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98)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叫这个名字,正因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

在无梁殿的前方,则有一个铜人亭。亭内铜人不算高大,按以前的计量标准是一尺五寸。铜人手里捏着一个牌子,上书“斋戒”二字。

朱厚熜在这里倒是吃着素、不近女色,但现在君臣三人谈论的问题,要吃的是“国”。

“太子有此劫,源头倒是在朕这边。”朱厚熜看向了夏言,“东瀛那边形势变化,依公瑾之见,该让他们再互相厮杀多久?”

如果不是大明即将把所谓“不征之国”的枷锁扔掉,传出了即将大举征讨日本的风声,那边自然也不会开始赌。

被大明天子点名要擒拿的贼酋破罐子破摔之下准备借着抵御外敌的旗帜一振声势,这才有了他们之前避免腹背受敌而停歇的倭乱再现。

琉球被区区一地守护偷袭,如今整个东面都开始更加混乱。

夏言很开心:“正如陛下所言,彼辈自寻取死之道。昔年祸乱宁波罪不容恕在前,如今侵袭琉球、朝鲜乃至天朝在后,这一次师出有名,臣倒以为可以从容整军,以煌煌之势灭除其国。前去对马岛之海陆两途先理顺,琉球嘛……倭寇祸害越久,王师至时,琉球百姓才会更加箪食壶浆。”

杨慎微皱眉头:“海陆两途去对马岛?”

“以朝鲜如今局势,他们还有多余精力灭除倭患吗?大明出征,自然不能只靠海运输送军资粮草。朝鲜愿不愿让大明借道,允不允大明带着银子就近采买粮草,这不是正好让朝鲜多个烦心事,也让大明有引而不发、使日本诸地争战先更加剧烈的缘由。”

斋宫里,大明君臣“坏”得很。

朱厚熜点了点头:“其余诸藩正好有个两三年时间,好好琢磨,怎么按上国要求的标准来改善政风民生。”

不是立刻动手了,有改正的时间。

这算大明天子仁慈吗?

可是终于知道了这次要订立什么样公约的诸国使臣们炸锅了。

天地坛不远的大同馆里,诸藩使臣们在热议,但部分人用的却还是大明礼交部派的通译。

没办法,大明官话才是通用语。让他们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能聊得清楚吗?

于是场面显得很尴尬,发言很拘束、很谨慎。

“不止是计重、计长短?”

通译们转述时不免夹带“大明公货”:“不止是轻重、长短、多少这些要依据上国确定的新标准才能与大明通商?”

有使臣就回答了:“关系到有没有资格通商啊,这真是……”

而通译们说的是:“现在木材、鸟粪、石头……许多东西都能卖给上国,如果是为了能继续贸易,那么……”

可诸藩使臣们关注的焦点并不只是与贸易资格有关的计量标准,而是另一件事。

“为什么一定要保证那些奴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继续册封国主?”

对这样的问题,大明礼交部的通译们则会如实转述。

为的,也是采集他们的看法。

对这样的话题,李崎和尹元老都默不作声。

在大明的诸国藩属国之中,朝鲜、交趾,都属于王化更彻底的,他们自称小中华。

他们很清楚,奴人这样的表述就不对。

哪怕事实如此,也不能在儒家文臣当道的大明这样讲。

而有人自然直接请教通译了:“难道一定要让农民、渔民承担更少,伟大的皇帝陛下才能册封我们的王?”

通译们说着礼交部交代下来的标准回答:“此为陛下倡议。在中国有句古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陛下以天朝皇帝之尊,向诸藩发出此等倡议,乃是千古仁君应行善举,也是为了诸藩长治久安、国祚绵长。”

李崎与尹元老对视一眼,然后一同默默低下了头。

“朝鲜李殿下,尹大人,你们有何高见?”

他们不想多话,但有南洋小国问了他们。

而交趾南北两司的莫氏和黎氏使臣则同样看向了他们。

李崎怎么会多话?

尹元老只得咳了咳:“天朝陛下之倡议,自是正理。国主居大位,自该为万民谋福祉。”

“可……”

大同馆里的诸国使臣聚首相谈,显得像是大势到来之下无奈抱团一圈圈懵头转向回旋着的鱼群。

大明的臣子还看着呢。

这就是此时的大明。

在自己的家门口,如果大明有了什么想法,他们只能迎接这种如同天象一般的压力。

大明要订立的公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至少在双方贸易的过程当中使用大明的标准,这才有继续和大明通商的资格。

其次,是要遵循大明天子的倡议,从官制民风到民政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权益,这才能够继续得到大明天子的认可、予以册封。

这两个部分隐含的真实含义是:如果都不照办,大明以后不承认其为藩属国。

不予通商,不设宣交使,不在大明约束其他藩国不得侵犯其国土子民的宗藩体系之内。

外滇、交趾……他们的情况已经说明了大明的约束有用。

尽管暗里的交锋和明里的小摩擦从不缺席,但至少不再敢轻易发起灭国之战。

所有人都清楚,也许大明就在等一个机会。

但是现在,大明把册封这种是否承认番属的动作与他们治政安民的成效挂钩,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就实在耐人寻味了。

吐蕃那边,三大法王、五大王的使臣不动声色地看着其他人惴惴不安。

大明确实不掩饰地露出了獠牙,而谁是第一个?

其中,大慈法王的使者、某高僧心里是有数的。

吐蕃虽不在第一,但所有人都在排位的序列里。

对此,他对如今大明的皇帝低看了一些。

有雄心壮志很正常,但想要一统大明宗藩,着实狂妄了些。

所以要让吐蕃不成为第一、第二、第三个。等大明在处理宗藩事务上吃了苦头,大明皇帝也该明白那个道理了:几千年来,中国雄主哪个不想这么做?

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一次不订立那样的公约,是不是即刻就收回册封?对于藩国先署名订立公约、而后却又不去做这件事,又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来引发下一步呢?

……

深秋初冬,这个时节往往满是收获的气氛。

按照大明的新历法,公元二三八二年的太阳历十月一日,大明北京城已经被包围进新城区里了的天地坛里庄严肃穆。

今天是大明天子亲自祭祀天地,今天只有典仪。

而这典仪,除了大明在京诸官要出席,诸国正副使也在其列。

典仪的其中一项,是揭幕矗立于天地坛大享殿中间一层圆台上的铜人。

大享殿三重檐,上青、中黄、下绿,寓意天、地、万物。

在大享殿之下的,也有三层圆台。

按如今大明的新计量单位,这大享殿有了比较精确的尺寸:高三十八零二距,直径二十四零二距。

这是一个明堂式建筑。

所谓明堂式建筑,就是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是最高规格的礼制建筑。建筑的内部格局,要有双重外圆内方。

具体就天地坛而言,第一层外圆内方是外围的辟雍,天地坛的外部范围呈圆形,又有方形的城墙和四门。第二层外圆内方,则是大享殿圆形的圆台和建筑外壁,以及它内部分割出来的方型屋子。

大享殿之内最大的方型屋子,被称作太室。在太室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分别被称为明堂、玄堂、青阳、总章。底层、中间层,共有“五室、九室、十二堂、八个”的布局讲究,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等,构成浓烈的象征意味。

现在,大明天子在那象征“地”的第二层圆台上,安排揭幕了一共八尊铜人。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