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307)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也不知道姚自然使了什么办法,终于等到一票草原部落的人赶来。两方人合到一处,兵部又调了五百护卫,既做监视也做护送。两方人共同回到沈州府衙处,此地的大门立刻就被紧紧关上。

此次谈判,历时月余。中间,两方打打停停,都没有罢兵的迹象。府衙里听的最多的就是,互相指责对方不守信用,假借和谈之名,实为麻痹。

陈恒因写的一手好字,又是兵部的制书令史,与另外两个同僚全程参与。他们没有说话的份,只是要把两方人的一言一行记录在册,以作回京后给李贽翻阅之用。

这也算是间接给陈恒开了眼界,兵部的左侍郎脾气火爆的很,骂起人来也是不落下风。礼部的右侍郎,太过书生气。对外说话,还是文绉绉的。经常落在下风,或是被人无视。

原以为朝中大员,都是什么腹黑学的门徒。亲眼所见,陈恒才知个个都是吃五谷杂粮的正常人。有喜有怒,会气的拔剑要杀人,也会深劝自己冷静,不可置大局不顾。

如此反反复复折腾到五月初,因草原上的气候不佳,边军又频频出击对抗,对方最先撑不住。有些时候,有些事,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判的进度,很快就进入到以物换物的具体细节。

那些边商的交易东西,自然上不了台面。所谈的都是要紧的茶、马、盐、银之物,这其中来自江南扬州的陈恒,曾数次被姚自然跟侍郎大人私下问询。

整个大雍使团里,切切实实做过生意,还做成过的人只有陈恒一个。将自己收罗来的经济数据和看法,一一汇报给上峰。

临近五月末,几番锱铢必较的拉锯后,两方才算真正谈拢。剩下的就是互换国书的环节,此事最为要紧,两位侍郎陪着草原使团快马简装,先行一步。像陈恒这一类的小杂鱼,到可以在沈州游玩一二日再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这次谈判顺利。草原各部在有心人的统合之下,所有人并到一处,立国号为建。

这实在是个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消息。

也许回过头来审视,他们说不准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布局。陈恒将自己的猜想写在纸上,只做以后的开悟之念,并不敢拿出来给外人看。

第二百章 重逢

几个顶头上司沿兵部的驿站先走一步,还留在沈州的小官们可不得撒了欢的玩嘛。说来也是有趣,他们冬季出发,等回到京师应是盛夏时节。

陈恒到底是错过在京师的第一个春天。好在沈州的风景也不赖,大家在城里玩的也算尽心。雪化后,官道就极为好走。从沈州回京师,路途虽然远,但也不用像之前那般走走停停,留出的时间还算宽裕。

今日是陈恒这批人在沈州的最后一天,众人相约出去闲逛,买些东西带回去给家人。官袍自然是不能穿的,兵、户两部的官员换过常服,各自寻个方向就去逛吃。

陈恒也不能免俗,带着信达、湘莲两人,在城里一通乱转。半道上,他拦了个带孙子的老大爷,想打听下沈州的热闹地。

“老人家,老人家。”陈恒追上这个本地人。老大爷闻声停步,转头将少年上下一瞧,笑问:“是南方来的啊?”

陈恒也是笑,“老人家如何得知?”

老大爷露出善意的嘲笑声,“我们这的娃儿,都爱叫大爷。那跟你们南方人一样,说话文邹邹的。”笑过后,老大爷得知陈恒想要买些特产带回家,就指了城北的四平街。说那处的东西,天上飞的、山上跑的、海里游的都有。

陈恒闻言大喜,连忙带人赶去。才至四平街,便见此处人潮汹涌,如鱼鳞般密布的商铺散在两侧。不时还有奇装异服者从中走出。

信达、湘莲对此都很惊讶,陈恒也是奇怪,站在一处人少些的摊位上,买了些吃食,就跟店家打听起这些人的来历。

“害,小郎君是说他们啊。”店家朝地上吐了口果皮,聊兴十足道,“看到那个带圆帽的没有。他们是从朝鲜来的,前些年他们那才打过仗,跑来我们这避难的人不老少。你再看个最矮的……”

店家脸上露出瞧见武大郎一样的嫌弃样,“他们是东瀛的,特意来我们这买些人参一类的东西。这玩意儿到了他们那边,听说值钱得很。”

见店家一副惋惜的口吻,陈恒就问这批人来的多吗?店家答:“冬天过后就多,到了夏天又要少一些。秋天还得来一波人,每年都是这个样子。”

陈恒点点头,大雍虽然没有明令禁海,可大多数北人对出海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哪怕知道这玩意儿能赚钱,但想到路途遥远,说不好就会客死异乡。各种事情,远不如妻儿在坑头来的真切实在。

又跟店家打听几样沈州的特产,陈恒就往街内走去。一路下来,果然是各色东西俱全。不论是鹿茸、熊胆、松子等物,还是海豹皮、虎骨酒、野人参等奇珍。

可惜陈恒身上的钱两已经不多,只能当个问价的看客。沈州人对他这个南方来客也是好奇,这可比高丽人还新鲜。好奇的北人围上来,有问他是怎么来的,有问他是来干什么的。

陈恒也觉得纳闷,明明自己说的是标准的官话,怎么就叫旁人一眼看出来底细。这倒好,一下子成了街上的香饽饽,被一堆北人好奇打量。

“小娃,来来来,拿个果子,拿个果子,不要你钱。真稀罕,南方的孩子还往我们这头跑,瞧你也不像个行商啊。”

“小娃是不是山西人啊?什么,不是?那你出山海关做啥子,来打围的啊?”

“要不要来喝杯茶,我给你好好说说我们这地儿。”

陈恒一路走,一路婉拒不得。不知不觉就用衣袍下摆当起容器,接了一堆店家给的瓜果零碎。最叫人无语的是,有一个得讯来的大娘,扯着喉咙朝外喊:“街坊们,咱们街上来了个南方孩子。对,还是扬州人来的读书人哩。快来瞧,快来看啊。”

你说新鲜不新鲜,扬州人放着天下名城不呆,千山万水的跑到北地来了。大雍的幅员有多辽阔,同住一城的人,也难说认全四周的街坊们。

大家图个热闹好玩,倒叫陈恒对扑面而来的热情,有些措手不及。他拉着信达、湘莲躲到一处食铺里吃过一顿午饭,店家们的热情才算散去。

下午照例是在街上打转闲逛,陈恒玩了一会,就见街上有个黑发蓝眼的外国人被街坊围住,对方脸上的焦急一看就是迷路走丢的模样。两方人鸡同鸭讲,相互弄不懂意思,场面更叫尴尬麻烦。

陈恒见状,在旁听了一会。听出这人说的是英语,心中那份万恶的记忆忍不住苏醒回溯。他翻了翻白眼,便上前去接过了话。几番交谈得知,这人是大不列颠人,是跟着本国的商船先到的吕宋,然后转道东瀛转悠。又在此处,跟着几个东瀛边商,经朝鲜来东北见见世面。

陈恒问了问东瀛人的长相,就让街坊们帮着找。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东瀛人,他们一上来就嗨个不停,叫人听的呱噪。见没多大事,陈恒就领着信达、湘莲离去。

回去的路上,柳湘莲还在为洋人的长相暗暗称奇,“持行,你说为什么他们是蓝眼睛啊?真是见了鬼了,怎么好好的人,长这副模样。”

这事谁能说得清楚,陈恒笑过一声,也不作答。只信达十分好奇,二哥什么时候学的这门蛮话。见是亲近人提问,陈恒只好把此事推到裴怀贞身上,说是老师教的,这才算圆过去。

三人回到住所,晚饭是跟同僚们一起吃的。大家也听说了四平街的热闹,知道有个扬州来的读书人,救了个蛮子,还会说蛮语。

看这事越传越玄乎,陈恒连忙站出来解释。整个使团里,南方人就不多,扬州人更是只有他一个。还不如痛快些承认,也叫大家少了猜疑。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