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308)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翌日启程,过了二十天,便回到京师。比起冬日出发,夏日返程实在要省力太多。一进城,大家都要先回到兵部、户部述职。

他们是卡着时间回的,第二日就是六月十八日,还能在家歇息一天。加之一进兵部,已经是午后。姚大人也没拉他们说太多,只吩咐众人把该做的东西都整理好,别耽误十九日上衙。

连同陈恒在内的人,无不欢天喜地,感谢过上峰的关照,众人立马做鸟兽散。

回到扬州会馆后,此处还弥漫着殿试结束后的喜庆气氛。一见到是自家的解元公回来,大家的反应都很热烈。有问陈恒为什么没参加会试,有问陈恒怎么穿着官袍。

都是自家的乡人,不少人还是同科考中的举人,陈恒自然少不了解惑回答。热络的叙旧过后,陈恒就问起本次会试的情况。

今年会试,扬州子弟亦有斩获。游学三年的杜云京,以二榜第五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算是为扬州乡试,又打下一些名气。

陈恒闻言大喜,当年杜云京乡试名次落后崔游道,他就知道杜云京必定不甘心。现在也算是苦尽甘来,一鸣惊人。

其后,陈恒多听举子们抱怨。一部分人想着回乡继续备考,一部分见到陈恒的官袍,也想在六部谋个差事。这些人问起陈恒的意思,他能答得也不多。只说了句,最近的户部最缺人,可以报名一试。

可这些人一听户部最累,纷纷都打消了念头。他们更属意清贵的礼部,虽然比不上翰林院,好歹日子也清闲些啊。要是能被吏部挑中就更好不过,考不考进士都无所谓了。

陈恒不好评价,只好沉默。听着他们讨论状元游街的热闹,稍稍陪坐一会,他就拿着信达从小二处拿来的书信,回到自己的屋子。

信是钱大有留的,他本次会试落榜,也没打算留在京师死磕。只在会馆内等到三月,见陈恒还没回来,就起身回家准备成亲。另留了一张山西钱庄的存票和信物,说是陈家人托他带的银子都在里面。凭票和信物取钱,可谓童叟无欺。

此事交给信达办即可,陈恒在会馆内休息一日,又回到兵部开始干活。

他们最近任务重,边关战事一停。总部的人就要核算各处军功,也要统计阵亡的将士名单,该发钱发钱,该承爵的承爵。

这么庞大的量,单靠部里的举人、秀才和小吏,也是忙的鸡飞狗跳。只是天下的举人,都有个进士梦,肯一边历事一边读书的人实在不多。

不止女人爱八卦,男人其实也八卦的很。开春病了的左都御史,经过三辞三让的戏码,最后还是得了李贽的恩准,得以告老还乡。

他这一走,朝中大员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正二品的官职,到底花落谁家。底下人也有各种猜测。

兵部的位置最有意思,他们跟翰林院就隔着一条街。每日就开着窗户盯着对面,看看到底什么时候会有内宦跑过去,到翰林院请旨。

正二品的升迁,肯定是有一套流程的。大家忙里偷闲,就把此事当做谈资挂在嘴边,以示自己作为京官的特殊之处。

这事估计还有的掰扯,陈恒忙着做事,无暇多顾。因为他被姚自然借调到户部,帮着一起处理茶马市场。

姚自然的想法也很明了,兵部尚书传达李贽的旨意,这茶马市场头三年的盈余,兵部要抽去大头,用来安抚边关将士。

为了避免账目出现差错,尚书让左侍郎来负责,左侍郎点了得力的郎中来督办,郎中姚自然又相中陈恒这个帮手。

“这是大好事,办好了,对你、对我都是大功一件。”姚自然直接提点陈恒,示意自己会秉公论功。两人现在同舟共济,前者自然希望后者能倾囊相助。

眼见机会到了面前,陈恒自然不会拒绝,当即欣然受邀,隔日就陪着姚自然去见了户部右侍郎。

户部的人也是没办法,人手根本不够用。这次他们抢举子没抢过礼部、吏部。就是连平日不怎么冒泡的工部,也靠着清闲的衙门环境抢去不少落榜举人,真叫户部的人气恼的很。

什么,新科进士?别想了,能进翰林院的进翰林院。进不了翰林院的,去到地方也能担任上县的父母官。不比个活多钱少的户部轻松舒服?

对姚自然跟陈恒的到来,户部的人无疑是最高兴的。甭管事后回不回去,现在能帮些忙就成。

如此忙的昏天黑地,陈恒一人游走在两部之间,倒把兵部的同僚看的眼热。可没办法,谁叫姚自然就看中陈恒,选了他呢。

半个月后,左都御史之职终于水落石出,时任扬州知府的林如海,顺理成章的升迁。从翰林院发出的圣旨,正是从陈恒面前跑过。

估摸一下时间,大概七月中旬,就能在京师跟林伯父一家汇合。想到这一点,陈恒不禁干劲满满。

……

……

七月十八日,一个十分普通寻常的日子。

感谢李贽跟太上皇斗气,让几乎要忙死过去的陈恒,得了片刻的喘息之机。今日是林伯父携家人抵京的日子,陈恒睡到日晒三竿,才稍稍养好一点精神起床。

他最近真是累惨了,各处事情加在一起,几乎就是脚不沾地。更是经常和姚自然一起睡在兵部中,连个吃饭的功夫都靠挤。

“怎么样,看着不憔悴吧?”梳洗过后,穿戴完毕的陈恒问向身后的信达,后者见哥哥眼下浓郁的黑眼圈,立马摇头道:“要不哥哥再睡一会?”

从小到大养成的生物钟摆在这,陈恒确实是睡不着了,索性道:“等接完老师他们,再回来睡吧。把这阵子忙完,也差不多可以休息了。”

“二哥上个月也是这样说的。”信达正低头给陈恒找扇子,京师的夏季真是炎热,出门不戴这玩意儿,老天爷会教你做人别太自信。

陈恒拿过一柄圆头绍兴扇,起身边走边笑,“这次绝对说话算数。”

两人出了门,搭了一辆车直奔渡口。抵达的时候,江上还未见船影。陈恒又寻了个阴凉处,拿着路上买的《京师报》翻看,以做打发时间。

等待的时间本来有些无聊的,但贾家人抵达后就不一样了。他们这一府出来的人,真可谓是兴师动众。四五辆马车一道,载着府里的男人、家丁过来,实在是热闹的过分。

贾宝玉跟薛蟠自然也在其中,他们下车时,压根没瞧见树下的陈恒。是这一家人来到树下遮阴时,几人才打了个照面。

贾琏见宝玉跟薛蟠一直盯着陈恒瞧,也是端详起来。他们之前在扬州见过一面,只是时间久远,加之陈恒变化实在大,贾琏有些想不起来。

陈恒倒没多理会,他今日虽没穿官袍,可文官的气度已经慢慢形成。久在兵部历事,一笔一划之间,就是重于泰山的人命。他的养气功夫,比起扬州还要更胜一筹。

“船来啦!!”

人群里,突然有下人伸指轻呼。

大家一起看过去,果然见江上有三艘官船破浪而来。当下,又有一队官兵紧急杀到,这些人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专门负责城内的秩序维护,以及各项杂事。相当于大雍的公安局和综合执法局。

说个更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的上头也是兵部。连他们新任副指挥使的文书,还是陈恒提笔书写。

之所以要说这个人,是因为这位姓鲁的副指挥使,就站在陈恒的面前,主动攀谈道:“陈大人,你怎么也在这里?”

没开玩笑,正五品的副指挥使,见到兵部的人,也得客客气气。天下武将之任免,皆出自兵部,其威视可见一斑。

一旁的贾琏还是没想起陈恒这个人,可听到指挥使喊对方一声大人,他也是忍不住抬抬眉,竟觉此景得有些意思。

在宝玉和薛蟠如同便秘的目光中,陈恒笑笑,对着来人拱手道:“到是巧,能在这里碰到鲁大人。”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