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404)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王宵猎所说的支援河东度军,就是用汝州运不出来的粮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接济他们。两地相隔太远,王宵猎力量有限,不可能把他们全养起来。

陈求道和陈与义现在很少插手军队事务,此事并不多谈,只是提了几句。

王宵猎道:“看看进入四月,麦子都长起来了。用不了两个月,就到了收割的季节。我听说附近州县的百姓,许多都要收了麦子之后种稻。他们来不来得及?”

陈求道道:“不容易。大家习惯了种一季粮食,换成两季,自然手忙脚乱。”

陈与义道:“听说江淮喜欢收了麦子种稻,一年收两季,甚是富足。北方收麦的时候,南方江浙地区的百姓无事。便坐船北上,帮那里收麦。这些人帮忙收麦子并不要钱,只是要一半麦子。”

王宵猎笑道:“要一半麦子,工钱可不便宜。朝廷收税,向来只收一季。许多百姓眼里,这季麦子是白得的,工钱给的阔气。不过还有一点,说明收麦的时间非常短,实在忙不过来。”

后世的人习惯了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麦子与玉米、麦子与水稻、水稻与油菜等等连作的事情非常平常。但在历史上,直到宋朝才大规模出现稻麦两季,到南宋初还只限于江淮地区。至于南方的两季稻、三季稻,出现得更晚。这个时候想种,也没有合适的稻种,而且土地并不紧张。

此时的人愿意稻麦连作,主要的原因不是地少,而是只收一季的税。如果收稻税,麦子就相当于免税白得的。如果收麦税,稻子就免税了。

感叹了一会,王宵猎问道:“我们设有农官,专门指导百姓种粮,听说成绩不少。去年治下的几州粮食产量如何?一亩地,如果种麦能产多少?种稻能产多少?”

陈求道道:“依我们统计,若只是种一季,襄阳这里一亩水稻亩产两石八斗,麦子一石五斗。邓州稍低一些,稻子少两斗,麦子差不多。其他地区也多是如此。只有唐州、汝州两地,麦可收一石八斗。”

王宵猎点了点头。道:“我一直担心,一亩收三斗税粮太多了。按这样的产量来看,百姓还可以剩下不少粮食。还要多想办法,让百姓农活做得更快,更省力。”

水稻的亩产高,但用的人力也多。王宵猎的治下,基本按一户四十亩控制治下的土地。如果少地的农民多了,就打击豪强地主。农民大多有地,就相对宽松。其实若是种水稻,一户四十亩地是种不过来的。按去年的统计,一户五口之家,三十亩地就非常吃力。不是特别勤劳的人家,根本种不过来。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一户二十亩到二十五亩之间。如果种麦,大约三十五亩。

陈求道道:“襄邓之间人口一直不稠密,许多地荒废已久。镇抚免了一切杂税,这两年百姓尝到了甜头,人人都要多种粮,多卖钱。仅仅两年功夫,稻麦连作就流行起来。”

王宵猎叹了口气:“谷贱伤农。粮食收得多了,粮价必然降下来。这不是好事。从今年起,到收获的季节,官府出一个最低的价钱。收了税粮之后,如果粮价低于这个最低价钱,由官府收购。虽然可能官府要亏一些钱,对百姓总是有好处。”

这是前世的粮食保护价政策,对于稳定农村秩序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虽然官方会多花钱,但总的来算是值得的。这种办法,也是向农村投放货币的手段,刺激农民消费。

王宵猎的感觉,此时社会上非常缺乏货币。只要官方手段合适,注意不要引起通货膨胀,印纸币会是巨大财富。随着经济发展,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只是随着货币投放,要保证社会上的商品充足,不能让百姓拿着钱买不到东西。

第430章 让农民先富起来

用镰刀,一个人一天可以割多少亩麦子?正常情况下,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收割一亩到一点五亩之间,很少人能割到两亩。不过那是后世,麦子产量高,种得也密了。哪怕农药化肥少的时候,有水灌溉,亩产也可以达到六七百斤。这个年代的亩产不到三分之一,割的速度快得多。

王宵猎前世,没有见过亩产两三百斤的麦田什么样子。以为所有的麦田都密密麻麻,成熟时风吹来如同金色的波浪涌动。其实麦子亩产五六百斤,田中就会非常稀疏。亩产一二百斤,成熟时麦田看上去稀稀拉拉。不但稀,而且麦穗也小。

电视电影中古代的农田,基本都不会有这种效果。种植方式变了,品种变了,田地的样子自然也变了。每到麦稻成熟的季节,王宵猎会到地里去看。总是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大家都在说丰收,可在王宵猎的眼里,地里的情况实在是可怜。

这个年代,一个成年男丁,一天可以割两到三亩麦子。一户种三十亩,夫妻二人上阵,基本可以在十天之内收割完成。襄阳、邓州一带的气候,不耽误再种一季晚稻。越过方城山,到汝州河南府,种两季时间就不允许了。没有合适的种子,抢种抢收时间也太短。

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地方的麦子亩产不足百斤。贫瘠的地方,甚至只有四五十斤。比现在襄阳的亩产还低得多。晚清民国不是正常的年份,不能够作为古代的一般情况。那时候很少修水利设施,缺少肥料,还受到进口面粉冲击。实际上建国之后,五十代的产量,可以视作古代一般情况。全国平均大约是水稻亩产三百斤左右,小麦一百斤左右。这是全国平均值,除去特别贫瘠的土地,一般土地肥沃的地方要高一些。大约水稻亩产不超过五百斤,小麦的亩产不超过三百斤。

襄阳邓州一带土地肥沃,而且不缺水,这个年代种的又都是好地,亩产是比较高的。水稻亩产可以超过两石五斗,达到三百斤以上。小麦超过一石五斗,接近二百斤。

在心里默算了一遍。王宵猎叹道:“农民种地真是辛苦。辛辛苦苦一年,一亩地不过收两三石。真算起来,又值什么钱?除了农忙,农民其实还有许多农闲的时间。官府要想想办法,不要总想着农民一闲下来就征役,让他们做事情。而应该想着,农民闲下来,怎么让他们赚些钱。”

陈再道笑道:“镇抚,一亩地收两三石,就是好年景了。我们一亩收税三斗,没有其他赋税,哪怕平一亩收两石,百姓也可以过上好日子。”

王宵猎道:“就算一亩地余两石粮,也不过一贯钱。种三十亩地,三十贯钱而已。三十贯钱能够买什么?在襄阳城里,好的酒家,不够全家吃一顿。”

这个年代铜钱的购买力,王宵猎与前世进行比较,觉得一个铜钱只值五毛钱左右。一百文钱买一斤羊肉,哪怕算省陌,七十七文钱一斤。如果一文钱相当于五毛,那羊肉价格就大约是四十块钱。虽然不能完全吻和,相差不多了。其他东西价格大多如此。比如馄饨大多地方十文一碗,相当于后世五块钱。没有数量级的差距,大致能够反应生活状况。

按一文铜钱相当于后世五毛钱,三十足贯大约是后世一万五千块钱。农民在家只种粮食,后世也得十几亩地才能赚到这么多。跨越一千年,农民的处境其实没太大变化。

农民要想有钱,不能只靠种地。千年后如此,这个时代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只靠种地农民赚的钱与此相比有了数量级的差距,说明社会出了问题。

沉吟一会。王宵猎道:“要想让农民手里有钱,不能只靠种地,要别想办法。让农民在农闲的时候不能闲着,而能赚到钱。我是这样想的。农村除了现在常见的牛社、渠社等等,供销社要想办法,办起其他赚钱的社来。比如芦苇多的,可以办席社,做席子卖。柳树多的地方可以办编织社,卖柳编制品。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地,办些赚钱的社。产品由供销社负责,帮他们卖出去。”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