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157)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王宵猎把酒一饮而尽。道:“天下间谁不希望地方安定,百姓富足?以前朝廷用钱的地方多,又有屑小在地方作乱,百姓深受其害。以后官民一心,大家都活得安安乐乐!”

百姓地起叫好,簇拥着王宵猎几人,进了邓州城门。

汪若海看在眼里,心中实在不知什么滋味。他当然知道朝廷派自己来的目的,但王宵猎练得兵强马壮,又得百姓爱戴看在眼里,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将到官衙,那老者道:“观察,明日穰县割麦。还请观察莅临。今年风调雨顺,百姓卖力,冬麦大获收成。当禀告上天,官为祷告,百姓安乐。”

王宵猎满口答应,让众百姓回家,进了州衙。

看着座位,王宵猎道:“从今日起,汪监院就是邓州知州了,自该坐主位。”

汪若海没有推辞,到主位坐了。只是自己初来,这里的吏人士卒一个也不认识,还是牛皋吩咐上了茶来。三人低头喝茶,都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牛皋道:“提刑,制置命我去新野带兵。这两日我们便交接州事。”

汪若海道:“一路提刑,一州知州,如何做事朝廷都有定规。不过,这里与他处不同。我听制置的意思,是不许变更法度,一切按照以前的样子。知州如何做,我实在是不知道。”

王宵猎道:“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做些日子,自然就知道了。去年我集数州之力,重定了各州军的条例。邓州也是一样。有本州条例在,一切按条例做就好了。”

牛皋道:“制置说的是。便如我,本是粗人,哪里知道怎么做知州?还不是大多数事情都是下面公吏做,我照着条例粗略照看即可。”

汪若海看着王宵猎,许多话想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是知州,凭什么听王宵猎的规矩?可如果不听,王宵猎可以把全部权力拿走,让自己只是做个空头知州。这个知州当的实在委屈。

说了几句闲话,汪若海与王宵猎话不投机,各自歇息。

回到住处,王宵猎换了便服。闲坐一会,牛皋便就前来求见。

让牛皋落座,王宵猎道:“你是个带军的人,做知州其实不合适。提刑来兼任知州也好,你正好到新野带兵。慢慢军中的人多了起来,编练成军缺不了人。”

牛皋道:“观察的意思,是不许汪提刑插手军中事务?以前可不是这样。”

王宵猎道:“以前不是没有关系,我们改了就好。一州政务,其实非常繁杂,知州如何还有精力管理军政?以前让你做知州是没有办法,实在没人。现在好了,朝廷派官员来,你正好抽身。”

牛皋点了点头,在那里细细琢磨。

知州这个名称源自唐,五代时就已经盛行,宋朝成为定制。本来的意思,是以中央朝廷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夺地方官员职权。后来地方的官职如都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史、团练使、刺史等都成了武将的官阶,知州便成了正式的地方主官。

宋朝知州的正式名称,是知某州军州事。军即军政,州即民政,军在州前。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王宵猎不让汪若海插手军政,牛皋还是有觉得有些奇怪。

从原来的地方官职成为武将官阶,便可以知道,这些官职设立的时候天下不太平,藩镇林立,中央其实更注重地方的军权。宋朝沿袭,也同样是军事在州事前面。突然间不让知州管理军政了,变动其实非常之大。某种程度上,王宵猎是把宋朝的制度废弃了。

沉默一会,王宵猎道:“用五天的时间,你与汪提刑交接完州里事务,与我一起回新野。离开之前跟州里的官吏讲清楚,必须按照先前定的条例做事,不许随便改动。若不得不改,必须先报我知道。哪个敢犯了,必要严惩!”

牛皋叉手称是。又小声道:“制置,如此做,会不会让人闲话?”

王宵猎道:“嘴长在别人身上,哪何能够管得了?百姓说几句话死不了人,不必担心。但是如果大权旁落,是真会死人的!切记不可马虎!”

见王宵猎神情严肃,牛皋忙正色称是。

叹了口气,王宵猎道:“不是我要夺朝廷之权,而是现在非常时期,按以前的做法,实在无法养活大军。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清除地方豪强,给普通百姓减轻负担。如此官府得利,百姓也得利。只是地方豪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一两年间,必然安定不下来。好在我们大军之中,与豪强没有关系。”

牛皋听了不由笑道:“只要大军不乱,几个豪强能成什么大事?但有乱子,出兵平定就是。”

王宵猎摇了摇头:“现在不是隋唐时候,更不是魏晋之时,地方上的豪强没多大势力。纵然他们惹出了乱子,也不必出动大军。每州有几百的厢军,其实就足够压服地方了。大军是用来对外作战的,本就不该在国内使用。只是现在时势动荡,有时候不得已而已。”

国家军队对外,王宵猎不主张对内动用军队。军队一参与内部事务,轻者影响军队战斗力,重者影响军民关系,会动摇国本。只是这个时候,金军随时进犯,到处都是盗贼作乱,没有办法。

牛皋对此没有什么看法。宋朝的军队对外不行,对内镇压还是非常得力的。地方一有乱子,调集大军来叛是宋朝常事,此时的人见怪不怪。

第167章 丰收

邓州治穰县。地方平旷,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由于以前的沟渠大多荒废,种水稻不多,大多数土地种的都是小麦。五月初的时候,小麦成熟,田里一片金黄的麦浪。

王宵猎与汪若海一起,带着州里县里一众官员,与百姓一起出了北门,看今年割麦。

到了选好的地边,早有父老上来,向王宵猎等官员敬酒。

饮了酒,焚了香,王宵猎读了早写好的祷文。而后汪若海上前,也不用底稿,口占一篇,谢上天去年风调雨顺,百姓喜获丰收。百姓一片欢呼。

两个老者上前,一人捧一把镰刀,对王宵猎和汪若海道:“请官人割麦!”

王宵猎接了镰刀,与汪若海一起下田,每人割了一把麦子。早有一边的吏人接住,拿过去放在摆好的香案上。官吏与百姓一起祷告。

王宵猎放下镰刀,看有一个老者安置了田漏。一排青壮一起下田,高声唱诺。随着一声令下,众人挥起镰刀,一片一片的麦子在他们身旁倒下。

牛皋上前,低声对王宵猎道:“制置,诸事已毕,我们要不要立即回城?”

王宵猎道:“不急,我们在这里看一看。自去年回汝州,这是第一次喜获丰收,不比寻常。百姓们欢喜异常,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有了今年的麦子,许多难关就能过去了。”

牛皋称诺。静静地站立一旁。

看着田里的麦子,王宵猎心里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人人都说今年的收成好,非往年可比。穰县的麦子据说一亩可产两石,甚至更高,远不是平常说的亩收一石。一亩三斗税粮,还能够剩下一石七斗。哪怕是租了田来种,交了税粮,再与主户平分,平常客户一亩地也可以收粮八斗多。一户按二十亩地来算,一家也有近二十石到三十多石麦子。

可在王宵猎的眼睛里,实在有些别扭。前世也看到过地里的麦子,与眼前的完全不同。前世地里的麦子什么样子?密密麻麻,麦穗很大,一镰刀下去很可能割不动。可现在的地里,麦子稀稀拉拉,麦穗看起来很小。一把握住得再多,一镰刀也轻松割断。对于一个壮汉,割麦子并不是十分重的活。

如果在前世,麦子长成这样,主家必然伤心欲绝,很可能就不要了。这种麦子收回家去,产的麦粒可能不如收的成本高。可在这个时代,这就是丰收了。

一亩两石,也不过是两百多斤而已。王宵猎前世动辄过千斤,两者差距有多大?亩产过千斤,一个家庭有五六亩麦子,收获就非常吃力。可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正常就要十多亩,甚至二三十亩。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干,而是这个时代的产量太低了。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