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84)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殿试要持续一整个白天,朱厚熜来颁下策题之后就不用一直在这等着。

要表达一下对殿试的重视,等午后再去溜达一圈就行。

还是先晨跑了一段。

昨晚处理骆安那边递上来的锦衣卫内部初步筛查结果,朱厚熜睡得有点晚。

殿试又很正式,他起来得早。

回到乾清宫,他先吩咐道:“沐浴。”

袁宗皋把殿试定在他为朱厚照释服后的次日,就是想让他以更好的形象出现在新科进士面前。

下午过去不能残留汗味。

朱清萍顿时招呼着高忠去叫混堂司的太监们准备了,而黄锦正在补觉——昨晚是他守夜。

一边洗着澡,朱厚熜一边问道:“都察院那边递来的弹章,送去仁寿宫之后那边怎么说?”

朱清萍捧着衣服等候在屏风外面:“慈寿太后自然是斥责袁金生假借懿旨的。”

“行吧,心知肚明就好。”朱厚熜淡淡地说道,“这个方凤倒是妙笔生花,连太后和朕御下不严都一块损了几句,张锦张佐他们失察更是一个都没落。”

朱清萍不予评价。

“母后她们也差不多该启程进京了吧?”朱厚熜站了起来,只穿着贴身衣服就走了出来。

天气渐热,外面只用再套一件衣服就好。

“想来应当是的,陛下很快就能再一家团聚了。”

朱厚熜笑着低头看她帮自己穿衣服,天热之后朱清萍穿得同样单薄了一些。

大姐姐围着他前后忙碌着,暗香浮动衣襟摇曳,朱厚熜不禁多看了几眼。

天气确实是热了好多。

朱清萍耳根微红地退开后,朱厚熜的目光又若无其事地移开了,一边往外走就一边英气十足地叫道:“张佐,去传旨:今日策题,月底之前在京朝参官都要给朕答一篇策文上来!”

……

圣旨传出,满京朝参官全麻。

殿试就殿试,考贡生的题目,让全体朝参官都答一篇策文是什么意思?

可你也不能说这离谱,毕竟绝大多数也都是进士出身,殿试走过来的。有了多年为官经验之后,难道一篇殿试策文答不上来?

不,还真有人答不出来,头都快抓秃了。

朝参官里,还包括勋臣武将。

“师爷呢?老富,你儿子不是在国子监吗?小眉,你去找九夫人的兄长!”

武定侯府中如临大敌,郭勋虽然像是大将军一般在指挥各路兵马,但全无镇定自若的感觉,有的只是焦急。

这道题太难了,他不会做啊!

与郭勋这样的人不同,大量中下层的朝参官却怦然心动。

这哪里是考较?这是问策!

何以富国?陛下这不仅是想看看贡生们有何见解,也是要满朝文武都建言献策!

兼听则明,再没什么比这样更兼听了吧?

谁有好办法,就会是下一个夏言、下一个严嵩!

文渊阁中,四位阁臣都被弄得沉默了。

确实不是跟礼法有关的策题。

但何以富国……懂的都懂,这题目可小可大,全凭贡生的眼界格局。

因为实际上什么国事都与钱有关。

当日陛下那一句“礼靠的是钱”犹在耳畔,会不会有考生从这个角度去逢迎圣意?

眼下这倒不算什么了。

“陛下欲十年内使岁入倍之,心中常怀此忧啊。”梁储先开口说道,“登基诏书中其余政令,重设三大营,实则无不与钱粮相关。如今那些事暂议不出结果,实因富国之策未有头绪。如今陛下又令群臣献策,当是早存了此念。殿试结束,费子充等人入京后,便该是悉数商议之时了。”

杨廷和继续沉默着,毛纪发表了意见:“殿试策问富国之策,贡生及朝臣中必有人谈及昔年熙宁变法。如今……”

他说的,就是四人之前那么沉默的原因:皇帝这么大张旗鼓,难道是释放变法信号?

革弊图新和变法,那是不同的。

一个是冲洗一下穿了多年的衣服上明显的污秽,有个新的面貌。

另一个,那可是要换衣服了!

听毛纪似乎要侃侃而谈,杨廷和咳了咳:“陛下问以国事,兼听则明。叔厚所言极是,诸多新政本就是革弊图新,暂未议决也确因钱粮捉襟见肘。岁入十年倍之,开源节流需做到何种程度?恐怕极难。谈论变法与否,毕竟只是谈谈……”

皇帝想做到哪一步,现在无人知晓。

他不是持重吗?为什么现在要释放这样的信号?

这就是“兹事体大”、“不要颠勺”?

这件事谈谈也好,那个年轻的天子,应该只是投石问路,看看想要动一些大问题有多难吧?

于谦谥号未定,京中仍在议论纷纷呢。

如今再议论一下新君会不会行新法,那又算得了什么?

表面一切如旧的朝廷,积压的暗流越来越汹涌了。

哪一次变法,不是一次真正的大洗牌?

以为皇帝进入不搞事模式的杨廷和,今天终于明白他仍旧没有停止搞事的心思。

但换了种方式。

一种让很多中下层官员打了鸡血的方式,一个会让许多人怦然心动的信号。

上欲变法图强,谁人从之,谁人阻之?

第88章 举京同考

在奉天殿外流着汗写策论的贡生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前辈们也在和他们一样“应考”。

皇帝的突然袭击,是对全体朝参官的一次考较。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在问策,但何尝不是皇帝通过他具体的问题了解百官才干?

而皇帝意图变法图强的信号从这里开始是彻底传递出去了。

考场上的张璁笔走龙蛇,丝毫不停。

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为什么和黄佐走得有点近?惺惺相惜、同病相怜而已。

张璁中举后二十年,会试七考不中。

但这一次他不仅中了,还遇到了一个最适合他这种有丰富阅历的中年人的策题。

何以富国?以大明之广袤丰饶,为何不富?

正式落笔前,他在阳光下闭目沉思了许久。

一般而言,策题是皇帝当前最关注的国事。

之前京中传得沸沸扬扬的继统继嗣大礼之争、登基诏书中的诸多新政、裁撤冒滥重设三大营、追谥于谦等事,都不算陛下最关注的吗?

不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明历经百余年,积弊何其多?

以藩王继统的少年天子面对的是以前不曾想也不能想、不敢想的局面,坐在那个皇位上提出了这样的策问,是怎样一种心情?

一团乱麻、不知从何入手。

身担重任、唯愿不负天命。

张璁睁眼提笔时,就确定了这次自己该怎么写这篇策论。

钱,是天子解开当前局面、再致大明中兴的线索。

陛下想看到真相!

张璁决定赌一次。

在他不远处,黄佐已经写完了,但他看着自己的策论双目茫然。

命不好,认了吧。

他的才学,不在这方面。

大概确实命格与科途犯冲。

虽然梁储曾经提点过他,但陛下的策题竟然实务到如此程度,而且是黄佐过去不曾多加关注的财计,为之奈何?

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

不论是什么题目,落脚点都放在人身上是没错的。

因人成事,因人败事。富国之计非一日之功,前朝之鉴历历在目,不论何种方略都需要吏治来保证推行。

但这样的立论有任何出彩之处吗?

三甲就三甲吧,黄佐已经做好了到地方做个小官造福好一方的心理准备。

同样一个考场,自小在铅山费氏这个望族中耳濡目染的费懋中却看得更透。

富国之策,牵涉实在太广。

军屯产出糜烂不堪,地方田地日益集中,商税关税难以推行,铸币之权混乱,内库国库之争,天灾流祸不定……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