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253)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看着陈求道离去,王宵猎对陈与义道:“现在京西南路,有两位监司官。陈求道管杂事,特别是钱粮。汪若海管情报,在京西各路建立我们的游击区。你做参议,以后的心思放到军队上来。”

陈与义拱手称是。

制置使司的幕僚官,参谋官最高,参议官第二,其下是干办公事等。王宵猎起自草莽,幕僚设置没有那么规范。直到最近,才开始慢慢补齐。现在制置使司的参议官,是王宵猎之下的第二位人物。

随着地盘渐渐稳固,王宵猎有意把手下的将领官员分成军政两部分,各不参与。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文武分开。而且分开的比较彻底,非特殊情况,不再相互转任。

宋朝的官职,除了分文职武职之外,还有军职。文武之间的分别其实并不太严格,一般来说,文职官员的要求较高,地位较高,升职也比较快。武职则来源非常杂,有军职转来的,有恩荫的,还有各种其他途径来的。军职则比较单纯,主要就是军人。

不管在朝廷还在地方,除了特殊要求,许多官职既可以是文官,也可以是武官。军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武官,武官也可以转为军职。某种程度上,武官既有军职的特点,也有文官的特点。而文官和军职的分野非常明显,除了特殊职位,两者基本没有交集。

军职主要就是禁军中的一些官职。从都头、指挥使,到将、虞候、都指挥使,他们的职就是官,官就是职,不像文武官员一样除了差遣还有官。这些就是军职。军职最高是三衙管军大将,最顶点是殿前都检点。太祖朝慕容延钊之后,殿前都检点不再设,之后殿前都指挥使正职也极少设,管军大将就剩下了八个职位。八位管军大将,位比宰执,地位极高。

在北宋,统兵的是军职,转到地方才会改为武职。说宋朝崇文抑武没有道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武官实际上不统兵,禁军的统兵官是军职。军职的待遇比武官好得多,只是官多阙少,升迁很难。

与后世相比较,宋朝的军职才是后世的军官,武官并不是。宋朝的武官,在后世实际上一部分成了政务官员,一部分成了军官。与后世相似,军职到一定程度,可以转为武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与后世的转业相差不多。不过宋朝的武官,转为军职容易。

把文官与军职对立起来,武官作为两者中间的一个过渡地带,比较方便认识宋朝的制度。宋朝的军队是雇佣军,是职业军队,在制度上,不可能过于混乱。

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行,说什么崇文抑武,说社会压制,说军人地位不高,其实没有道理。在制度上面,中国古代宋朝可能是最接近于后世的。宋朝不行,那后世也不行?全世界除了军事独裁的国家,也大多是如此,全世界都脑子坏掉了?

军队战斗力不行,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有国家政策的原因,有皇帝的原因,也有大臣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这些原因方方面面,没有什么稀奇。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不行,不但是在宋朝这个时候,后世还有很多国家,很多军队是这个样子。归结为是崇文抑武,那就只有军事独裁国家才能符合这些人的说法了。

文武分开没有问题,国家大事文官主导也没有问题,实际上后世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做的。宋朝武将的地位也不低。不说殿前都检点,殿前、马军、步军三位都指挥使,地位相当于宰相。地位最低的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地位也相当于参政。还要怎么高的地位?非要做宰相才行?

改造旧军队,可不是一句改变崇文抑武。怎么改造?后世的军队从思想到行动,都给出了答案。看不见这些,而只是强调什么文武分野,就走入了歧途。

随着宋金战争进入相持,开始变得缓和,王宵猎也要改造自己的军队。文武分开,各自改造,便是其中的应有之意。

第264章 镇抚使

五月底,天气热了起来。大批将领进入制置使司,说说笑笑。看着一边的文官队伍里,有许多陌生面孔,在那里低声品评。

张驰刚刚升官,这里没有熟人,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众人嘈嘈杂杂说话的时候,王宵猎和陈与义、李晦叔进来。王宵猎看了众人一眼,嘈杂的话语声立即停了,众将一起叉手行礼。

王宵猎道:“我这里不讲究严刑峻法,军队里讲一个官兵平等。这般给众人讲话,如果下面的人站着,讲话的人就要站着。下面的人坐着,讲话的人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落座!”

“诺!”众将一起行礼,在摆好的交椅上坐下来。

一众文官看着,不由吓了一跳。在武将面前,王宵猎就没有在文官面前那么和蔼了。

坐了下来。王宵猎道:“进入夏天了。接下来的日子,金军不会南犯,有几个月太平。太平时间我们不能闲着,文官有文官的事,武将有武将的任务。前几天在虎头山,一众官员议论了印制会子,设立银行的一应事务。接下来的几个月,各州县要把这件事做好。还有,设了银行,军队的钱同样也要从银行来领,到底怎么安排,后边聚众将来议。”

“接下来一直到十月,军队的任务是整顿。今年初,救了陕州。前几个月,又救了荆门。数月之内连打两仗,是我们难得的经验。经过整理,这些经验基本都印成了册子。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按照我们整理出来的册子,学习、改造、训练。争取到年底的时候,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众将一起称诺。

今天将一级的武将全部到了,人数很多。王宵猎没有多说,只是简单讲了接下来的任务。文官是县令以上全到,同样只是笼统地介绍了接下来的任务。

一个多时辰后便就讲完,王宵猎吩咐文官武将不要走,在制置使司待一两天。许多事情要向官员和将领单独安排,不是几句话能讲完的。

刚回到官厅落座,崔青急急进来。叉手道:“观察,朝廷派了钦差,已过枣阳。按着路程,今天下午就应当到达襄阳城外了!”

王宵猎吃了一惊:“朝廷因何派钦差来?有什么吩咐没有?”

崔青道:“听随州陈知州派来的人说,朝廷要建藩镇。钦差来,是要封官的。钦差是从鄂州到德安府,而后入随州,转来襄阳。”

王宵猎点了点头。对陈与义道:“既是钦差来,不可马虎。集合军中统制以上将领,还有县令以上官员,准备迎接。随州的消息来,钦差下午就到襄阳城,路上走得甚急。”

陈与义应诺,匆匆前去准备。

王宵猎坐在交椅上,出了一会神。这个时候,朝廷派钦差来,封什么官?建藩镇是什么意思?自己记得这个时候宋朝曾经有过这举动,具体内容却记不起来了。

到了下午,便有钦差的随从入城,让襄阳的官吏出城迎接。

王宵猎带着陈与义、陈求道和一众官员,迎出城外。等不多久,钦差的仪仗便就到了。仪仗非常简陋,只有二十多人,全部骑马。

上前行礼,王宵猎道:“钦差前来,未及远迎,还请恕罪!”

马上的秦梓样子有些疲惫。道:“制置不必多礼!我奉朝廷之命前来传旨,一切如仪。”

进了城,到了官厅,秦梓取了圣旨,王宵猎行礼如仪接了。展开来看,原来是朝廷不知为什么决定行藩镇之法。京畿、湖北、淮南、京东、京西州军,并分为镇。而陕西、四川、江南、两浙、湖南、福建和二广诸路如旧。各镇除茶盐之利设提举官之外,罢其余的监司。除上供钱帛之外,其余财赋听任帅臣移用。现在藩镇初建,免上供三年。帅臣的权限扩大,可以自辟官吏,按察升黜。遇军兴,许便宜行事。如果能捍御外寇,显立大功,职位可以世袭。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