官府方向。

但是今年的制科,只有企业方向的经世济民科和科学院方向的天工开物科。想要参加,就只能选这两个方向,而且是名列前茅的。

这就让人纠结了:毕竟今年,仍旧放出了两个伯爵之位。

郑魁封侯在前,不能说没有吸引力。唐顺之、李默这两个上一次的制科魁首,已经都高居国务大臣之位,那更是明晃晃的刺激。

可是对于杨博来说,为难的是殿试要准备三套策题。

这科学院和企业方向的课题,谁能来代替?

他看着皇帝:“陛下,您把题出完了没有?”

朱厚熜揉了揉眉心:“你把商业部和农业部新授诸官呈上来的施政方略先理好,朕还要先抽空去把后宫新添的六人选好,随后还要去一趟重工园。企业方向的题朕已经出完了,科学院方向的题,朕刚好在重工园那边与科学院已经定好的第一批院士们商议一下。”

杨博无奈:“那臣明日再问。”

“黄锦,走吧。”

朱厚熜又能说什么呢?为了心中的蓝图,自己找的苦,自己就得咽下去。

去重工园和众人一起研究蒸汽机上舰的问题之前,先去看看各地已经察荐到宫里的美人吧。

孙岚是不消说的,另外五人,其实并不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早有人选,要平衡朝堂不少人的想法。

对如今的朱厚熜来说,有那个必要吗?

各种出身的都选一个,那象征意义确实是有的。

但对朱厚熜来说:朕真的是为了大明殚精竭虑,没啥别的享受了啊。

何况如今宏图方展,朕的儿子确实可以多一点!

乾清宫那边,就像上一次一样,又布置成了“任君挑选”的模样。

朱厚熜走到了乾清宫殿门之前时,却恍惚了一下。

当年,他的母亲坐在这,孙茗最先被他牵了上来。

一晃二十年了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蒸汽机又激起了朱厚熜的热血,他也想要有更磅礴的生命力。

谁又不喜欢年轻呢?

第451章 大国重器

十八岁的孙岚站在皇帝面前低着头。

这宫阙,面前的天子,她都不陌生。

她的存在,可以说也是因为皇帝。

若当年她的姐姐没有被选立为皇后,那么孙交根本就不会以国丈身份去广东镇场子。

孙交不去广东,她的母亲怎么可能出现在孙交面前,被收为侍妾?

等她降生时,就已经有一个做皇后的姐姐。

等她长到晓事了,她的姐姐就有懿旨,常常让嫡母带着她入宫。

若没有皇后懿旨,她这个侍妾所生的妹妹,又凭什么能常常入宫?

原来一切都是为了今天。

但孙岚并没有被人摆布的怨意,也没有被姐姐当做影子、替代的不满。

那毕竟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

朱厚熜看着沉默的她,心中其实有很多疑问。

他想知道孙茗过去是怎么跟她说的,但那……只怕要等到后面了。

“先到前面候着吧。”

“是,陛下。”孙岚脆脆地回应了一声,挪动脚步。

朱厚熜在身后看了一眼她的背影,而后就继续踱起步。

士农工商军艺,出身士族的早已定下,剩下五人,朱厚熜又看了一圈。

心里回想着陆炳和内察事厂那边呈回来的密报:虽然各地都做得好像很保守,但他们其实把这件事看得更透。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