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289)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读风,知道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古时候的百姓是怎么生活的,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读雅而知道那时候的官员、士人,或者称君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读颂,则知道古人对祖先是怎么样祭祀的,是怎么看待的。诗这种形式不重要,里面讲什么,古人为什么这么讲,才是重要的。”

听到这些从来没有听过的说法,陈与义张张嘴,刚想反驳。想起王宵猎的身份,急忙闭上嘴。

王宵猎道:“对于政治来说,一个官员,如何看待世界,最少就要这三项。其中第一项,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百姓怎么生活,怎么想。他们痛恨什么,喜欢什么,希望什么。如果不能够了解百姓,又怎么能了解国家呢?不了解国家,又怎么能治理好?这是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君子是在这个根基之上的。没有君子,根基还在,便如枯木能逢春。没有根基,就如秋后之落叶!”

“诗三百最重要的是风,雅、颂皆在其后。到了两汉,文人做诗的多,民间的诗就少了。——不能说民间的诗少了,而是民间的诗被记下来的少了。汉朝之后,民间的诗就更少记录了。我们读史,便如讲诗三百,不能就只讲诗歌,而要讲其精神。世事流转,人们的语言也在变。先秦的时候,人们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谓诗言志。两汉之后,诗歌便不如先秦广泛。而多了文章,甚至还有戏剧。到了我们这个时候,又有了说话。形式不同,但这些,如果讲的是世间风土人情,依然是国风。”

说到这里,王宵猎闭上眼睛,重新整理自己的语言。感觉上到了最后,自己讲的有些杂乱,不知道陈与义能不能明白。

过了好一会,王宵猎才道:“我刚才的意思,是依诗经的记录,国风第一,必不可少。但汉朝之后,能够类比于国风的作品,就很少了。是官方记录流传的,基本就没有了。依其精神,而不必讲求于是诗歌还是文章,还是说话,还是戏剧,我们现在,最接近的是说话。”

说到这里,王宵猎轻轻拍了拍手中文稿,对陈与义道:“我要你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便是依诗经中朝廷记录国风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陈与义轻轻点了点头:“有些明白了。”

王宵猎道:“我们这个时候的国风,说起来其实很多。如说话,如戏剧,如童谣,还有平时百姓们口耳相传的一些故事。我们记下来,朝廷、官员才能知道世情。而不是一些富贵人家,从生下来,便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知道民间疾苦。等到我们老去,我们的子孙读到这些中,才知道我们是是怎么生活。而不是只能读史书,猜测我们过的什么日子。”

孔子编诗经是不是这样的意思,王宵猎不知道。但王宵猎知道,自己这样讲,没有讲偏。记录国家风貌本来就是国家的责任。随着时间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应该记录得越来越详细,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不管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人,都是重要的财富。

王宵猎不知道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诗经的,自己前世的教育不是如此。那个时候,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重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而对其政治含义,基本已经不讲了。

在王宵猎看来,诗经最重要的意义是其政治价值。诗经讲了,一个国家的文献,应该收录什么内容,怎么研究这些内容。诗的形式无关紧要,之所以诗经是诗,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语言就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形式变成了歌谣、诗词、曲子、戏剧、小说,甚至是电影、电视,再或者是短视频、动画、漫画、论坛留言,其精神是不变的。就是从诗经开始的先秦时代起,中国的政权,就是重视民间百姓的所思、所想,重视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技术发展,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面对这个时代,诗经的这种精神并没有传承下来。作为国家机构,应该研究人们在论坛上用“呵呵”作为万能回复,万事皆说感恩,代表了人民的什么思想。面对这样的思想,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文化机构要研究,动漫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为什么会流行。动漫里的思想,代表了新时代的人们什么样的思潮。文化机构还要研究,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校园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为基础的校园青春偶像剧,为什么盛行起来。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不再说同学了,而学会说学长、学姐这样的称呼了。文化机构还要研究,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从百花齐放,为什么很快模板化,甚至套路化了。为什么网络文学中,赘婿类的装逼打脸类会流行,为什么会有天资被夺,奋起夺回报仇情节特别吸引读者的心。为什么武侠电视剧没落,仙侠古偶类作品兴起,代表了年轻人什么样的审美。

仅仅说哪些类作品对社会影响不好,简单封禁是不够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人们的思想,说明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作为官方的文化机构,要做的是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第304章 时机不到

太阳还没有落下山去,李彦仙便就到了襄阳城门外。王宵猎带了一众官员,迎进城来。

到了镇抚使司衙门,客套之后,不重要的官员便就离去,只留下了重要的几人。

王宵猎道:“观察远道而来,路上辛苦。我这里备了些薄酒,为您接风洗尘。现在诸事艰难,观察不要嫌弃简陋。等到驱走北虏,那时我们再痛饮尽欢!”

李彦仙道:“镇抚不必客气。年初娄宿带大军围陕州,生死一线。全赖镇抚克服困难,带大军北上救援。陕州军民,对镇抚一直心存感激。”

见王宵猎还要客气。李彦仙道:“我此次来,是有要事与镇抚商议。”

王宵猎见李彦仙神色郑重,点了点头,吩咐陈求道、陈与义和汪若海等人先离开,房间里就剩自己和李彦仙。李彦仙同样让随自己前来的圆登、宋炎等人出了房门。

看众人离开,李彦仙道:“听闻在六合的兀术已经整军完毕,准备西来洛阳。”

王宵猎道:“我也听说了。兀术带三万五千精骑,从六合经宿州,走南京应天府、东京开封府到洛阳城来。张枢密在陕西路集结兵马,兀术西来是要进陕西作战的。”

李彦仙点了点头。道:“洛阳进陕西,当走陕州。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我从陕州、镇抚从邓州、翟观察从伊阳出兵,把兀术围在洛阳,与其决战!还有一个,就是我撤出陕州,放兀术入陕西。”

王宵猎道:“观察意欲如何?”

李彦仙断然道:“镇抚最少可以出兵三万,我能出兵两万,翟观察也可以出兵一到两万。我们六七万兵马,几乎是兀术的二倍。若筹划周密,未必没有机会!”

王宵猎没有说话。思量好长时间,才道:“观察以为,我军七万,能不能与三万五千金军骑兵战力相当?若是不能,需要多少军队?最少要多少骑兵,多少步兵?”

李彦仙愣了一下。道:“以七万对三万五千,以二对一,怎么也占上风!”

王宵猎道:“当年在太原,包括太原守军,还有后来陆续前去的援军,我们有多少人?围太原府的金军多少人?最后结果如何?观察,恕我直言,打仗不是比人多的。”

听见王宵猎这么说,大出李彦仙意料。过了一会,才道:“镇抚以为需要多少人?”

王宵猎道:“与其计算需要多少人,不如计算洛阳这样一座大城,打一场战役需要多少人。洛阳城经历多次战火,城墙早已损坏,守城是不行的。在洛阳开战,必然要打野战。金军全是骑兵,若是我们大军进攻,金军可以小部兵力拖住两路,集中主力消灭一路,逐一消灭。我们三路进攻,不能算全部加起来有多少兵力,而应该算最少兵力的那一路有多少兵。最少的这一路,如果面对金军主力进攻,能够坚持多少时间。如果能够不被消灭,还能够把金军主力拖住,才有胜算。”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