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373)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吟与读是不同的。中国古人对诗词文章,有诸多读法,如唱、吟、诵、读等等。名字不同,方法当然也不同。虽然不能唱,吟诗一样有音律,有平仄,吟出一种感情,一种气势。

王宵猎前世,经常有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读古诗。特别是政府提出复兴古文化后,这种节目更是多见。台上经常是著名演员或主持人,字正腔圆,用一种叫诗朗诵的方法读。配合着表情动作,还有观众做出来的如痴如醉的表情。能让看电视的人,尴尬出一身鸡皮疙瘩。

吟诗的主体是诗,由诗造出来一种特别的意境。一个人用这种方法感受诗的魅力,或者用这种方法表演一首诗。这才有闻者落泪,或者满座皆喜之类的效果。看一个人诗朗诵,能到闻者落泪,简直无法想象。吟的曲律并不整齐划一,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说的玄一点,高明的吟诗能与天地合一,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李白的将进酒,能让听者真正感受到那种汪洋肆虐,一泻千里的豪迈,能感受到作者悲愤与抗争的情怀。这种效果,诗朗诵达不到。刻薄一点说,表演者或许懂表演,会设计各种动作和表情,但首先他们不懂诗。

知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才能理解“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个什么状态。这个状态,已经离中国人太远了。不是一百年二百年,最少还要包括清朝的近三百年。

在院门外,张玘就感受了吟者的不甘与悲愤。借助着这一首诗,诉说着这个时代。

直到声音消失,听见一声犬吠,张玘才回过神来。上前拍门,口中道:“在下张玘。敢问适才吟诗的可是林学究?今日有事,特来拜访学究。”

不多时,一个妇人打开门,伸出头来打量张玘。看了一会,才道:“真是张太尉!你到董太尉军中数年,再不回家乡,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是你!”

说完,打开门请张玘进去。

进了门,张玘道:“许久不见嫂嫂。这样冷的天气,看井边有水,原来嫂嫂还在忙碌。”

妇人笑着道:“今日出了太阳,天气大好,我便从旁边溪旁采了些银条,洗了做个菜吃。听闻最近朝廷军队重占了京兆府,又在渑池围住兀术,学究想饮碗酒。”

“原来如此。”张玘连连点头。

银条是附近偃师县特产,极负盛名。当然除了偃师,其他地方也产。只是要么品质不好,要么产量极低,约等于无了。这处小院位于山谷之中,前面小溪在附近拐弯,冲出一片沃土。那里是林家种植一些蔬菜之类的地方,其中就有银条。冬天菜少的时候,银条显得犹为珍贵。

刚走到井边,林学究从屋里出外。见到是张玘,不由喜道:“今天真是大喜的日子!听闻朝廷大军连战连胜,又再见太尉,莫不是天意!”

张玘上前行礼:“学究许久不见,过得可还好?”

林学究道:“好,好。我们这里处群山之中,金贼都不愿意来。加上太尉在渑池的时候,组织百姓结寨自保,周围又没有盗贼。除了日子苦一些,其余都好。”

一边说着,一边把张玘让到自己的书房里,坐了上座。自己去亲自冲一壶茶来,道:“这是邓州王镇抚那里新制的茉莉花茶,不用煎煮,只要开水冲了就好。香气浓郁,实是上品!我以前一个文友,特意送给我小小一包。今日太尉来,且尝一尝。”

张玘谢了。与林学究饮了一会茶,说了些闲话。才道:“学究,今日来委实有事。”

林学究道:“但讲无妨。只是我一个乡村学究,做不得什么大事。”

张玘道:“学究也知道,现在朝廷数万大军在渑池周围,堵住了金国四太子。不瞒学究,我也带了兵马巴巴地赶回渑池,就是不想错过这场盛事。不过这战事怎么打,我们可不敢做主。王镇抚特派了属下汪参议来,给我们面授机宜。学究这里地方清静,又近段村,最是方便。想借用学究住处一二日,安排汪参议在这里,与诸位首领一起议事。”

林学究听了大笑:“太尉,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我如何拒绝?你们放心,在我这里议事,是看得起林某。只管让汪参议来,我与贱内一起,回丈人家里住几天。”

张玘连连摆手:“不必,不必。学究有三间草屋,只要收拾一间出来,让汪参议暂住下即可。我们是行军打仗的人,自然住军帐里。议事的地方,就在院中间的廊里。”

宋朝民间的房屋,最常见的是呈“工”字形。大门进了院里是一条长廊,一直通到后边住处。与后来的四合院不同,也与南方房屋不同。

与林学究商量了如何安排汪若海,张玘道:“学究,我们是行军打仗的粗人,喝酒吃肉,做事不那么谨细。若有学究看不过眼的地方,尽管跟我们说就是,不必客气。”

林学究道:“这个世道,正要你们这些人驱逐金虏,恢复中原呢!太尉放心,你们就是把我这三间草屋都拆了,我也不会说半个字!”

张玘连连道谢。看看天色不早,告辞回去。与林学究说好,第二天中午汪若海等人到来。

第399章 金朝内部矛盾

新年的前一天,林学究的家里突然热闹起来。由副统制潘禄亲自带领军中的人,与张玘一起,在院子周围搭了许多座军帐。竹林旁边,还支起了锅灶,运来了食材。

林学究家里,潘禄亲自指挥三个士卒,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只是空出来的屋子,就连林学究自己住的屋子也一起打扫了。

见潘禄闲下来,林学究急忙上前道:“太尉,且歇一歇,饮一杯茶。”

潘禄道:“如何敢叨扰学究。我们军中的规矩,在百姓家中暂住,要帮百姓把屋子打扫干净,做必要的零活。比如水缸里的水要满,能修的地方修好,诸多事务。有哪里不合适的,学究尽管提。”

“哪里敢,哪里敢!”林学究急忙摆手。“你们在我的家里议事,正是我的福气!”

潘禄道:“学究不必客气。这是军中的规矩,必须做的。说句实话,我们军中的这些士卒,许多参军时间不长,对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理解。但是我们做官的,一定明白。我们是邓州军队,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镇抚经常讲,百姓是水,我们是鱼,这叫做军民鱼水情。”

林学究听了就笑。这话从来没听说过,也不知道什么人想出这种说法,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相信真能做到。不过有一点确信,这是一支抗金的队伍,这就足够了。

到了中午,参加议事的人逐渐到来。

河东义军分为三部分。一是李宋臣、李实领导的以灵石为中心的义军,一是由梁兴、赵云领导的以泽州为中心的义军,还有不在这两个体系内的义军。

灵石守由太原府到河中府道路,扼住了由河东到陕西的要道。泽州守由太原到洛阳的道路,正当河东进入中原的要冲。这两支队伍守住了河东路的两扇大门,最为重要。其余的重要性低一些。

拜见了潘禄,三支队伍各自聚在一起说着闲话。

直到天当正午,才有侦骑来报,汪若海一行很快到了。

潘禄带着众位义军首领,早早迎出谷口。就见十几骑行来。前面薛成与邵云伴着一位文人,后边的骑兵大多是生面孔,想来是镇抚使司的人。

一切行礼如仪,众人簇拥着汪若海到了林学究的院子外。

林学究见如此大阵仗,早等在院门外,要见一见来的是什么人。只见中间的人三十左右年纪,中等身材,虽面带微笑,却自有一种威严。

到了院门外下马,张玘对汪若海低声道:“院门外站着的,就是林学究。”

汪若海点头。上前对林学究拱手,道:“这两日借用学究的院子,诸多不便处,学究见谅。”

说完,后边一个士卒上来,双手捧过一个礼盒。汪若海接了礼盒,交给林学究:“这里备了一点薄礼,学究不要嫌弃。听张玘说学究爱茉莉茶,特意带了一包来。”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