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623)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王宵猎道:“一万女真兵,若加上阿里喜,再加上为其运送粮草的军队,就有近五万人之众,可当一面了。怎么可以等闲视之?女真全国兵力约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说多不多,说少也真不少。十几万兵,艺祖可以仗之扫平江南各国,平定蜀地。现在的女真人,未必比立国时候的禁军差上多少。”

梁兴和李宋臣点头,知道王宵猎说的有道理。

完颜彀英本名挞懒,与刚升任金军右副元帅的完颜昌同名。对金军熟悉的人,大多会称其为彀英,以免混肴。

女真满万不可敌,说的不是一万个女真人,而是一万人的女真军队。一万女真军队,绝不可能只有一万人。加上他们的辅兵阿里喜,就有两三万人了。再加上其他奴婢,很可能就超过五万人。

大多数时候,阿里喜也是女真人担任。遇到战事紧张的时候,阿里喜也会上场作战。所以金军的人数,算法跟宋军是不同的。一万女真军队,跟宋军三四万人相当,稀松平常。

李宋臣道:“这些日子我到了晋州,见宣抚手下军队,与其他军队大不相同。我们本是乡民,粗识几个大字,在宣抚的军中,只怕不容易待下去。”

王宵猎道:“无妨。士卒有新兵营,全部从新训练。军官有军校,学上些日子,一切都会了。”

李宋臣道:“不瞒宣抚,我连学堂都没有上过。后来做县尉,才跟吏人粗识几个字。就是进了军校,如何能够读得懂书?我看曹都统军中,将领不认字,可是什么都做不了。”

王宵猎道:“像你这样的将领,其实很多。军校里见得多了,有自己的办法。一般来说,若是识字不多,军校会有短期教识字的班。一两个月,大多数人能识一两千字。此事不必担心。”

李宋臣看了看李实,神情上有些不信。

灵石县位于晋州和汾州之间,离着冷泉关不远,正处于大山之中。与在泽州的梁兴相比,条件更加艰苦。李宋臣手下人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这两千多人,识字的没几个。这些识字的人,全部是乡下村秀才。不要说是圣贤经典,作诗作词,连给朝廷的公文都错字连篇。

这些日子在晋州,李宋臣见曹智严军中公文往来频繁,而且没有吏人,不由大是惊奇。以自己以及手下将领的识字水平,就连日常公文都处理不了,怎么领兵打仗?

活了几十年,能够大致读懂公文,李宋臣就觉得很厉害了。如果像曹智严军中的将领那样,识文断字,李宋臣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办不到。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金军南犯,读书人大多南逃。加上河东与襄阳一带相比,本就地瘠民贫,文化水平要差上一些。这里的兵,识字的明显要比南方的少很多。

王宵猎军中与禁军不同,不识字,根本就无法做军官。很多义军将领,都在担心自己的前途。

梁兴还好一些,他的手下大多来自平原和丘陵地区,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李宋臣的手下大多是山区农民,识字的人很少,就另想办法是不行的。

第688章 必须要识字

看了李宋臣和李实的神情,王宵猎想了想,道:“这样吧,我抽调些精干人员,为河东义军不识字的将领办一个学识字的班。以半年为期,能识一两千字,粗略看懂公文,则转往军校。如果实在学不会识字,那没有办法,就只能转做别的工作了。我们的军队跟以前的军队不同,公文往来频繁,而且没有吏人,军官是必须识字的。”

李宋臣道:“将领不识字也没有什么。禁军之中,不识字的人多了。”

王宵猎摇了摇头:“禁军传承自五代,五代的军队,大多传承的不是汉人的习惯。看两汉魏晋,有几个将军是不识字的?军官不识字简直是不可想象!神州陆沉,五胡乱华,很多进入中原的胡人不识字。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在军中设吏人,任用亲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怎么能跟胡人学这个习惯呢?军中公文往来,战术战役讨论,不识字完全不行。你们放心,学识字并没有那么困难。小孩子,学两三年,就能大致看懂书。一个大人,只要教育得法,自己也愿意学,半年时间足够了。半年时间还学不会,就说明自己不想做军官。”

李宋臣微微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灵石的义军中,大多人不识字,也没有足够的读书人教大家识字。在李宋臣看来,识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怎么可能半年学会呢?王宵猎这样说,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

宋朝刚刚立国的时候,太祖赵匡胤曾经说,欲令天下武人尽读书。但到了太宗时期,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不再鼓励武将读书。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鼓励武将不读书,甚至有意提拔不识字的将领。历史上杨家将的杨延昭,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一方大将,而他是不识字的。到了仁宗的时候,曾经有意鼓励武将读书,提拔了进士出身的刘平为大将,称为儒将。三川口之战中,刘平被李元昊俘虏。从此之后,武将识不识字就不再有人关心了。

宋朝的禁军中,有大量将领不识字。他们的公文往来,一般会借用公吏,或者亲近的小校。还有,宋朝军中有一个重要职位,为主管机宜文字和书写机宜文字。主管机宜文字允许帅臣辟举熟悉的官员,书写机宜文字则直接允许辟举子弟。机宜文字官的设立,也方便了不识字的将领。

宋朝军队中的公吏人数不多,但地位不容小视。这些人游离于军队体系之外,却掌管着军队最核心的事务。甚至到了三衙,真正管事的也是几十个公吏。

王宵猎的军队完全废除公吏,要求军官识字,与禁军是不同的指挥体系。这个体系,不允许走回头路,军官必须识字。不识字,不允许做军官。

见李宋臣和李实两人不开心,王宵猎也没有办法。这件事情,没得商量,自己只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

姜敏道:“若是河东军队扩到三万人,与以前就完全不同了。数万人的大军,体系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必须完整才行。军队里的将领,必须要接受正规的训练。我建议这样,把军校的课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以一个月为好。军中的将领,以一个月为限,轮番学习。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训练。”

王宵猎道:“对军官的训练,与军校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军校里面教的是没有军事经验的人,而军官大多有实际的作战经验,是另一个教法。”

姜敏点头:“宣抚说的是。此事我考虑了有些日子了,应该问题不大。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军队中调集一批军官过来。这些军官有经验,可以帮助快速成军。”

王宵猎点头:“可以。我会从现有的军队之中调一批优秀军官过来,作为这支军队的根基。”

说完,王宵猎突然沉默了下来,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过了一会,才道:“一个人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想清楚,总是有疏漏的。我们现在的军队,是我一手建立起来。十几万人的大军,我怎么要嗵事事都考虑得到?说实话,对于军队我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现在又不方便下手改。而且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想改变军队制度,自然有阻力。所以希望在河东路建立一支不同的军队,不按我的意思建立的军队。这支军队我看见哪里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要改的就改下去。我想,你们总不会对我推三阻四。”

姜敏听了叉手:“卑职不敢!”

王宵猎道:“建立一支十几万的军队,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只用三四年时间,就更加问题多多。当军队超过一万人,首领实际上就不知道基层什么样子了。超过十万人,连军队的中层,比如统制、都监这一级,许多人也不了解。从汝州到襄阳,在一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军队就扩张到了近十万人。凭我一个人,怎么可能知道军队的基层有哪些问题呢?到了现在,想改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希望河东的这支军队,从建立的时候起,每一步都清清楚楚。有问题不可怕,解决就是了。怕的是,出了问题,下面隐藏问题。把问题隐藏起来,又何谈解决呢?姜都统这几年一直随在我的身边,我相信,没有那些毛病。”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