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217)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南宋初朝廷任命镇抚使,稍复藩镇之法,岳飞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后世的人惊叹,岳飞这么忠心为国的人,怎么会被任命为镇抚使呢。多新鲜,那个时候的岳飞,不是后来的岳飞,被任命为镇抚使恰合其分。只是岳飞一心为国,带兵能力强,把自己的这个形象改造成了后来的形象。

王宵猎与岳飞相识而没有深交,就是觉得,这个人跟自己印象中的那个人不相符。过早接触,只怕自己会拿捏不好分寸,反而坏事。对于权术,王宵猎不如赵构,而且没有赵构的地位,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不要因为赵构软弱,坚持投降,就认为他不行。在权术上,在驾驭属下上,赵构还是很强的。此时赵构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金军一退,依然高居庙堂,无人敢不服,这也是本事。

对于赵构杀岳飞,后人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为岳飞可惜的,有为天下可惜的,有痛骂赵构和秦桧的,当然也有为这两个人洗罪的。对惨案发生的原因,后人提出来的更是千奇百怪。其实事情并不复杂,本就是南宋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岳飞被杀是最高潮。

最开始的时候,赵构和秦桧本来想杀的是韩世忠。韩世忠到宫中求情,才改为杀岳飞。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因为当时的南宋大将里,主战派就是这两人。杀一大将,让金朝看到和的诚意,才是赵构和秦桧的目的。兀术也说过,必杀岳飞才可和。岳飞死后,赵构和秦桧对主战派的官员进行了大清洗,受到牵连的官员不知有多少。

至于有人说的什么以文压武,更是没影的事。朝廷有没有这个想法?当然有。不过不是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来。岳飞死后,张俊的地位上升,武将的权力还增大了呢。实际上岳飞的部将受到牵连不多,当然他们也没有为岳飞鸣冤就是了。

这个时候的南宋,军队的实力不强,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意志。虽然称岳家军、韩家军、吴家军,诸如此类,实际上都是朝廷的军队,独立性不强。保家卫国、恢复故土的志愿,许多将领有,但整支军队的独立意志却没有。岳飞之死,主要责任是赵构和秦桧代表的主和派,军队应该也有一部分责任。

见汪若海不说话,王宵猎道:“依我估计,今后几年金军可能不会再似之前那样,年年进攻。而是会选几个关键点,与朝廷再打上几仗。总体来说战事应该平缓,不再似从前。这是难得的机会。我想借这几年时间,好好发展地方,要广有钱粮。还有,多招军队,勤加训练,准备大战。这些事情不容易,我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顾及游击区。因此提刑的担子,重得很哪!”

汪若海愣了一下,道:“我以为建游击区,是张均为主,我在后提供钱粮即可。”

王宵猎摇头:“张均是负责游击区的军队和战事,其他并不管。可游击区岂是战事!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第一,就是敌情。提刑要建立自己的侦察敌情的人员,广设据点,争取做到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此事由提刑自己掌控,张均不参与。参与此事的人员也只由提刑和任命的官员知道,不可以泄露了他们的身份,就连张均也不可以。这样做不是不信任张均和军事人员,而是因为在敌区情况复杂,一旦参与战事,就很难隐藏身份。”

汪若海听了大惊:“防御竟然有此想法,倒是大出乎我意料之外!”

王宵猎道:“此事我想了很久,今日天始做而已。不只是这里,还有陕西,都要如此。所谓知己知彼,百姓百胜。要知彼,就要花这些心思。此事我已经有腹案,以后我们详议。”

汪若海道:“在下知道了。难怪防御对此事如此重视,要知晓敌情我就明白了。”

王宵猎道:“除此之外,游击区的百姓事务,也要提刑来管。他们本来就在敌区,日子能不能过下去,过得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救济粮草,都要管起来。总有来说一句话,那里的官不是我们的官,但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汪若海点了点头。说到现在,有些明白了王宵猎的意思。那些州郡,不是王宵猎不想占,而是自己的实力占不住。既然占不住,那就让给敌人。但这些地方的百姓、军队、粮草等战略资源,是由自己管理的。这个蔡州知州,管的可不是一州之地。

第229章 金军北来

姜敏随着潘节走进军校,只觉得一双眼睛不够用。长这么大,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地方。一切都井井有条,就连路边栽的树,都一般高,一般粗。人走在路上,都不讲话,姿势标准。超过三人以上还要排成队伍,整整齐齐。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一样,一丝不苟。

看身后的姜敏有些拘束,潘节道:“以后你就在这里学习,不必过于拘束。在这里,现在你的年纪最小,人人会让着你。”

姜敏小声道:“我看这里整齐有序,哪是我这种乡下人待的地方?”

潘节笑道:“这里的学员,绝大部分都是乡下人,他们不是都待得很好?你初来,有些拘束,时间长了就好了。这里看着严厉,先生还是挺和蔼的。”

姜敏点了点头。心里稍微放松一些。

走到一间房子前,潘节对卫士道:“谭知院在不在?”

卫士认得潘节,叉手道:“回提辖,知院正在里面处理杂事。若要相见,我去通禀一声。”

“有劳。”说完,潘节带着姜敏站到一旁。

不多时,卫士出来。道:“知院请二位进去说话。”

潘节带着姜敏,进了院门。这是一处小院子。中间栽了一坛花树,周围种了些石榴、海棠之类。北面和东面各有一排房子,有人进进出出。

随着潘节到了中间一处房子外。姜敏看房门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知院”二字。心中便就明白这是今日找的人的地方。这里倒是与其他地方不同,衙门里多是挂衙门名字,少见挂官职名字的。

随着潘节进了房子,就见里面正中一张书案,后面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官员。两侧各有两张案,其中三张后面坐着官员,一张空着。

见到潘节进来,正中的官员急忙站起身,迎上来笑道:“提辖怎么日有闲到我这里?”

潘节道:“奉防御钧旨,给你带来一个学员。”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封书,递了上去。

谭知院接了书,展开看了。指着姜敏道:“便是这个少年吗?”

潘节道:“正是。知院不要看他的年纪小,脑子却极聪明。村里开学堂,本是要让孩童用三年时间认一两千字,这孩子三个月就认全了,而且把书本倒背如流。防御念他天资过人,若是不管,一辈子难有出息就可惜了。特意送来这里,给他个学习的机会。”

“难得,难得。”谭知院一边看手里文收,一边看姜敏。过了好一会,才道:“这样吧,他的年纪还小,便先跟着学些文字的东西。每日里跟其他学员一样训练即可,不必专门学习军事。过上一两年,身体长起来了,再安排如何?”

潘节笑道:“这些事情知院安排即可,防御也不会干涉。这孩子只是年纪小了些,其余的按照学校里的安排。学得成了,是他的福气。学的不好,也怨不得哪个。”

姜敏站在一旁,心里有些紧张。这两个人谈论的事情自己不知道,但却明白,直接影响自己以后的生活。到这里到底要学什么,姜敏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出来前阿爹跟自己说的,搏一个前程。

商量过了,潘节对姜敏道:“今日起,你就在这里学习了。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到衙门里去找我。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认得我的。”

姜敏称是。依依不舍地看着潘节与谭知院告别,出了门去。

谭知院把文书放在案上,道:“看你的年纪还小,不适合去学打打杀杀的军事知识。这两年就先学些文字知识,长得大了,再跟其他学生一样学习。前不久防御刚援陕州回来,带回了大量的文字,一时间理不出个头绪来。这一个月,我安排你与其他人一起整理文字吧。”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