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83)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十八岁的进士,谢谢。

这个学霸同样是被钱宁、江彬搞回家的,已经六十七的他其实真不想再回朝堂斗来斗去了。

但张永也写了一封信来,其中提到了一句:“陛下有言,兴献王在时便屡屡教诲陛下:楚地有三杰,刘东山、李西崖、杨三南。”

祖籍云南、生于岭南、老于江南,这就是杨一清三南居士的由来。

杨一清年纪虽大,但身子骨很好,也很看得开。

他本还在想着怎么上表推辞,但随后陛下要重设三大营的消息便传到了镇江。

两度总制三边的杨一清心目中,他这个三南居士总挂念的却是北边。

卫所的糜烂、边镇军官的贪婪、镇守和督军太监的无能,在边疆度过了十多年的杨一清十分清楚。

“我只怕千百年后,新朝君臣百姓翻看我大明史册,以大明始亡于此刻为笑柄。”

这是友人书信中新君在行殿之中说的一句话,杨一清宽了宽衣衫:“真是热起来了。”

是少年热血,还是心机手腕?

杨一清不确定,那就不妨去看一看。

……

诏令起复孙交的旨意下来得更晚,但崔元毕竟还没有出发。

这次是新君生母及亲生姐妹都要一同入京了,要安排准备的事情太多。

于是孙交刚好一同返京。

六十八岁的孙交也致仕八年整了,他还真懒得去折腾了。

何必呢?

六十八岁的孙交还有个虚岁十五的女儿,当年还拒绝过兴献王提亲的想法,于是现在就更尴尬了。

“九峰公,这长考有些久了。”

棋盘对面,崔元笑着开口。

孙交愁眉苦脸:“进不好进,退又难退,奈何?”

说的仿佛只是棋路,崔元却调侃道:“今日方知九峰公几成国丈,如此一来晚辈倒是与九峰公一样同为国戚了。陛下恩重,太后盛情,九峰公所愁何来?”

首次朝会上毛澄被贬为民、袁宗皋领了旨意,兴献王妃现在私底下已经可以被称太后了。

“岱屏贤弟,你为国戚是屈才了。我所愁何来,你能不知?”孙交终究是落了一子,“本无党无派,此番入京,既有旧时故交,又算半个潜邸之臣,如今太后又再召小女觐见,老夫已经数日不成眠了!”

崔元笑呵呵地看着他。

孙交这话说得确实没错。

他是王琼举荐起复的,跟杨廷和对付不来;他是皇帝同乡,也该天然与袁宗皋站一起;他和陛下还差点有过翁婿之缘,如今太后似乎还没断了这心思,孙交又可能做不了文臣。

“九峰公勿忧。如今陛下既已御极,大明已数朝无有重臣之女为后为妃之先例。”崔元应了一子,“至于什么故交、潜邸旧臣,九峰公毕竟另有旁人羡而不得之圣眷,又何须杞人忧天?”

“……昔年就是因为不愿他人误以为我贪图富贵,这才斗胆婉辞王爷。这圣眷……”孙交摇着头叹气,“非我所愿也。”

崔元微笑着:这一点上,恐怕也是崔元能比较快和孙交聊得来的原因。

若不是当年无从拒绝地被选尚公主,他崔元今天大概也已经高中进士、一展所学。

国戚是尊贵的身份,也是难以突破的桎梏。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这种圣眷,有的人却更愿意凭自己的本事说话。

“大天官举荐九峰公诚然有些许算计在其中,然陛下入京后几桩事情已然传来。”崔元感慨着,“以陛下之英姿天成,这诏令岂是只因旧情而发?陛下这是素知公之大才,正用人之时也。”

崔元在路上就陆续收到各种人的信。

十分神奇。

连郭勋这家伙都给他写信了,更别提莫名其妙就当上了日讲起居注官的刘龙。

听闻离京之后那朝会、那日精门之灾、那追谥于谦等事,崔元也陷入过深深的自我怀疑:经筵竟不是战场?陛下居然杀威棒和蜜糖都备了这许多?

若不是有日精门那把火,皇帝的生母蒋太后又岂会担心不已地召孙交女儿来?

她现在一心想着陛下身边的人是真正贴心的,连收拾行装的速度都加快了,十分迫切地赶去京城护犊子。

至于以孙交这种身份,他的女儿有没有可能入宫,蒋太后完全懒得去考虑了。

亲妈给儿子挑个媳妇怎么了?

所以崔元的劝慰没什么效果,孙交该愁的还是得愁。

而崔元若不是懂得这一点,又怎么会这么亲近地跟孙交来往呢?

一个国戚,一个九卿级别的文臣。

但没关系,大概以后都是国戚了。

酒囊饭袋居多的国戚当中,多了个谈得来的人,崔元感觉很好。

孙家千金入宫的难度方面……大不了孙交就是进京享富贵的,做个幕后参谋不行?

在大明南北各处,新君登基后获准起复、脱罪的人不少。

一众入京后就会身处显赫重位的人在路上,又或者正在启程。

许多曾被打压、下狱的人走出了牢笼,重新振奋的目光遥望帝国的中心。

旧的力量,新的人物,在如今仅知的只言片语中憧憬着新君搭起来的那个舞台。

今天这个舞台的正中央,属于年轻人们。

张璁和黄佐相视一笑。

历经坎坷,终于走到了这里。

初升的朝阳之中,许多人眼角泛着泪光看着恢弘的宫阙。

每一个人都相信,他们将来必是这里的常客!

万难唯钱

第87章 陛下掉钱眼里了?

五月十八,本该正德十五年三月举行的殿试终于举行。

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贡生们行走在禁宫侍卫之间。

东张西望不敢,但眼角余光还是都看向了那个令前任大宗伯含愤被贬的西角门。

在那里,还有日精门火灾后大雨之中的大朝会,有文武百官同请追谥于谦这种注定要写入史书的盛况。

应届贡生们想象着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前辈们身处其中的感受如何。

憧憬是某些人的,黄佐只感觉到后怕。

进入到奉天门内之后就见到了全套仪仗的奉天殿,据说陛下在这里绕圈跑步过。

礼部官员将贡生们引导着在奉天殿前丹墀的东、西两侧面北而立,随后鸿胪寺官奏请升殿。

“请陛下颁赐策题。”

张锦双手举着策题,放在了策题案上。随后,殿试执事官将策题案小心搬到了奉天殿外廊下的正中央。

今日天晴,云台上答题。

一张张案桌摆得整整齐齐,但贡生们都得自备着笔墨纸砚,草卷、正卷各备纸十二张。

多年苦读,如今到了最后一关,只欠策题。

光禄寺也已经开始为读卷官、执事官和考生们造办午餐。官员们的规格更高,考生们中午的吃食则很简单:馒头两个,汤一碗。

至于光禄寺的饭菜如何,考生们哪里顾得上这个?

礼部官员终于将策题开始分发起来,张璁最后在心里默念了一遍陛下和今科十七位读卷官的祖上尊讳。

别瞧不起这个,有些读卷官看到考生考卷里某字犯了他祖人的名讳就好感度暴减。

等策题发到张璁这里,他打开后呆了呆。

这策题洋洋洒洒二百余言,他看来看去就两个字:富国。

陛下问:何以富国。

他是掉钱眼里了吗?

不过……这题目好像有利于我!

朱厚熜心心念念的确实就是钱。

要办的那么多事,哪件能离得了钱?

换上了皇帝的常服,朱厚熜只在殿内门口往外看了看。

他知道张璁就在这批人了,这个老秦口中的大礼议主力现在是没有之前那个发挥空间了。

但这个改革派面对这个策题,应该会显得更优秀吧?

反正老秦根本不记得这一年的状元是哪个,有什么成就。

朱厚熜没去外面看贡生们答题,高考时监考老师在旁边溜达来溜达去的就有点讨厌,何况他还是皇帝?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